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历史的回望 奋进的力量
人民网评: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
于德水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华民族永远铭记、时刻警醒的纪念日,也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
66年前,中国人民历经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和人民的支援下,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胜利。这场以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遗产。如何从这份凝重的历史遗产中获得开创未来的启迪,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吸取民族复兴的力量,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重大课题。
抗战初期,朱自清先生《这一天》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面对外地侵略,中国不停割地赔款,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掠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生死存亡的考验使中国人民极大地觉醒,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这种综合国力,不仅表现在飞机大炮上,同样也表现在民族精神、国民素质上。全面抗战的爆发前夕,中日双方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的对比,日本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时期的对华优势。国际社会在战前根据两国军力、国力对比计算,都认为一旦两国开战,日军只要动用15个步兵师团就能在短期迅速彻底击败中国,最乐观的估计是德国军事专家的计算,认为如果中日开战,日军动用15个步兵师团进攻,中国最多可以坚持6个月。
另一方面,自近代以来国民的一盘散沙局面,也不会在瞬间扭转。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中国比日本弱,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只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才能克服这一弱点。他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可以说,过去的一盘散沙到齐心协力,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以及由此形成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竖起一条脊梁”,创造出一个经济和军备实力都远不如侵略者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奇迹。由此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这样说。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深刻教训;自强才能自立,这是中国人民奋勇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得到的宝贵经验。当年,痛感中国积贫积弱的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仍然任重道远。今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人民日报社论: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新华社评论员: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大力量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之际:历史的回望 奋进的力量
新华网 2011年09月03日 16:07:48
历史的回望 奋进的力量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之际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廖翊、黄勇、余晓洁)国歌,国家意志的写照,民族精神的象征。诞生国歌的年代,值得这个国家和民族永远骄傲和纪念。
66年前,漫长而艰难的抗战岁月,四万万同胞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英雄的中华儿女在惨烈悲壮、御侮图存的抗战疆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灵魂铸就誓言,用热血挥洒音符,用壮志合成节拍,用生命发出呐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66年过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部最宏大、最壮烈的史诗里,在中华大地最激越、最恒久的壮歌声中,让我们庄严、自豪地回望。
热血洒处,魂灵深植,国土更神圣
镜头:8月底,北京,西单幽静小街——佟麟阁路。小街南端,环卫工人擦拭着佟麟阁将军的生平简介栏。“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将军遗言赫然于上,令人肃然。
“听老一辈讲,当年人们在众多尸体中找到佟麟阁将军时,只见将军全身血染,军服被炮弹炸碎。这种身先士卒,为国杀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令人钦佩。”家住佟麟阁路西侧永宁胡同15号院的李阿姨对记者说。
黑龙江尚志县、八女投江群雕、李兆麟将军纪念馆、一曼街,内蒙古东北抗联纪念馆,辽宁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大连星海公园,山西左权县、平型关纪念馆,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河北狼牙山纪念馆,山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海晋元路,湖南衡阳保卫战纪念馆,云南聂耳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从南到北,抗战胜利后出现于中国大地上的难以数计的新地标、新地名,浓缩了自“九一八”以来14年间发生在中国的一幕幕惨剧、一场场血战,铭记着一个个壮士、千万名英雄,凝聚着血泪,迸发着壮烈!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烈士遗诗,抒发着中华儿女为国牺牲的壮志与豪情。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近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左权遗书,诠释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中华民族而战的意志与决心。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毛泽东《五律》诗,痛悼民族英雄戴安澜,记录着国共合作、同仇敌忾的历史篇章。
……
烽火十四载,神州满江红!五千年国土,因抗日血染更显神圣。
歌声响过,乡关尽是,家国紧相连
《松花江上》《长城谣》《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抗战时期,这些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一样,传唱在中国大地。
诗言志,歌咏言。歌声中,中国人固有地域观念被冲破,东北松花江、长城内外成为所有中国人美好的故乡——“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流血、牺牲是如此神圣和坚定——“我们战斗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空前强化——“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镜头一:贵州安顺,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一普通农家饭店,内里挂着70多幅抗战老照片,两张黑白照震撼人心:一位妇女背着婴儿,挥锤敲打着路面石子,20万云南各族民工就这样创造出8个多月打通战时“大动脉”滇缅路奇迹;一张是闻名于世的滇缅公路贵州境内晴隆24道拐,盘山公路鸡肠般从山脚绕旋山顶……
两张历史照片,记录着万众一心、全民抗战的历史,写照着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希望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记住这段难忘的抗战历史。”店主余辉对记者说。
镜头二:云南芒市郊区,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著名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多名掌握熟练驾驶技术的华侨机工毅然回到“红河的岸旁,我们祖宗流血的地方”,奔赴滇缅公路,运送抗战物资,1000多名华侨机工牺牲在这条公路上。由于机工一律要求男性,华侨姑娘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效力,写下“抗日花木兰”佳话……
国破家亡之时,中国人将家国合而为一;中华文化,在民族存亡之际,彰显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灯烛摇曳,信念茁壮,微芒迎曙光
历史镜头:
抗战时期,四川宜宾市郊李庄。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吴定良等著名学者在战乱中迁播于此。这里没有电,没有水,缺医少药,林徽因罹患肺结核无法及时求治。
87岁的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清晰对记者回忆营造学社那几期著名会刊的出版:“当时非常艰难,什么条件都没有,我们只有自己印,自己装订。记得装订的时候,林徽因的老母亲也参加了。”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林徽因。恩师贫病中在油灯下完成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的情景让罗哲文记忆犹新:“为了让煤油灯更亮一点,他们搞了些小发明,在玻璃罩上加了个油烟囱似的东西……”
“日本侵略中国,中国文化遭受极大的破坏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这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维护,也是对祖国文化的信仰和信心。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罗哲文说。
微光中,抗战漫漫长夜里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影次第闪回——
作家冰心手提一位坚强小姑娘制作的小桔灯,走在山城重庆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内心充满光明与温暖;
颠沛流离的艰辛路,潮湿阴冷的大后方,故宫人日夜守护南迁国宝,创造了13427箱文物丝毫无损的奇迹;
徐悲鸿创作代表作《愚公移山》《巴人汲水》鼓舞民众抗战斗志,张大千以达摩面壁之志执着于敦煌壁画临摹传承中华文化;
……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陕北窑洞里,油灯下,毛泽东发表论断,巨大的信念鼓舞着人民。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那天,大家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打着火把在李庄狂欢了三天!”87岁的罗哲文老人回忆至此,十分激动。
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始终激荡中国人信念的浩歌!
胜利伊始,梦想绵长,“黄河”永回响
1989年7月,师从冼星海、从1940年起就指挥《黄河大合唱》的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跨越台湾海峡,首次在台湾指挥这部诞生于抗战烽火的民族交响,这也是台湾第一次上演《黄河大合唱》。
然而,在1945年之前,就有台湾同胞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召唤下,在《黄河大合唱》的感动中英勇战斗——
“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台湾同胞喊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组建“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参加祖国抗战……
台湾人民自觉将抗日斗争与回归祖国紧紧联系一起,在日本侵占台湾50年间,台湾人民抗日斗争牺牲65万之众。
这是记者多年前于抗战胜利纪念日,在台湾采访时的情景——
台湾抗日组织“工友协会”会员许月里,拉着记者的手说:“父母在日本人统治时说的话‘只有中国才是我们的祖国’,沸腾在我的血脉里!”
这位当时9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一辈子有两件事最难忘:一是抗战胜利,台湾人民全岛狂欢;二是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她作为台湾3位抗日代表之一,被邀请回祖国大陆参加庆典,当卢沟桥头大炮连发50响时,她感到热血冲出胸膛。
70多岁台湾老人廖天欣,将保存近60年的《开罗宣言》交给记者。当年,十几岁的他捡到同盟国飞机撒下的印有《开罗宣言》传单,如获至宝地珍藏起来。老人将宣言中提到的日本将强占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的内容逐字逐句念给记者听,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上取得的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重归祖国怀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1949年后,尽管海峡两岸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隔绝,然而,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期盼,扎根于两岸同胞和炎黄子孙心中。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到中国统一的这一天。90多岁,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够长了,但对于做一个中国人来说,我还没做够!”这是许月里老人当年对记者说的话。
“在台湾指挥第一场《黄河大合唱》,当我挥棒甩出《黄河船夫曲》第一个音符的刹那,全场的气场让我血脉贲张!”回忆这场历史性演出,严良堃难抑激动。
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心声。我们回望、分享66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与巨大荣光的时刻,更以无比信心瞻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tn5.html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