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们四年未增收

火烧 2010-07-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通城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退休人员连续四年未增收,呼吁参照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反映地方政策执行不公及民生诉求。

序曲:                 ?退休者说?
共产党  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湖北通城是死角,政策和中央不一样。
一群老朽讨津补,屡遭截访难起浪,
被迫网上找总理,麻起胆子告御状。

敬爱的温总理:
  知道您日理万机,本不忍心打扰,但我们为落实应得的津贴补贴,被地方官员捉弄了几年,现我们想向正在通城的省巡视组当面反映情况,但屡遭截访,无法谒见,无奈之下,只好冒昧惊动“任内力推公平正义”的您。
首先话说通城,通城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邓小平的祖外公淡景符曾在此连任两届县令;1927年8月20日,罗荣桓元帅曾在这里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率农民自卫军夺取县城,建立中共的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抗战时,坚守上海四行,威震全球的八百壮士,有半数是通城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通城人民又成为探索市场经济的先导者,早在1978年,中共通城县委就顺应经济规律和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在全国率先打破统购统销体制,自行开办国家计划外的精制茶厂,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允许农民自产自销茶叶等农副产品,并打入北京市场,由此引发省际官司,《湖北日报》特辟专栏,从1980年7月开始,持续数月开展“从‘一场茶叶风波’探讨搞活经济的途径”的大讨论,通城县委和通城人民这次打破常规的创举,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第一次实践,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其影响和意义仅亚于小岗分田和“真理标准”大辩论。通城是个值得总理关注的地方,是个值得总理调研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要汇报的是件不值得某些官员过问的“小事”。现在,中央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惠民政策不断出台,转移支付的钱逐年增多,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可是,我们——湖北省通城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退休人员却被人抛到被遗忘的角落,连续四年多(五个年头)未增收一分钱,企业退休人员连年加工资与我们无缘,公务员发津贴补贴也没有我们的份,去年底公务员工资普调一级,可我们又落空。是不是我们如网上所说的“事业单位工资过高”呢?不是,我们三馆大多数在岗人员工资只有几百元,退休人员工资最高的1418元,远远低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9229元的水平。其中,李仕豪同志今年79岁,1951年参加文化工作,曾获省政府最高文学奖屈原奖一等奖,可工资至今只有1200多元;还有82岁的何小滋同志,也是1951年参加工作,工资也只有1200多元。迫于全球金融危机和物价上涨的压力,我们从2008年即开始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诉求津贴补贴,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中央及省、市的文件明确规定(如鄂发[2006]14号文件),“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无疑都是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业单位,理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理应享受津补贴。
二、我们2006年以前的工资结构中即有津补贴一项,这说明我们原本就具有享受津补贴的资格,并应随政策的出台而增长。
三、我县本系统的兄弟单位如计生局的计生站、广电局的差转站都享受了津补贴,通城周边的其他各县文、博、图三馆都享受了津补贴(包括贫困县),为何唯独我们没有?
四、通城有经济实力为我们发放津补贴,因通城不仅是脱贫县,而且是全省召开发展县域经济现场会的所在,县域经济年递增27%,官方小车吃喝开支年度过亿,难道无钱顾及我们这些老朽?
五、通城县财政局人浮于事,有近三百人,而真正核定的公务员只有四十人,工勤编五名,剩下来的二百多人均以事业编制的名义参照公务员享受津补贴,因物价在涨,他们都应该享受,可我们也不能例外。
在我们屡遭截访的过程中,县财政局副局长黎育四同志代表县政府当众表态:“只要南三县其他县三馆的任何人发了津补贴,那一定发给你们。”并反复强调自己是按政策说话。在场的俞副县长对黎副局长的表态极为赞赏,说黎局长将政策讲得很清楚。
可当我们通过咨询,证实南三县中的崇阳、通山三馆人员都享受了津补贴时,俞副县长却变卦了。她现在对崇阳、通山的情况避而不谈,反而要我们比比那些已退休但工资还没有着落的人(我们三馆中确有这样的人),比比企业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人。她全然不懂,改善民生,必须托低,而不是比低。黎副局长从台湾旅游回来后,则耍赖说:“你们找到我,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级政府官员竟然自食其言,不讲公信力。难道这是在提高执政能力?
敬爱的温总理啊!您说“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有光辉”,这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大国总理关注民生、心系弱势群体的平民情怀。当一级政府官员言而无信,目无尊长时(我们中有俞副县长的老师,还有老师的老师),我们特别渴望阳光普照,更加期待比阳光还要光辉的公平正义。为追求“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只好借助网络,向总理说实话。并希望像1980年一样,再由通城人引发一场大讨论,以期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丰富科学发展的成果。
           此呈       并祝总理
健康长寿    工作顺利


                                                                                                       湖北省通城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
                                                                                                       退休人员:罗正亚 葛先有 卢作兵 张玉环等十人

湖北省通城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  

      再三要求恢复全额拨款的请示  

   

通城地灵人杰,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烂夺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事业更是全面发展,文化、博物、图书三馆都享誉全省,累累硕果不仅屡登全国的大雅之堂,而且走向世界,为通城争了气,为国家争了光。(附:《主要成果表》)  

令人深感悲哀的是,这些成果均是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时取得(产出大于投入),三馆自从改为差额拨款以后,风光不再,不仅告别了精品,告别了荣誉,而且业务难以为继,生活入不敷出。所谓“差额拔款”,有十多年人头只有一百多元,达不到当时的下岗补助标准。博物馆、图书馆因此关门歇业几年。图书馆馆舍险些被债主强占。文化馆也濒临倒闭,办公电话多次因欠费停机,馆内所有文化设施被迫出租,女馆长已退守到原男厕所内办公,宿舍层层漏雨,栏杆倒塌,早成危房。曾任文化馆馆长的黎逢金,因公负伤,积劳成疾,死前几年,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医药费。各馆的馆长为单位生存,疲于奔命,受尽白眼。后来,人头费虽有所增加,但远远跟不上财政的增长幅度,更跟不上物价的涨幅。2007年,三馆职工全体签名,要求恢复“三馆”全额拨款。财政局根据时任县长李逸章的批示,调查了崇阳、通山两个邻县对“三馆”的拨款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两县基本认同了保‘三馆’的全额工资”,并建议“为‘三馆’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可是,李县长随后调走,此事不了了之。2009年,三馆再次联名请求恢复全额拨款,但无济于事。  

现三馆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退休金问题。已进财政笼子的十名退休人员,四年多未增收一分钱,应增发的津贴补贴未发,应普调的工资未调。近两年退休的三人,至今退休金没有着落,因县里强硬坚持要单位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而经费不足的单位和十七年未领过足额工资的个人钱从哪来?更棘手的是,文化馆在一年之内还有4人要退休,一年之后也有人接踵而来。所有这些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县里将三馆定为差额拨款单位。  

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是《宪法》总纲明确授权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文物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图书馆条例》、《群艺馆、文化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资,各级财政要继续实行全额拨款并按时足额到位”,中央和国务院还三令五申“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可通城的有关领导一再将我们和企业类比。我们很想知道,通城将“三馆”定为差额拨款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通城三馆的现实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以错误制造错误,以错误掩盖错误的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下去,久拖不决不利于和谐稳定。“三馆”的出路何在?阳关大道不外乎尽快恢复全额拨款,确实弄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区别,将改革的思路统一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政策上来,以促进通城的文化事业再创辉煌。如果此路在贫困的通山能通,在脱贫的通城不通,那只好另辟溪径,干脆彻底甩财政包袱,让“三馆”破产,以求“置之死地而后生”。说实在话,我们现在非常羡慕已破产的通城电影公司,羡慕他们保险到位,退休金逐年增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住危房。因此,我们强烈要求“三馆”实行破产!  

此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湖北省文化厅  

湖北省文物局  

咸宁市文化体育局  

中共通城县委  

通城县人民政府  

通城县文化体育局  

   

   

              申请人:湖北省通城县文化馆  

                      湖北省通城县博物馆   全体职工  

                      湖北省通城县图书馆  

   

             个人签名:  

   

   

                             二0一0年七月十五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