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四十六    略探“可持续发展”

火烧 2009-11-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资源及经济挑战,分析温室效应、水资源污染及国际减排合作,强调公平性与高效性原则,呼吁全球共同应对环境危机。

四十六 略探“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上最为时髦也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一话题的内容包罗万象,甚至已看不到其时空的边界。就拿我们地球所处的太阳系来说,据科学家的推测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目前正处于如一个人的“壮年期”。当然,有“壮年”就必有其“老年”,科学家认为再过50亿年左右,太阳将步入它的“老年期”,到那时,太阳将膨胀至现在的250倍,变成“红巨星”,就会吞没地球等一些行星的轨道。再过若干亿年,太阳又将塌缩为“白矮星”,而完成其生命的周期。人类的未来因此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即在地球的轨道被“红巨星”吞没前,人类能否找到或找到后能否到达宇宙间其它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如果找不到或者找到了也无法到达其它的宜居星球,那么,“红巨星”终将成为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焚尸炉”,人类的发展也就到了尽头。至于人类究竟能否找到并能到达地球以外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其它宜居星球,目前尚无定论。宇宙间距离的标尺以光年计,成百上千的光年,就目前人的生理能力而言,是一种难以到达的极限。但我们依然可以非常大胆地设想,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将大幅度地延长,甚至“万岁”也不再只是空喊,另据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接近光速的运动可以同时压缩时间,即如中国神话中说的“天上只三日,人间已千年”。科幻小说也说宇航员去银河转了一大圈,回到地球时本来同时代的人都已过世了好几百年。如果以上神话般的假设都能成立,人类的星际旅行并非只是幻想,人类在太阳系之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指望。

以上把话题扯远了,居然想到了50亿年之后的事,人虽然不能没有远虑,但更应考虑的是近忧。近忧的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由于人类活动的失控,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也就是灾难。例如,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生态不断恶化,首先,海平面将大幅度地上升,淹没无数的岛屿及沿海城市,还导致风灾、旱灾、水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不断干扰、破坏人类的生活。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的燃烧,也有说是牧场上牛羊等食草动物的打嗝、放屁所致,反正都是无法排除的原因,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要避免灾难,既要考虑缩减碳排,也要考虑少吃牛羊肉。而这二条,最大的阻碍恰恰来自世界上的富国、富人,正是富国、富人无节制的超量消费,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拿美国来说,要是世界上的人都像美国人那样去消费,据说需要九个地球才能容纳目前的人口数量。再拿中国来说,虽然还存在着好几亿的贫穷人口,但中国富人的奢侈品消费据说已赶上了世界第二。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97年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三次会议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具体制订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美国于次年签署了议定书,但仅仅过了二年,美国的布什政府即以“妨碍美国经济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不减排”为由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这让“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可持续发展”都蒙上了不祥的阴影。美国出尔反尔的态度也遭到了其盟国的反对而陷于孤立。不知即将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能否代表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不再对环境问题“装聋作哑”?其实,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完全可以排除一切政见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作为中西方最可沟通、最可切入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毕竟有着一个“共同的家园”以及“共同的未来”。

当然,“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各国政要之间需要交流的话题,同时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生活的一个话题。就拿我们每人每天的喝水来说,由于人类失去控制的活动,使水资源遭受大面积污染。在中国的660个城市中,有400个缺水,100个严重缺水。中国有3亿人的饮水不安全,1.9亿人的饮水中有害物超标。作此文时恰巧看到《中国青年报》上一文,让人惊奇不已,特摘录如下:“在珠江三角的九个城市中,近25%的居民不敢喝自来水,喝了怕引发咳嗽、咽喉炎,甚至失眠烦躁等各种疾病。这不禁让大家想起海口的水务局某副局长的‘实话实说’:‘经济越发达水越黑’!当苏丹红、吊白块、地沟油、三聚氰氨等让人们对许多食品疑神疑鬼、提心吊胆时,现在连自来水都不敢喝了,(甚至空气也不敢吸了),这日子还怎么过?而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悖论是政府已投入近千亿的治污资金,只因各地官员只信GDP至上,前治后污而难见成效。”这种“悖论”,当然不只是发生在珠江三角洲。

有人说“十九世纪争煤,二十世纪争石油,二十一世纪争水”的话看来不无根据。例如为了争水,就有可能会引发邻国之间的纷争,据说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已引起印度的关注及不安。其实,二十一世纪岂止是争水,争煤、争油的活动也从未停止过,例如:人们仍然视中东为“火药桷”,因为那里盛产石油,还有在南中国海也已因石油争得不可开交。中国人奉行的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八字方针”,显得很大度,还准备“100年韬光养晦”呢,只是不知百年之后,南中国海是否还会有石油?除了石油,在中国“共同开发”的还有煤炭、金银、稀土等矿产,甚至还有大城市的水资源,让中国人也能赏赏“洋水”的滋味。只是自从加入了WTO,中国人实在已干了不少贱卖贵买的蠢事。人家已有200年“市场经济”的经验,“生意场”上,中国人常显得力不从心而“甘拜下风”。

以上谈的仅为生态、资源方面的话题,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实为经济活动中的体制问题,生态、资源都受经济活动的影响、支配。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最能适应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去采用美国式的经济体制,那么,结论就是需要用九个地球来容纳目前的世界人口,那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美国人所不愿看到的,他们奉行的是“单边主义”,自己可以不顾环境地无节制地消费,别人可没有资格这样。这也是富国、富人们的共同逻辑。

为了找到并评价最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那种经济体制,我们不妨先来研究一下上世纪“联合国环境会议”制定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六条基本原则(括号内为本人的按语)——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问题最大的是第二方面,贫富二极分化的经济体制彻底破坏了“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首先的问题在于富国、富人是否愿意“调正”?如果不愿意,又能怎么样?)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如果不放弃“丛林法则”,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得了吗?)
  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资本的本性是对利润的疯狂追求,而不是什么“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现在大家看重的都是GDP,而不是什么“人们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资改派将社会主义拉回资本主义,是否也算“阶跃性原则”?)

但愿本人以上的的“略探”,可以“抛砖引玉”。

《师大奇遇》附文 2009年11月13日       更多请见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8584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