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曾经见过的当年农村自留地

火烧 2009-11-12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讲述农村自留地的种植方式与生活场景,包括四季蔬菜种植、邻里交流、自留地轮换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生产与个人积极性的结合,展现农村生活的独特风貌。
星逝夜潭:曾经见过的当年农村自留地

曾经见过的农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及七十年代前期。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最基层的农村劳动组织是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

各生产队的粮食,由生产队社员集体劳动生产。每年,生产队社员都要分配一次自留地。自留地都紧靠村子边,就在社员的房前屋后,当地人称“洋面田”的平平展展的田地,是村子里最好的田地。

自留地每年一分配,一轮换。今年这块田地分配的自留地,各家社员自行种植蔬菜等,第二年换另一块田地,再重新分配新的自留地。上一年那块作为自留地的田地,生产队收回,种植水稻。

自留地为什么要每年分配轮换呢?

社员为了自留地种植的蔬菜等长势好,很肯在自留地上下肥料,下功夫。村子边上,祖祖辈辈耕种的洋面田,本来就是村子里地势最好、供水最方便、土壤最肥沃的田地,作为自留地,经社员种了一年菜蔬,使命下肥,细心翻弄,其土壤更是黑的发亮,肥的流油。生产队收回种水稻,绝对稳打稳的稳产高产。

如此一年一分配、一轮换自留地,没有损害生产队社员的利益。生产队收回种水稻,稳产高产的水稻收成,还是生产队社员所有,每一个生产队社员都从中受益。

自留地上,一年四季,景色美丽。分配自留地原先就是一大块完整的田地,各家各户社员的自留地,紧挨一起,连成一片。社员各自按照蔬菜季节,在自家分得的一块地里,精心谋划,精心栽种;各显神通,各逞异采。

春天,早早地就在自己家中,用箩筐、土箕等育上菜秧。时令一到,就早早地移栽地里。在自留地里种上辣椒、茄子、四季豆、豌豆、长缸豆、芋头、淮山、以及一种葫瓜,等等。这种葫瓜,有的地方称“月葫”(?),(或“卧葫”?“窝葫”?“倭葫”?“越葫”?),当地人称“大腿葫瓜”,名称不雅,但口感甜润。这种瓜,产量高,出瓜期早,是最早上市的一种葫瓜,不要搭瓜棚瓜架,只要沿着菜畦交叉插一排一人多高的小竹竿就行。但采收期短。这种瓜和四季豆一样,适宜套种其他蔬菜。自留地里,几乎每一种蔬菜都实行套种,这一季节的一种蔬菜正在收成,下一季节的另一种蔬菜就已经悄悄地在底下等候着了。绵续不息,四季长青;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而房前屋后,绿叶茵茵、瓜影憧憧的丝瓜、冬瓜、葫芦、瓜萎、佛手瓜等,则不在自留地范围,各家看自家能力自便。

辣椒、茄子是当地社员最看重的春季蔬菜,每年,家家户户都暗中较劲,看谁家种的好,出得早。此地距离公社十余里,距离县城约五、六十里,距离邻县县城大约四、五十里,最早的一批辣椒,社员们要卖到邻县县城去。邻县赶墟日子,生产队社员,一班壮汉合伙,几辆板车,拖着满满的辣椒、茄子,以及其他菜蔬,半夜动身,奔向邻县县城,直到第二天晚间,这伙壮汉才在夜色中声响铿锵地回到村子。第二天出工路上、田头地间,这些人兴致勃勃,一阵一阵地吹牛不打草稿,而自留地里的辣椒茄子还来不及长大能卖的其他人也兴致勃勃,一阵一阵地啧啧羡叹,不吝赞词。这些人要等待邻县的下一次墟天了。(当地十天一赶墟,墟集一般都在公社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乡镇,县城就更有了。相邻的乡镇墟天都分开日子,按农历,比如初五、初十、十五;或者初三、十三、廿三等。这些是当地历史上约定俗成传下来的。)

本县人嗜辣,而邻县人更嗜辣,最早上市的新鲜辣椒,一斤可以卖到七角钱,甚至一元钱。而当时一斤猪肉也才七角钱。

当地的辣椒,植株有人齐胸高,辣椒外形长约十厘米多,大头直径约二、三厘米,辣味适中,大约俗称“牛角椒”者,炒肉片,或炒“虎皮椒”,脆嫩清爽,清辣妙香,绝对美味。“虎皮椒”,热锅淋少许油,不去蒂的辣椒,整个、或对半切开,不去除其中辣椒籽,入热锅干炒,不时用锅铲拍压挤揉,其间加入少许油盐,炒至辣椒外皮出现微焦斑点,类似虎皮斑纹,即可出锅装盘。当地许多人嗜之甚切,每每嚼的满头大汗,仍乐此不疲。

茄子也植株高大,一片叶子有两三个巴掌大,株上挂满大大小小,长形肥圆,表皮深紫晶亮的果实,类似现在超市所称“玫瑰茄”。新上茄子炒新上辣椒,是春上刚刚苏醒的土地,给当地人们带来的大自然的第一道春天的祝福和犒赏。

如此美妙滋味,怎么能不卖个好价钱;如此大自然的慷慨恩赐,社员怎么能不起早贪黑,尽情亲热土地、亲爱土地。

有见过专业种植蔬菜供应城市的省城郊区蔬菜生产大队的菜地的人说,这山区地方种植蔬菜的水平,不逊省城。

这是一定的。这种水平,是社员天刚蒙蒙亮就在自家菜地满头大汗忙碌,月亮升起了还在自家菜畦磨磨蹭蹭摸索,种菜像种花一样,甚至比种花更甚的结果。十指连心,毫不夸张地说,自留地里的美妙菜蔬,是社员们真正用十个指头,用一颗心,从大地深处,沃土深层,捧出来的。辣椒、茄子如此,其他每一种菜蔬均如此。

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劳动精神和学习精神,在自留地上得到最广泛、最深刻、最生动的体现。

那么,农村自留地的做法和情形,是不是可以推广到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呢?不尽然。就像一个人,可以在家中阳台,院子,把几盆花种的很美,但要种公园、种花园、种广场,就不是一样情形、一样境界了;还像一个人,可以在家中炒煮几样似乎还像模像样的菜,但要真正掌勺一个筵席,一家店堂,就非同日可语了。

社会化生产,及其必然随附承担的复杂的社会功能,与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及其仅仅养家糊口的简单追求;大面积的农作物集体化生产,及其必需的农田水利、道路等等的配套建设,与小块自留地极其简单、极其原始的个体劳动,是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比如,当地用一个大队的劳动力,分小队,分段包干,用了几年的冬季农闲时间,修了一条盘山水渠,从邻县引水,改造了一片旱地梯田为水田,使得原来只能种地瓜、玉米、苡米等杂粮的山地,种上双季水稻,这就不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可以做到的。大田中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农田道路,以及集中灭虫等,也如此。灭稻飞虱还几个大队同时进行,要不这一块田撒药,稻飞虱就跑其他田块去了。

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长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在过去已经证明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更证明其封闭落后、单薄迟滞、盲目低效率。而自留地,连小农经济都算不上。自留地只是现代农村经济的家庭补充。对自留地的错误赞美讴歌,只是农业社会化生产还不完善,还待完善的情形中,旧的生产方式的旧的思维观念,在很小范围里的一种回光返照。

自留地的光芒,是在不考虑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不考虑个人及家庭生存、发展压力的情况下,心无旁骛地,把整个的个人精力、热情几乎全部投入、无限投入的结果。

当整个生活担子、生存压力,压在单家独户的个体农民身上,投入到自留地的热情立马消逝。农村荒废失修的家园、土地、道路、沟渠、河流,最优秀的劳动力大量从农村流失,都在证明。

一寸土地一寸金,宝贵的土地,要人们集体的力量才能开发、保护、发展。我们今天站立着的祖先从榛莽中开辟出来的土地,就不是靠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开拓出来的。只是一个人,一棵大树也搞不倒,一只老狼也搞不动。何况开山劈路,遇水搭桥,安营扎寨。

新中国创造的许多人间奇迹,比如以红旗渠、韶山银河、大寨田为代表的,在这最广大的土地上所进行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山河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干出来的。是集体的力量,是组织起来的力量,创造出了至今仍然令人心旌激荡,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

以自留地,推翻组织起来;以组织起来,不认自留地,都错。

自留地的光芒会继续闪耀,并永远闪耀,不仅闪耀农村人中,还将闪耀城市人中。那会是人们美好生活中的一种消遣、一种解闷、一种点缀,和大自然的一种亲密接触。那是星夜烛光,林间萤火。

组织起来,是一轮红日,一往无前;如日中天,照耀人间。

组织起来,不是中国独有,农业独有。组织起来,是共同趋势,四方如此,百业皆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