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以挺毛的面貌出现的文字,必须专门去驳斥!
有一种以挺毛的面貌出现的文字,必须专门去驳斥!
——读“反思毛泽东创办‘江西共大’,让人感喟落泪”有感
说实话,司马平邦先生的文章在下虽未细细读过,但“本站特约”的身份就足以让我肃然起敬,所以这篇他推荐的文章我仔细阅读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名为“反思毛泽东创办“江西共大”,让人感喟落泪”的文章让我越读越觉得不是滋味。于是觉得,还是应该驳斥一下,顺便探讨一些事实。
原文地址: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007/168529.html
首先让我不舒服的,就是这段话:……对于文革教育所有的嘲笑都是用“马尾巴的功能”来说事,往往引起一片轰然的笑声。……而“马尾巴的功能”就是出自反映这所大学教学情况的电影《决裂》里面的细节。……我不知道“一清”是否看过《决裂》,是否清楚地知道《决裂》是在批判谁?是在主张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知道,这部影片反映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正是以反对这种“秋收的时候讲播种,给一辈子只见过牛的人讲马尾巴的功能”的不切实际的教育方法而著称的呀!
该文又说:“……但因为《决裂》是用极其嘲弄的口气丑化大学教授的,在十七年教育、文革教育、拨乱反正教育以及今天的多元化教育无数次颠覆反颠覆、否定和再否定后,这一个“功能”的道德边界已经极其模糊了,没有了事非感。但人们对于“江西共大”几乎是彻底地忘却了,彻底地否定了。以至于今天很多的为不知道“江西共大”是哪一门子的事,陌生得很。……”我要说这是想把水搅混,不过分吧?
然后就是联篇累犊地想说明毛主席在办“共大”这件事上的急功近利,请看:
……一.毛泽东对农民兄弟的牵挂,情重千钧
1958年,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特殊记忆的。因为这一年,发生了被历史称之为“大跃进”的运动。应该说,这个“运动”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希望能“赶英超美”。……
……三.毛泽东:“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几年内即可培养出40多万的“农民大学生”。……毛泽东急在眼里,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中国的发展走得更快一点,让中国的农民兄弟更多地进入具有现代知识的人才行列。……当时有学生问我,学校有什么特点,我说有三点,第一叫大,第二叫光线好,第三叫空气流通。当时我们学校就是这样,毛主席的许多著作就是当时的讲义。……
四.毛泽东高兴地说:三十年前想办的事,你们给实现了!
……毛泽东听到这里,找到了他对于办农民大学的另外的一个兴奋点。他打断汪东兴的话说:“除青年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外,成年人、中年人的文盲问题也要解决一下,是否请你们共大的各个分校再开办一些文化夜校?”……
……毛泽东听完,不竟拍案。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有些激动地说:“办得真够大,够气派,办得好啊!看来,我30年前想办的事,终于在你们江西实现了。”
毛泽东又接着说:“办教育,这是个事业,一件大事。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文化,不讲科学,不培养人才是不行的。”(笔者按:上面这两句话,怎么看也不象毛主席说的)……
原文很长,恕不一一转载,后面还附了主席写给“江西共大”的“祝贺信”。我只得说,毛主席是在文字上最言简意赅的人,如果有什么“急在眼里”或者“激动得毫不掩饰”的希望,一定会写在信里的,但信里没有(这信据说发表过,谅不敢伪造)。为什么没有呢?不是很耐人寻味吗?
但文章的后面,又宽厚地表示“余言:“江西共大”应成为善待毛泽东的一个支点”
“……毛泽东所听到的汇报,以及凭他对中国大学教学内容的了解,他不可能不知江西“共大”的教学方式和体制上与正规教育的差距。但他还是坚定地支持这样的“劳动大学”,这其间的世道人心,只要我们还原于历史现实,就可以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做什么,他想通过这样的“大学”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实,毛泽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不管这种教育是不是如学校名称上所说的。至少进了学校比没有进学校强,……”
最意味深长的是这句“……中国的教育改革,从1978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2年了。这内中有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但总体上是成功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建设培养了千千万万的有用人才,值得庆贺。……”
通篇文章好似在说:“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更明显是在暗示什么,我无法接受的正是他暗示的深意。从文章中我不难读到毛主席的另一面:出于对农民兄弟的同情,一味地、不考虑客观规律地冒进办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但也不能批判他,因为他是出于一种好意,无心办了坏事,我们要善意地理解他。呵呵,这才是有水平的春秋笔法哦。
如果用这种“善意”去理解毛主席,那么,大跃进、赶英超美等“左”倾冒进的行为,不是很正常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