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科学发展”,如何发展?

火烧 2006-11-2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批判泛市场化观念,提出需以人与自然平衡为核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

“科学发展”,如何发展?

——“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对策

董 键

近年来,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各地政府按照中央精神进行规划和部署,以积极的姿态探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改变了原先单纯生产发展的观点,注重发展生产和社会建设并重,而社会建设才是“科学发展”的重心所在。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进行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发展是硬道理”已经不能再做僵硬的理解,单纯数量的增加并不是最好的,这已经被过去的事实所证明,比如,不创新形式和内容,单纯地扩大教育的规模,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甚至导致了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致贫,并不能增进和谐。因此,我们面临着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艰巨任务,而厘清理论基础则是首要工作。下面,我就试着谈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作为社会建设的理论参考。

一、清理和重建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是地球资源已经显露出它的有限性,地球生命面临着人类盲目发展所导致的严重戕害,生态失衡,污染加剧,已经威胁到人类自己的生存。所有的理论建设必须把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作为出发点。

根据这个事实来考察一些流行观点是必要的,有些观点已经渗入了我们的政策和决策者的头脑中,其中“泛市场化”观点首当其冲。

中央反复强调,我们的建设要以人为本,要让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我觉得这句话点到了核心上。我们搞市场经济,也要从这个观点来重新看待。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政府尽量少管事,一切交给市场,政府只管收税,维护市场秩序,财富就自动增加;财富增加了,社会成员的不满就消除了,社会就稳定了。这种“泛市场化”的观点和单纯消极的稳定观点很流行,但却不是真理,因为市场并不自动导致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的贫富迅速分化的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在资源约束下,发展将受阻,这对中国这个人口庞大的国家来讲,什么事都遵循概率定律,贫富分化引起的社会冲突将使社会动荡不安,酿成严重的政治问题;其次,市场主体往往不考虑外部性,不考虑对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市场的繁荣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心态和群体生态质量的提高,就好象满街的卡拉-OK屋也不能带来文化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一样。市场只能是一种手段,它能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却不能带来“社会整体理性”的提高,相反地,在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成了满足个体欲望的工具,对资源的消耗始终不能得到控制,更谈不上减少。由此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导致资源存量的快速枯竭。人类已经进入到了种群危机的时代,种群的利益,或者全人类的利益跟个体欲望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情况下,“泛市场化”的观念已经过时了,人与人之间增加共同利益,增进彼此的承担,人与自然之间讲究平衡,成了新的发展观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进行社会建设,也要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将这个观念向每个社会成员宣讲,从行动上锻炼人们的自觉性。

第二个要考察的是传统的“科技观”,即科技依赖和科技崇拜。

“科学发展”更是人文发展。我们要“科学发展”,并非将所有的科技都作用于现实世界,或者说,并非所有的科技都是有益的,有的科技就是有害的,这在今天已经很清楚了,比如制造毒品、制造武器的知识和技术,污染环境、高消耗资源的产品和工业等等,都是我们所拒绝的(军事应用也受到了质疑和批判,比如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个流行的口号就必须辩证地分析。必须认识到:科技研究具有盲目性和不可知性,就好象我们下河摸东西一样,什么东西都可能摸上来,我们却不会将所有的东西都带回家去,因为有的东西对我们有害,有的东西至少看不出有什么用处。对科技的盲目崇拜,或者叫“科技意识形态化”,已经让我们的很多人丧失了对科技的分析批判精神。在教育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从小开始学科技,而老师要求学生“爱科技”,孩子们都被熏陶的想做科学家,连做个工人农民都觉得没有出息。在教育这样基础的方面都没有搞清楚科技的性质,还能指望它培养的学生有辨别能力吗?在“科技泛滥”的今天,我们说,只要想到的,几乎没有制造不了的,现在已经是科技“刺激消费、制造消费”的时代。因此,没有必要去继续鼓吹科技的好处和制造科技诱惑,而是要开始让人们明白它的另一面,对科技的应用抱着警惕的态度,让那些一看化装品广告上出现了某个号称是增加新科技成分的洋符号就趋之若骛的女人们少些、再少些,让社会的“科技躁动”平息下来,增加对科技的理性。“科技躁动”和“科技崇拜”不等于“科学发展”。这是要严格区分的。

第三个要分析的是传统的“生命观”,即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类的需要作为至高无上的理由,忽视其他生命形式的需要,导致人的过度索取和生态失衡,物种快速消亡。

我们不能指望宇宙的什么地方比地球更好,然后鼓动人们翘首以盼迁徙到那里。我们应该先爱我们的地球家园,如果不爱惜她,而是搞得地球越来越不能生存了,然后造个飞船,一拍屁股走人,那是非常危险的思想和举动。如果一个连自己的家园都不爱护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到了别的地方就会有对生命的爱惜之心呢?宇宙间有多少地方可供人去糟蹋呢(况且外星人也不一定欢迎)?即使因为太阳的演化造成了地球生命的结束,那也是生命的宿命,我们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迎接那个现实,同时,我们也应该用平常心来对待每天的死亡。宇宙既然能在地球上造成生命,有什么理由怀疑她在其他地方不能制造生命呢?一个物种的消失并不能结束生命的延续,地球上就不断制造出新的生命形式。

有思维的个体的感受产生了痛苦和恐惧,但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维护个体的存在,而是种群的延续和生态的繁荣多样,生命是个系统,是由许多形式的生命构成的循环系统,单纯强调自己地位特殊的思想是片面的,那将提前造成生命系统的崩溃。人类的认识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还无法与宇宙造化的神功相比,人类还只有学习、模仿和欣赏的份,人类造不了自然的规律,谦虚一点是符合实际的。科技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帮助我们延伸感觉,增强行动能力,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成了地球的“力量型的主宰”而不是“智慧型的领袖”,人类的盲目和蛮横眼看就毁了地球。我们的智慧水平不是用“高科技”来衡量的,而是用我们保存和恢复地球上生命的繁荣和谐来衡量的,我们肩负着保卫人类和保卫生命系统的现实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道主义”要让位给“种道主义”,传统的个体欲望不符合地球生命的整体利益,因而不能继续放纵,不能让它成为引领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四个要分析的是“个人主义”,即个人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不断放大。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庶民阶级反对压迫和专制的胜利,也是人类走向文明、自爱的关键一步,但同时也使得个体欲望得以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受到保护,贪欲极度膨胀,并使社会越来越原子化,在数百年间形成了传统,改变起来很困难,但却必须改变,否则,“科学发展”还能有什么新的作为?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住上别墅,用传统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愿望没有什么不对啊?如果条件允许,政府甚至把每个人住上别墅当作对国民的承诺。当然,这个愿望对多数人来讲也就是个愿望罢了,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别墅。别墅和其他房屋一样,被认为是个人的领地,别人不得干涉,例如,在别墅里同时使用100个电器,一天洗100次澡,整天开着炉灶“点天灯”,别人也不得干涉,只要房子的主人交得起费用即可。谁都知道,这样的做法属于浪费,但却是合法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资源使用价格上实行累进制,企图限制过度浪费行为。然而,资源价格的累进制对于富人不起作用,倒是限制了穷人的合理需要,因为穷人的那点收入不敢多消费一点,贫富阶层的生活质量反而越发拉大了。这说明,传统的政治哲学和消费哲学已经在指导合理分配资源上无能为力,个人的消费行为不能再被孤立看待,资源的所有性质也要发生变化,用金钱来衡量资源价值的做法已经过时。

第五个要分析的是传统的“财富观”,即个人对财富具有随意支配权。

现在,政府鼓励人们创造财富,但在财富的性质上没有限定,尤其是在财富的使用上更是放任自流,这种“管进不管出”的财富观便不是完整的、科学的财富观,这个道理,在家长那里就明白:“孩子不能乱花钱”;稍微扩大一点,就是“谁都不能乱花钱”。政府可能很为难:中国正在制定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人家个人的财富我们怎么好说三道四?不过,问题不在财富属于谁,而在于财富如何支配,如何行使财富权利。现在要补充的就是后一个方面。政府要保护个人财富,但个人财富的使用方向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符合“种道主义”的要求。这里没有剥夺财富的意思,而是让财富造福全体国民,个人消费要有个限度,而且是法律上的限度。我们要鼓励创造财富,为创造财富提供条件,同时也要规定财富的性质,提升财富的品质。这里,再一次触及到了“科学发展”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没有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财富品质的提升,单纯对物的量的追求,谈不上“科学发展”。我们不能光对学生讲高尚,而对大人世界放任自流,这样其实是毁了教育,让教师做无用功。

概括起来,建设一个新社会,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生命观”,新的“科技观”和新的“财富观”,这是三个“基本点”,它们汇成一个中心:“珍爱生命,创造和谐”。这同时也应该作为我们的“教育观”,教育孩子,也教育大人。其他都是技术问题,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的。

二、决心、对策和行动

从生产的放任自流,到财富使用的放任自流,市场社会表现出格外的繁荣,但却是危险的繁荣,蕴藏着盛极而衰的现实可能。人类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欲望和地球生命系统承载能力的关系,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限制,我们可能对市场社会给予无限乐观的期望,或者我们会为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的前景去奋斗。现在,情况已经清楚,地球资源可能“涌流”一时,却无法支撑长久。尤其要想到,我们的后代还要继续生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将来靠什么?我们不能把战略和策略放在不可靠的说法上,例如假设科技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假设地球人口将来会减少很多,等等。美国人现在连个《京都议定书》都不签署,他们还是只能依赖化石资源,科技并没有让美国人率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天堂,美国还要发展武力来保卫他们现在的资源来源和生活方式,没有任何迹象证明美国人能在科技上和生活方式上给人类带来摆脱厄运的途径与希望。就能源而言,中国的“人造太阳”也就放了一次电,很多人不了解,报纸上就鼓噪说,这个“人造太阳”可以给地球人提供无穷无尽的能量。我们注意到,凡是参与聚变工作的科学家,都一再把这个时间推到50年以后,50年前的人就是这样说的,现在的人还是这样说。这里,“时间差”是很关键的,就象面对一个重症病人,如果对他说,50年后医学的发展可以治好你的病,这种说法对他有用吗?只要查一查数据,即使是估计数据,也是个参考:在50年的时间内,地球上的大部分在用资源将枯竭,包括石油、天然气和众多的矿产。危机在慢慢到来。

如何面对这种前景呢?我们都没有经验,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帮我们找到一些对策。如果我们减少消费,就可以减慢开发资源的速度;如果我们使用耐用品,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如果我们的各项建设考虑了后代的需要,比如房子的建造是经过周密论证和设计的,就可以延长使用期,并减少能源等等的消耗。我们可以开采各种资源,但我们制造和建设的各种东西都要世代经用,体现“代际公平”。经过半个世纪的环保运动,人类已经思考出了很多对策,我们不能将这些饱含忧患和智慧的成果当成杞人忧天,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置之不顾。

我们要打可持续发展的旗子,才能将各项工作统一起来,包括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生活方式,企业发展,产品设计,科技入世,政治运作(例如统一战线将环保组织纳入进来并作为自己坚定的同盟军,政府支持而不是压制群众的环保行动),等等。应该说,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我们的干部和群众不同程度地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再往前推进一步,把这个意识变成行动,就是党和政府要做的工作,新时期党能否有新的业绩,党员是否先进,就看能否把这个关系中国,也关系世界、关系子孙后代的战略任务变成全民的共同的行动。党如何作为是关键,我常常想,共产党作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没有谁能挑战她的地位,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个党是能够规划未来,不进行短期投机的。作为党的高级干部,更应该有这个自觉。

现在要纠正的倾向是:单纯的提倡,而不是政策、法律和政治行动。有人拿所谓“阶段性”为借口,对可持续发展阳奉阴违。什么叫“阶段性”?就是中国先要完成工业化(当然,有人还赋予它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再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不能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的实质是要中国走西方发展的老路,把他们走的路当成人类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根据?其实,人,因为有思想,其行为是最不可琢磨的,是最有可变性的。比方说,我有一块钱,我可以干这事,也可以干那事;有人要供孩子上学,拼命干活、借债,没有钱也要干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情;过去,共产党员被敌人抓住了,只要按敌人的要求做,就可以升官发财,但有人就是牺牲也不那样做,最后,中国革命胜利了。这里体现了人的意志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而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牺牲奋斗了28年,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在和平年代,我们难道不能再奋斗28年,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就是“换个活法”的问题,就是“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杀头的问题。难度肯定有,但还能比参加革命难吗?一个是懒惰思想,一个是维护既得利益思想,是阻碍这个转变的两个最主要的“拦路虎”,是很近视的想法。共产党人要明白,人类活在世界上,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有的来自内部,有的来自外部,革命精神时刻都不能丢,上帝没有给人类和其他生命留下享福的安排,必须时刻想着奋斗,作为一个领导阶级,要自觉担当这个使命。从现在开始,要“科学发展”,要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奋斗几十年,没有这种思想和意志,只能延误时机,给将来造成更大的麻烦,更多的困难。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