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冷风中,那对卖报的祖孙和集训富二代

火烧 2009-11-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对比冷风中卖报祖孙与富二代集训,探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差异,反映政府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及社会公平问题。

冷风中,那对卖报的祖孙和集训富二代

“冷风中,那对卖报的祖孙……”是《南京日报》一篇报道(见附件),集训富二代各大网站和媒体也均有详细的报道。巧的是,今天的《南京日报》同时刊登了有关卖报女孩的后续报道以及集训富二代新闻。

看了祖孙两代人卖报的报道心中是无奈是酸楚,看了集训富二代的新闻心中只能落下感叹和唏嘘。

人比人气死人,于是老顽童也想起以前的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你的出身好,吃饭穿衣走路都不愁。如果你的出身不好,活该你穷人的孩子必须早当家。

那个叫做冯戴的小女孩,9岁才能上到学(后续报道称小冯戴终于有学校可上了),日后能不能成为“凤”肯定是个未知数。而富二代则纳入某些地方政府的培训计划,看来想不变成“龙”和“凤”都很难!

待遇不尽相同,小冯戴享受的是免费入学,乖乖隆里咚,真的是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哦。富二代集训据说会收一点点钱,富二代们会不会感谢政府感谢党,咱不得而知。总之,教育资源市场化以后一切向钱看,谁能免费入学还真的是天大的恩赐。老顽童实在搞不清楚或者说疑问在于,小冯戴能占有多少资源而集训富二代能占有多少资源,彼此是否等价。

子承父业如果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小冯戴注定要卖报纸,富二代也注定要继承富一代辉煌的事业。于是,老顽童想起N久以前一些富家子弟不当资本家去当革命家或者科学家,会不会是一种误入歧途呢?!

富一代们肯定会感谢党和政府的,因为他们是在舍不得家业和财富,他们实在不想把财富带入天堂。卖报的奶奶也肯定会感谢党和政府的,因为孙女儿终于有书读了。老顽童也感谢党和政府,这世道富起来的和继续穷着的人们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存啊!

其实,我们从富一代迫切希望政府出面集训富二代中可以看出,所谓民营企业具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经验、比国有企业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分明是一个假命题。一个符合现代企业规范的企业,何愁不能发展?何愁所谓的接班人?估计是老的思想传统的意识,即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使得富一代巴望着子女能够接好班吧?!另外,在培训富二代的过程中让这些富家子弟早一点认识官场上的人物和精英,其隐藏着的好处才可能最最根本的吧?可能,这只是老顽童的揣测罢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话很对。富二代从小可以上贵族幼儿园、贵族小学、贵族中学,然后出国留学,更难能可贵的还有政府的集训,可谓是一条金光大道通罗马。小冯戴们可能也能走到罗马,只不过有点曲折崎岖罢了。

奇怪的是,少见先富帮后富,不奇怪的是政府帮富!

江湖人称老顽童

2009/11/14于南京

附件:

冷风中,那对卖报的祖孙……  

    连日阴雨,天气已经很冷,秦淮区文安里小区大门正对面,一张小桌子上,堆放着几叠当天的报纸。这是一个简陋的报摊,报摊边上一位老奶奶蜷缩着,一名怀抱一叠报纸的小女孩站在路边。冷风中,传来小女孩脆生生的童音:“卖报纸了,一块钱一份。”小女孩衣着朴素整洁,小脸上有几道墨迹,可能是她手上沾的报纸的油墨,不小心摸到了脸上。   

    这是祖孙俩,老奶奶姓吴,今年已70多岁。小女孩名叫冯戴,9岁,祖孙俩在这卖报已近8个年头。虽然已过了上学年龄,但小冯戴却没上过一天学。这么冷的天还在卖报,小冯戴的想法是,多赚点钱报答奶奶。而奶奶的想法是,一定要挣钱供孙女上学。   

    “我在南京已经15年了,孩子是我带大的。”看着寒风中穿着红罩衣,剪着齐眉短发小女孩,原本愁苦的脸上,漾起了一片自豪的笑意:“看看我的孙女,多招人疼!漂亮又懂事。”吴奶奶说。   

    “为什么到现在还没上学?”没想到记者的问话,使吴奶奶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15年前,吴奶奶和老伴带着儿子,从苏北老家宝应到南京打工。同来的还有一名姓戴的妇女,她的丈夫犯事入狱。戴某和吴奶奶儿子小冯,由于长期在一起打工,产生了感情。2001年,他俩的女孩出世了。为了表达两人恩爱,在给孩子取名时,各取了两个人的姓。小冯戴的出生,给吴奶奶一家平添了很多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冯戴妈妈的丈夫出狱了,她决定重回宝应的那个家,留下了还未满周岁的小冯戴。此后,小冯戴的爸爸也到别处打工去了,一去不返。而不久,小冯戴的爷爷也去世了。为了生计,吴奶奶每天就带着孩子卖报。   

    “这孩子,陪我卖报都快8年了。”吴奶奶说,“现在她都9岁了,我很想让她上学。”然而,孩子出生以来,一直没有户口,在南京入学必须交借读费。“我没办法凑到那么多钱,所以,孩子上学的事一直就搁着。”吴奶奶告诉记者。她和孙女租住在离摆报摊地方不远的丁家园,十来个平方,一个月要400元租金。卖报一个月也就挣个五六百元钱。为了卖报,她们祖孙早上4点半就得起床。   

“孩子很懂事,一直说多卖报赚钱给我买东西吃。”冷风中,不知道是否是风吹的,吴奶奶一直不停地用衣袖抹着眼睛。她称,她一直在想办法攒钱,就是想早一天送孩子上学。   

    记者正在和吴奶奶聊着,小冯戴一蹦一跳地从远处跑来,“奶奶,我又卖了一沓报纸,再给我一沓。”小脸被风吹得通红。   

    “乖乖能干,快来,手冷吗?快给奶奶帮你焐焐。”   

    “不冷,再给我一沓报纸。”小冯戴说着,又要到报摊上拿报纸。   

    “歇歇吧,到超市里去暖和一下再去。”奶奶说。   

    “哦。”小冯戴跑进了边上的一家超市。   

    小姑娘个子不高,长相秀气。在超市里,她翻开了一本语文书,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因为不识字,她在看书上的图画。   

    “这书是哪来的?”记者问。   

    “好心的爷爷给的。”   

    “喜欢读书吗?”   

    “嗯。”回答着记者的话,小冯戴却没抬头,一直在认真地看着书上的图画。   

    “想不想读书?”记者问。   

    “想呀!”天真的孩子立刻答道。“可我们家没钱,我先要赚钱养活奶奶。”依然没有抬头,小冯戴平静地答道,“等我上学的时候,我会好好认字,乖乖读书,不调皮。”   

    “一年365天,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祖孙俩在卖报。一大早就来了,小姑娘经常在报摊边打瞌睡,可能是因为起得早,太累了。”一位邻居说,她们祖孙,老的想让孩子早点上学,小的想让老人生活过得好起来。祖孙俩的命运牵动着众人的心,本报将联合社会力量,圆小冯戴上学梦。   

本报记者 陈忠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