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论自我  论美  两种社会形态的优劣

火烧 2010-07-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美与自我关系,结合弦理论分析自然和谐与对称性对美的影响,对比不同社会形态下美的表现与根源,强调物质结构与人性魅力的内在联系。

论美、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  

   

彼   岸  

(彼岸博客网址: http://kill-001.blog.163.com/blog/static/302605520105494954642/)  

一 美  

美,起源于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的和谐性和对称性。从毕达哥拉斯古老的“天球的音乐”到现代人类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不体现着自然的终极本质在漫长的人类智慧发展的历程中所被捕捉到的峥嵘的一角,正如《宇宙的琴弦》的作者「美」B·格林在第6章的标题上所写的那样——“万物皆是  

音乐”。世间一切事物美的根源皆来自于物质的终极结构——弦的和谐的本质。  

在有关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理论中,比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那里有关宇宙物质的基本组成的标准模型,将一切基本粒子对称性质:反结构、反电荷、反力场等,都纳入了一个完整和谐的体系之中,使得整个物质世界在它原始的基本结构那里,找到了美的真谛和根源——对称性。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表明,基本的粒子并不“基本”,而是由一段段(尺度大约是在一个普朗克长度1.616×10 -33cm 的范围之内)剧烈地振动着的封闭的弦,组成了基本粒子的更微观结构。这些有着不同振动方式和振动强度(即振动模式)的基本的弦,生成了(宇宙中的不同的“基本粒子”的)不同质量和力荷⑧,形成了物质几种最基本结构  

的“振动频率谱系”。  

物质的基本结构——弦,如果具有更大的振动能量,那么,它表现为粒子性质的“自旋”状态,将会更加地均匀、对称、稳定和一致,其质量和力荷也将因这种美的性质的增强而导致相应地增大和加强。这种现象(即因弦的振动能量的增强而导致的弦的美的结构性质的增强的性质),将在宏观世界上,间接地反映在一切有关美的事物和现象上。比如:美人的“魅力”似乎与这种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所揭示的本质毫不相干,但是,在人的美的形态“魅力”和物质美的结构的“魔力”上,二者却极其惊人地暗合了,即:物质的基本结构——弦,因为美的性质(对成性、和谐性)而具有了神秘的魔力——强的力荷和大的质量;人体的外形结构因为具备了美的因素(对称与和谐地比例)而具有了摄人魂魄的魅力——优美的线条、对称的轮廓、健康细腻的肌肤和靓丽的容貌等(相当于物质的强的力荷和大的质量)。所以,可以看出,无论是一位美丽的妙龄女郎,还是一个英俊的少年,他们在社会的行动能力上必然地要比同样的智力水平的其他人占有很大的“先天优势”,这种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先天优势”,就是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现实,  

就是微观的物质世界所先天具有的“美的结构”所决定的自然原始本质。由物质的基本结构——弦,所形成的振动谱系,是构成整个宇宙这样一支庞大的“弦交响乐曲”的基础音符,是形成宇宙间千变万化的事物的现实性、矛盾性和统一性的根源。  

作为人类,很难想象“一群雌性的螃蟹一边有规则地排着队伍、一边舞动着前螯并发出‘咝咝’的声音”这是美的,但是,如果是一群雄性螃蟹来观看,未必就不是美的。我们变换一下视角来看同样的问题,即如果是把这群舞动着前螯的雌性螃蟹换作一群年轻美丽的姑娘,或是在风光旖旎的湖畔或者是在灯光交织辉映的舞台上随着音乐而翩翩起舞,就绝对不能不说这是美的!缘由何在?因为雌性螃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气味儿和发出的每一种声音,无不挑动着雄性螃蟹的每一处感觉器官,吸引它们来进行交配,以达到繁衍种群之目的,而这种自然造物赋予给它们的“本性”,必然地要通过这两种性别之间的螃蟹的某种“行为”来达到目的,并且螃蟹本身一旦被赋予了理智和情感,那么,这种“行为”就必然地幻化出螃蟹世界中的“美”来!同理,对人类更是如此。当然,这种对螃蟹之间的“美的行为”的人为地描述,是建立在生物的普遍习性和生物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只限于在螃蟹发情期的时候才成立的。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将这种生物之间的“普遍习性”转移到人类的身上来分析和看待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只不过是在一般生物的本性之上装备有“情感”和“智慧”而已,当这情感和智慧纯粹地只为繁衍和生存斗争而服务的时候,在人类的精神和情感的世界里就必然地衍生出“美”与“丑”和“善”与“恶”。所以,“性”是人类一切有关“美的感觉”的最隐蔽和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而“情感”和“智慧”只是关于“美的感觉”的精神条件。  

     美又是人类主观的自身(精神的、情感的和身心的)对客观的事物所产生的“亲和力”,是一切愉悦身心和精神的有益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精神对营养、延伸和光大生命的自身所起到的极为有益和有利的推动。美在远离了物质的原初基本性质之后,形成了自在自为的生命体系,而这个体系又生命地归结为性,即进行无穷地分化、断裂和衍生的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之中又矛盾地孕育着使万物重新向着平衡状态方向回归的一切理性的机制。从最低级的无机物质世界来看,任何一个物质体,对另一个物质体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万有引力),这些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不同的物质形态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强烈和明显一些,而有的则相对地微弱和隐蔽一些;比如:两块“磁石”之间就明显地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强烈”作用,而两块普通石头之间的这种作用就十分地“微弱”;所以,在无机物质世界当中,一切物质的作用都是通过最低级的“吸引”或“排斥”而表现出来的,它们统一地遵守科学的物质定律。在这种低级的物质作用之中,也存在着被科学家们所赋予和称道的“美”,即对称、和谐一致和  

规则性、均匀性等等。  

当低级的物质世界发展和进化到有机物质以及生命的现象出现以后,生命和无机物质、生命和有机物质以及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作用,就不再单纯和统一地遵守科学的物质定律,而是多方面地、错综复杂地发生主动与被动、无机与有机以及生命体和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比如植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生存关系以及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行为等等,就不再是低级的无机物质世界中的“吸引”和“排斥”的简单对立关系,而是上升和提高到生命世界中的一切“生存斗争”的行为,那么,这种对任何一个生命都存在的生存斗争,就发展和转化为与无机的物质世界的“吸引”和“排斥”相对应的“有益”和“有害”的行为。因而,如果把这种生命世界种的“有益”和“有害”行为,以一种“人择”的观点加以定位和赋予意义,那么,就是“美”与“丑”和“善”与“恶”的精神文化现象。  

所以,一切将自然的物质世界加以“规范”和使之发生“秩序化”变化,即使之发生向生命的“有序”化进化的物质运动,都可以统一的称之为“美”或“善”的东西;而使之向相反的方向,即向着“混沌”和“无序”化方向发展的所有物质运动,都可以称之为“丑”或“恶”的东西。那么,美,就是能使  

人类生命向着愉悦、光大和永远存在的方向发展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运动、现象和条件。  

   

二 美的根源  

美的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和谐地一致,在于主观和客观完整地统一。就文化现象来讲,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但是,如果就生命的存在而言,美就必然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和身心的感受,是生命的伦理和心理的需要,离开了这种根本性地东西,美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存在。这一点,可以从人类普遍具有的“爱美之心”和“占有美的欲望”的习性上而发现,从物质世界普遍呈现的“对称性”地运动本质而得到印证。所以,美的根源就是人的心灵对对称性的一种感悟,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内在理性的反映,是完整性与和谐性的融合和统一,是达到完美并与完美同化的过程。这种万事万物所具有的最高本质,  

是人类崇美、爱美、追美、求美、造美、扮美、虐美和占有美的根源。  

   

1.美的客观性  

——(略)  

2.美的主观性  

——(略)  

三 美的本质  

对称、和谐与完整是美的空间本质,而色彩则是美的时间本质。对称、和谐与完整,在几何学里所对应的空间性质就是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比例性和封闭性,这一点,已经为所有具备美学素养的人所认识和认同。而对于色彩,关于它的美的本质的背景分析和定义,却从未有所闻和有所见。从色彩的物理学的起因来看,由于它既不与“大小、形状和距离”等静止的空间性质相关,也不与“重量和质量”等引力的性质相关,而是与冷、热等运动的光波的辐射频率相关,所以,可以判定:色彩属于时间范畴之内的东西,它的产生是由于不同频率的光波在人的生命体系内所引起的感觉的缘故。因而色彩的美的本质就是客体外在的运动因素(与时间相关)所造成的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律产生的和谐共鸣的结果。所以,美的色彩  

本质是时间的效果;而美的对称本质是空间的效果。所以,美的本质应当是空间的性质和时间的性质合成作用的结果。  

1.美的静止本质  

——(略)  

2.美的运动本质  

——(略)  

四 美的作用  

——(略)  

注释:  

⑧【美】B·格林/著《宇宙的琴弦》,李泳译,第137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Email : [email protected]  

                             2007年6月9日   

论 自  我  

   彼 岸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每一个人又同样会遇到死亡!死亡并不可怕,它是联系一个新生“自我”和一个已逝去“自我”的关口;是联系自我的此岸和彼岸的桥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好像大海中无数个连绵起伏的波浪,每一个波浪和其它的波浪并不相同,就好像你在树林中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子一样。这一个个的波浪就是一个个的“自我”,当一个波浪消失时,就是一个“自我”的灭亡,然而,这个灭亡的小“自我”已经融入了大海这个大“自我”之中了,波浪与波浪之间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是“海水”,但是,紧接之后又涌起了一个新的波浪,这新生的波浪就是一个新生的“自我”,它是用那个刚刚灭亡了的“自我”的相同本质——“海水”,又重新组织成了一个外形不同而本质相同的另一个新“自我”。释加牟尼说过:“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这就道出了灵魂不死,“自我”永恒的本质!

Emaili : [email protected] 
  2007年3月26

从“耗散结构论”看两种社会形态的优劣

(彼岸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ill6079263)

作者:彼岸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论表明:宇宙中存在着远离平衡状态的“自组织体系”,这些体系都是在有负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且维持这种“自组织体系”的长期存在,需要外界有不断的能量对其做功,即需要耗散能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时间具有单向性,且不可逆;即所有的孤立的物质体系的演化趋势都是趋向于“熵”值最大化,即向着能量平衡状态的“热寂”方向发展。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孤立的物质体系(包括宇宙),发展、演化的最终结果是:系统的“熵值”达到最大化,即体系在各部在达到“热寂”平衡状态后而死亡①!而耗散结构论却能够在不违背这一定律的基础上,得出宇宙中尚存在着远离“无序”的平衡状态的“有序”自组织体系,即耗散结构体系;该体系以耗散外部一定的能量为代价(将加速导致其它系统的无序化进程),造成该系统内部结构组织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比如:生物的生命系统,人类的社会等等。

那么,由此论及到宇宙、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并分析和判断其自身的客观逻辑性。

首先,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的有机体——人所组成的,而人有是区别于无机世界的具有高度智慧的有机灵物,是宇宙中远离平衡系统状态的高级“自组织物质体系”。然而,有机物尤其是高分子有机物在宇宙中的产生是以“负熵流”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所谓的“负熵流”就是一种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现象,有人给他起名叫“麦克斯韦妖”,即能量反常地由低处向高出传导、聚集,类似于冰箱“制冷”原理)。所以,人本身就是宇宙的内在矛盾运动机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次,如果否认人类的产生是宇宙中一个必然的事件,而认为是纯粹的偶然事件,那么就必须先假定在地球上孕育出生命这一事件的发生。这样一来,在原始地球的环境中,就存在着一种能够孕育生命的“原生汤”,“‘原生汤’中的分子随机地连结成串组成DNA分子,这种可能性小得可笑”②。因为“组成蛋白质分子的这种特定排列的概率远远小于10-130,即使氨基酸分子每秒钟交换一百次排列方式,这种蛋白质分子也要经过10109亿年才会出现一次,要记住地球的年龄仅有1017秒”③。所以,偶然碰上一次产生出DNA分子的机会实际上是零。

第三,如果孕育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那么,最初在宇宙由超高温1028K、超高压的大爆炸起点开始后,经过了至少约(1010)80(10的10次方又80次方)年的时间,才进入低熵状态④,才可能具备了在宇宙中出现生命的条件,而目前最古老的宇宙年龄也只有约150~180亿年的历史⑤,所以又排除了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偶然事件。

所以,无论是来自地球还是来自宇宙,那种认为生命是由“偶然因素”产生的,都是不可信的。因此生命是由宇宙中的必然性所派生出来的就确定无疑。

人类“先天”的生命是从宇宙中的必然性中产生的,并不等于说人类“后天”的一切也都是由“上苍”安排的,以及后天的一切努力和作为都成为徒劳和多余的了,而更应当是积极、主动地发挥精神的能动性,运用智慧的力量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客观物质世界背后的逻辑性,从中奠定人类行动的基础和方向,为人类最终由“奴隶”成为“主人”而开辟宽广的道路。

自然的理性既然以它的造物——人的形式,赋予了对自身的认识,那么,作为这种客观理性的一种完善和终极发展结果的人,也就必然和全部地拥有了这种“再认识”、“再发展”和“再创造”的卓越能力。人,只有这样被赋予了认识和行动的能力,才能达到认识的“终极”和“回归”到理性的起点,并最终实现万物永远运动不息的“周期轮回”本质。

回首再看物质世界和人类的社会,既然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的变化趋势总是趋于“熵”值最大化,并且这种变化总是伴以能量的均衡分布为特征,那么,对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有机的物质体系,亦不例外地要遵守“熵”值趋向于最大的规律,即社会的无组织状态和个人的自由状态。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是一种“好”的趋势,而是一种宇宙中支配人类社会走向死亡的演化规律!对此,我们人类自身所要做的就是要反抗这种向“死亡的演化”,使社会趋向于一种“长寿”的“好”的状态,亦即达到一种“有组织”和“有规则”的状态,这就需要有一种“负熵”流的“能量”的支出。这个“有序”的社会状态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的生产活动、避免浪费、目标明确、行动一致、个人的行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个体之间人格平等、社会生产行为不互相抵触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等等,整个社会呈现出格局分明、运动有序的良好态势。这种使社会获得“有序化”的“无形能量”就是先进科学的和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理论是人类精神的活动产物,是宇宙中对人类的自然状态的“熵”值增大倾向的反向制约,是导致“负熵流”产生和运行的法则。

社会的有组织状态程度愈高,则表明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层次就愈高;反之,就愈低。原始社会,人类的行为是受其自身的本能支配的,即满足于生存和种的繁衍需要的,而步入了阶级社会之后,则其行为愈来愈受到社会的约束,愈来愈表现出人为地意志控制,所以,人类社会也就会由低级状态(盲目的自然状态)向高级状态(理性的组织状态)一步步地前进、发展,这充分地显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处于一种反宇宙演化趋势(反“熵”值最大趋势)的高度“自组织”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愈高,则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就愈是得到更大地改善,社会的发展也就更合乎“人性”。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中,哪一种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高、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呢?上面已经提到过,从耗散结构理论的反熵原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使人类远离混沌、死亡状态——即热平衡状态的生机盎然的社会,他要比放纵人类走向“死亡状态”——即自由化的、无组织和无政府的趋向于“热寂”的资本主义社会优越千百倍!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有组织和高度统一的企业管理方式、经营状态,更加适应于这一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将更有利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分配和利用,避免无计划盲目性所带来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主义的有组织:高度集中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模式,类似于一个超高级的、大容量的计算机管理中枢和向四面八方分布的庞大网络,他将充分发挥各部门和个系统协同作战的优势,可以更多地开发和建设象“三峡水电站”这样世界一级的庞大工程,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公正;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将使全社会的行动更加协调一致,各种企业、事业和文化教育机构将在计算机信息化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均衡布局、良性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以拜金主义为特征的无度地追求最高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疯狂的掠夺行为机制,将会使国家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头饥饿、贪婪的野兽,在无度地践踏了美丽的生态原野、吞噬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之后,在余下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亦必然自相残杀,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遭到极大地破坏和倒退。

若把社会比作一个系统,每个人比作这一系统中的具有活力因子,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将使个人因子自由的程度最大化,即:使社会系统趋向于平衡状态,其熵值最大。那么,就造成了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在混乱中相互抵触和碰撞,从而使这个社会系统整体陷入“沉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造成整个社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使社会的广大劳动者遭受巨大的付出痛楚和陷入拼命劳作的悲惨状态。

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他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中央集权统治,每个个人因子都严格地处于社会的组织分配之中,因而,其个人的创造力量(脑力和体力)将在社会的统一组织下,有的放矢地指向同一个目标或方向,因而,可以形成巨大地推动力量。正如在激光器中的能量部分——受激辐射因子,使远离平衡状态的能量系统整体处于受控组织状态,当这个受控整体从高能量状态迁跃到低能量状态时(对于一个社会,是社会的整体释放能量,比如:战争),每一个受控因子都几率均等地发射出一个相同波长的光子,从而形成了波长高度一致地激光能量束输出,该能量可对系统外部产生强大的功效作用。可是,如果这一系统象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其内部的每一个能量因子(指人)都自以为是地和杂乱无章地处于“非常自由”的状态,那么,每个因子发出的能量光子波长就会各不相同,这些不同波长的光子由于方向不同而导致相互抵消,从而使该系统对外部就不能形成任何的能量输出,因而就产生不了任何的整体功效作用。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因其内部实行的体制(机制)不同,从而在其外部的宏观历史上,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之所在(虽然在人类的历史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还很短暂,但是,就是在这短暂的历史瞬间,社会主义已经创造了令任何一位公正的历史学家足以长久震惊的伟大奇迹)!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已经大白于天下了!

这里还要着重补充的一点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地发展,尤其是象人类基因组的密码被全部破译这样的巨大科学成就,已经为社会主义社会自主地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组织地协调社会化大生产,开创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应是抛弃和背叛社会主义而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去,恰恰相反,而更应该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垄断时期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有计划性的社会大生产阶段,实现生产力由人到智能机器的转变,彻底解放被繁重劳动所奴役的广大人民,实现恩格斯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伟大历史飞跃!

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注释:

①热力学第二定律关于宇宙正处于“热膨胀”阶段的说法,与“宇宙大爆炸起源” 的理论有着惊人的暗合之处,即二者都可以很好地解释宇宙光谱的“红移”现象;而两种理论的不同点又在于,以热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宇宙演化的最终结局,是宇宙最终会因“热寂”而永远地死亡;而以万有引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宇宙演化的最终结局,是宇宙会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而收缩到一点,这个点被称作“奇点”。在“奇点”处,既是一个旧宇宙的终点,也是一个新宇宙的起点,并且所有的科学定律均告失效,时空在此处终结。

②见“第一推动丛书”,「英」保罗•戴维斯著《上帝与新物理学》第73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③见沈小峰、胡岗、姜璐编著《耗散结构论》第3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④见“第一推动丛书”,「英」保罗•戴维斯著《上帝与新物理学》第182~183、201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⑤见“第一推动丛书”,「英」保罗•戴维斯著《上帝与新物理学》第11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