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国际”、“惯例”又如何破评级话语垄断?
题为《中国机构首发国际信用等级报告 欲打破美国垄断》一文道:“我国专业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11日在京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是世界首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国家信用风险信息\全球金融危机日益凸显出现行国家主权评级的缺陷和弊端,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大公国际首次依据自己创建的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评价并发布全球50个国家信用等级。”简而言之的关键是“国际机构屡遭‘公信力’拷问,中国要有‘金融裁判’话语权。”
其实,不仅仅是我国在这样做,自华尔街刮起的金融风暴吹向全球,特别是如高盛“欺诈门”、“有毒资产”被评为AAA级之类事件的不断被曝光,打破评级垄断真的已成为了国际共识,题为《欧盟需要建立一个欧洲信用评级机构》等报道已很说明问题了。然而,当我们各行各业,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市场动辄不是“国际”就是“惯例”,又如何破各类话语垄断呢?
如2001年,中国证监会规定,“申请在证券市场再筹资的A股公司财务报告需经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也需要提供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期补充财务报告。”即“双重审计”规定,后虽因“安然事件”而最终没有实施,可2005年初,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一个规定,“金融企业不仅要请一家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必须聘请一家获得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举是否有妄自菲薄的嫌疑?又是否是对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一种羞辱和歧视呢?虽说残酷的现实已在告知我们,安达信、德勤、普华永道等“国际”、“惯例”没有对得起中国政府的信任,但这种“超国民待遇”是不是还在施行着呢?
又如,本来我国的酒店、宾馆的结账时间基本上是在13点左右(特别是对已经住宿了几天的客人更是如此),因这符合我国的上下班、起居的作息时间;然不知从何时起,超过中午12时就要收取住客半天的住宿费,曰为:“国际”、“惯例”。结果是搞的中国消费者怨声载道。可“国际”也好,“惯例”也罢,其上下班、起居的作息时间,是不是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呢?
而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是否在于,动辄“国际”、“惯例”的,不就是拱手出让话语权吗?不就是让他人来垄断吗?何况,不少“国际”、“惯例”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双重标准。
我们是需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国际”之轨、“惯例”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很多不如说就是为剥夺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话语权、知情权而“国际”、“惯例”的;从98亚洲金融危机,到08华尔街金融风暴所不断曝露出的各类“欺诈门”丑闻,再到此次希腊国家债务危机,是不是均有这样的“魅影”相随呢?
而如果妄自菲薄的自我歧视不除,动辄不是“国际”就是“惯例”,“中国要有‘金融裁判’话语权”或也不过是下一个“哥”的传说。不是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