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当心天下奉私这杆旗定会祸害子孙后代的

火烧 2009-11-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警示奉私思想对后代的危害,强调天下奉公理念,结合儒家与孙中山思想,倡导公天下、民有民治民享,实现社会公平与幸福。

当心天下奉私这杆旗定会祸害子孙后代的  

“天下奉公”这杆旗教育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名言,树立远大理想。  

“天下奉公”这杆旗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及社会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为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最后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天下奉公”这杆旗也是“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礼记·礼运》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天下奉公”这杆旗也就是所谓大同。《礼运》篇托名孔子撰作,其实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学者所编纂。  

“天下奉公”这杆旗它反映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天下奉公”这杆旗也反映了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其源头便是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已编成的《礼记·礼运》篇。  

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与儒家的天下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带有孙中山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理想。  

“天下奉公”这杆旗,在孙中山眼中的“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  

“天下奉公”这杆旗,即“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天下奉公”这杆旗在孙中山的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理国家的大事”;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确实做到了古人说的“公天下”。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描绘改造和建设中国的蓝图,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实现“天下为公”的途径,孙中山力图通过实行三民主义,做到“公天下”。他主张实行民族主义,即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中华,把一家一姓的天下变成“公天下”。并在清王朝覆亡之后,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反对官僚、军阀的专权,把官僚、军阀的天下,变成人民的天下。同时将国内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很文明、很强大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便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从列强手中夺回失去的土地和利权,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这对今日之中国现实社会有特殊警示作用。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他主张实行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打破旧专制,提倡共和,建设一个新民国”。在这个“真中华民国”里,奉行主权在民、以民立国。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所说的民权是间接民权,国民只有选举权这一项权利,不能直接行使主权,而要由别人即代议士代为行使主权。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借鉴瑞士的办法,主张实行直接民权制。在这种制度下,国民有四大权利,即选举权、复决权、创制权、罢官权。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曾说:“人民而有此四大权也,乃能任用官吏,役使官吏,驾驭官吏,防范官吏,然后始得一国之主而无愧色也。”但孙中山又说,要把“权”与“能”、“政权”与“治权”分开。简单地说,就是有权的人,不要直接管事,可以委托有才能的人去管。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他又说:“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门家。”而且要把受人民委托管理政府的专门家看作是普通人,即使是民国的总统、总长,也要把他们看作是普通人。至于“政权”和“治权”分开的问题,孙中山是这样解释的:“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权利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强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孙中山设想得很好,真正实行起来未必简单。人民把管理政府的大权交给“有能的专门家”以后,既要放手让他们行使职权,又要监督他们,防止其反仆为主,公仆变老爷,这事在今日之中国谈何容易。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深知,为实现“天下为公”,必须跟以“天下为私”的人作斗争。他指出:“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民国成立十年,那些公仆太坏了,把中国搅得不成样子……”这些官僚军阀把军队当作私有,把政权当作私有,把国家当作私有。和今日之公仆别无二样。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他还说:“以后不用革命精神来改造民国,再没有别的希望。”对于全国统一、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将会出现的腐败现象,孙中山不会没有预料。他曾设想,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上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有了这样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就可以防止一切的流弊,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倡导“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所以,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教育应与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这杆旗,为实现“天下为公”而奋斗了一生。虽然直到他逝世,民国依然是一块假招牌,但他为实现“天下为公”而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是有益的。今天的时代跟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题词依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依然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自然,“天下为公”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对中国人民与青少年学生影响依然是深刻的。  

但遗憾的是,资改派资改了三十年,将孙中山高举“天下奉公”的这杆旗,一生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奋斗目标,己然让自私自利,无耻、无德、无伦理思想的资改派彻底断送,取而代之的则是:“天下奉私”的这杆奸旗,而且这杆奸旗一摇就是三十年。对中国人民与青少年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负面影响依然是深刻的,直接影响并祸害了子孙后代。  

当心:天天“特别是”的“天下奉私”这杆奸旗的吹捧手们,你们的自私自利,无耻、无德、无伦理的逆患思想,定会祸害子孙后代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