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大同与改革

火烧 2022-07-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大同社会的历史向往与现实改革,分析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演变,批判当前资本渗透下的改革问题,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核心价值。

  我国人民很早就有对“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礼记.礼运》里有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然而,虽然几千年前人们已经向往这样的社会,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真的出现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恐怕即使在所谓的“盛世”,也免不了有衣食无着、冻饿而死的底层人民,可即便如此,人民还是没有泯灭心中的“大同”梦想,野蛮无耻的剥削和压迫终究不能毁灭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心中的美好天性。我想,只要人民心中的这美好的种子还在,就终有开出绚烂花朵的一天!

  公元1848年,人类的关于大同社会、美好社会的梦想开始向理想和科学转变。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两位伟人为人们预言了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指出了通向这个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力量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这个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的、临时的阶段,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因而已不存在剥削,但也并非消灭了一切资本,它暂时还承认“劳动”这一资本,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实现“按需分配”,而是实行“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经过必要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劳动量的多少分配由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随着对劳动的解放,社会财富将得以不断涌流;随着对剥削的消灭,人们的思想觉悟将得以不断提高,这样便可以逐步迈进“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

  这是马克思对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过程的大致描绘,许多具体的、细节的问题还需要后来的革命者自己去探索、解决。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摸石头过河”也不是毫无道理。然而,“摸石头过河”并非“瞎马拉车”,它固然具有探索性,但更具有开创性,不能摸来摸去又回到原地,甚至开历史的倒车。马克思确实没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给出具体的指导,我想也没人能给出这样的指导,但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具体方向却是明确的。无论哪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无论这个社会主义具有怎样的“特色”,只要它还是社会主义,就具有其共同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人平等、按劳分配。任何社会主义的改革,只要这改革还是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以其作为目标和方向。可悲的是,当一种改革已经以“工人下岗”、“农民失地”为代价,当大学生已经“毕业即失业”,当医疗、教育都已被资本所掌控,当贫富鸿沟已经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度,当“资本”已经全面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居然还声称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难道这样的改革者不觉得羞愧吗?不觉得对不起人民吗?不觉得对不起真正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