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社会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
生态社会;生存危机;动态均衡;构建路径
正文:
一个国家的伟大,不在于国家制度的完美,而在于有一个使其变得更加美好的伟大民族文化传统和制度传统,在于民族文化的不断精进和民族制度文化演变的日益成熟,更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不懈追求过程完美的社会发展机制和承载这种社会发展机制的制度平台及其文化平台。我们处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并存的多元危机时代。如何居安思危,应对人类面临的多重危机并存局面,使我们的发展走上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关于寻求生态社会与生态地球相协调发展文化理念和承载这种理念的制度设计的思想渊源。
一、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历史形态与生存危机的形成
(一)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历史形态与未来
人类生存在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中进行演化,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趋势性进程。
1.自然系统下生态平衡阶段。自然和环境处于自然机制下动态均衡的发展阶段。人类处在被动适应自然,没有能力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社会发展阶段—相当于原始社会及以前的发展阶段。
2.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阶段—自然均衡遭到破坏阶段。人类进入明时代,人类由被动适应自然,到片面索取自然、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阶段。这时人类进入了以人为主体,依靠主观改造自然的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时自然机制下的自为动态均衡,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对抗进程中被打破,逐步形成生存环境的严重危机。这时人类面临的危机是单方面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同时人类环保意识开始觉醒,但没有引起对自然的改造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足够重视。
3.人与自然关系平衡修复与协调统一阶段。人类开始进入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存的后文明时代,人类环保意识已经觉醒,即由片面索取自然到重视自然的机制性动态均衡,与人造生态均衡相统一的阶段。人与环境关系进入了对自然存在及其秩序的尊重,人造自然平衡与自然系统性机制性动态均衡相结合的时代。动态性均衡机制是这个时代实现天地人关系和谐的制度性实践载体。我们正处于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起点上—人类自身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发展阶段的起点上。
4.人与自然和谐演化阶段。生态社会的高级阶段(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彻底自由阶段。人类进入生态和谐演化社会阶段,实现了人类自身自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人的生存与环境关系的高度协调已变成现实,“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控制”得到了真正实现,人类真正成为自我意识的主人,真正进入了天人关系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阶段。
(二)人类生存危机的性质及其成因分析
人类生存危机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等机制性动态均衡缺失或破坏的危机。人类之所以进入文明与危机并存时代,是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热衷于社会内部矛盾和对自然财富的掠夺,陷于无视自然秩序而打破了自然的机制性系统性动态均衡所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内部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带来了自然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的异化矛盾是生存危机的根本成因。自然上帝的创造物人类在否定自然上帝的同时也在否定自身的存在,这就是自然的机制性和谐与自然的异化性矛盾。这个否定是相对宇宙下的否定,而绝对宇宙是在相对宇宙否定后的继续扩张。如果宇宙为人类创造足够进化的时空条件,那么人类在这之后就将进入后人类文明时代,超越人类自身的发展阶段,进入宇宙人的高级发展阶段。自然创造了人类,它为人类发展规定了一个有限的相对宇宙。人类要进化必须充分利用这个相对有限的宇宙,创造持续生存进化的空间,真正实现由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的转变。人类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幸运,有待于相对宇宙是否为人类演化创造足够条件,和人类能否有能力有效利用这个相对宇宙时空条件,而实现有效进化为前提。
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到人类自觉环保意识的现实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应该是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然而由于人类自身动态均衡发展机制的缺失,即发展的无序性造成了与自然的严重矛盾。人类当前面对的最大敌人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不科学的生存认知及其生存方式。人类对灾难认知的局限性和麻木性,即人的灾难后体验与愿望的矛盾,即后知后觉,使人类处于一种犯错纠错地不断循环中,在这种循环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而实现进化。如何改变这种被动认知状况,是人类不得不长期面对的一个困局。
资本文化的全球化是造成全球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它是当前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制度危机、生态危机的总根源。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导致了人口再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规模的无序扩张和非生态设施规模的过度膨胀,造成生物圈生存空间的严重萎缩,形成人的欲望同资源有限性及自然规律客观性的不可调和性矛盾,是生存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利益导向机制,使人追求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和人类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更加速了这个进程。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了对自然正面控制服务于人的同时,也造成了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加速了对自然的负面破坏,严重打破人和自然关系的机制性动态均衡。就目前科技水平来说,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性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人类不可能以放弃现代化生活方式、降低生活质量,重新回到原生态生存状态中去,从而结束目前的生态灾难进程。同时资本文化全球化下的生态殖民主义也是生态灾难形成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不仅把生态危机转嫁给不发达国家,残酷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国家当作垃圾场,倾倒存放各种有毒的垃圾。
总之,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危机问题而造成的自然生态平衡破坏的危机。当前时空条件下,人类已经进入到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等系统性多元生存危机并存时代。其中,政治危机的实质是人类道德危机和制度危机,它是加速对自然掠夺,打破自然机制性动态均衡,造成人类生存的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这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矛盾运行的动态均衡机制缺失所造成的(如民主法制运行机制的缺失等)。而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进一步加重了政治危机的程度。
二、生态社会的根本任务
人类进化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矛盾。通过动态均衡机制制度的构建,综合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矛盾和人与自然矛盾,再造并修复自然的、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动态性机制均衡系统,彻底解决生存危机问题,是生态社会的根本任务。动态均衡的系统性机制性制度设计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集体控制的根本途径。通过机制构建,综合处理好人类社会内部政治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和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问题,实现机制性动态均衡与人造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实现理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使人类发展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进化,达到和谐发展状态,这是一场复杂的生态社会和生态自然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系统改造工程。
当前,人类同时面临改造人类社会自身和协调自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就目前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来说,人类生存对生物可再生资源及其非再生性矿产资源的严重依赖,已成为人类持续生存下去的制约瓶颈。同时,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修复自然使之实现平衡,最大限度的保持生态文明状态是人类持续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这二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人类要改变目前生态均衡与发展对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均衡被打破的现状,就要探索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技术、利用高科技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化和新的资源的发现来实现生存的新途径,从根本上扭转地球生态均衡破坏与人类社会发展均衡机制缺失的趋势进程。二是处理人类社会内部关系的任务。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化实现,人类和谐大同社会的构建,人类内部矛盾问题的解决,这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灾难的前提和基础。让人类团结起来,谋求建立世界大同主义社会,以进行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来共同应对地球生态灾难。否则,人类就会在物竞天择的规律中被加速淘汰而走向灭亡,被新的物种所取代。
三、生态社会的内涵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什么是生态?生态就是生存的文明、健康状态,就是天地人之间构成机制性动态均衡系统,在此系统下实现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达到发展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实现整体自由与个体自由的有机统一。生态社会是发展中的高级社会主义社会,是广义的、全面的、科学文明的、综合吸收了人类与自然发展的方方面面优秀成果的社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作用构成的天地人关系“协同演化”的社会,是社会和自然发展按照社会生态发展规律、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既不破坏生物圈的平衡,又保证了自然和人类协同进化的成熟发展社会形态,是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再升华。它包括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制度文明、生态自然文明等。
生态主义社会=生态地球主义=(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的动态的机制性均衡主义。生态主义社会“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构成了人与自然日益统一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理想和现实高度统一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生存的优化统一,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可追求可实现的理想发展状态。生态社会由经济满足人们的需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生态可持续原则、人的社会生存和自然生存的道德化和生态化三大要素构成。
生态社会把人与宇宙关系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是与时俱进有机进化的天地人关系和谐的发展形态。生态主义社会是通过遵循程序而实现动态均衡的社会,是人类内部均衡与自然均衡和谐统一于人地生态系统下的社会。它由生态社会系统和生态自然系统所构成。在人地生态社会系统下,实现社会和自然的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化的有机统一。生态社会所追求的自我完善是由每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到整体的自我完善,及至与自然关系的自我完善。
生态社会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系统演化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与时偕行的机制性动态均衡地发展过程。再进一步表述就是把发展看作是动态的、不沉积矛盾、不激化矛盾的自我完善纠错机制下地渐进性进化过程。把强制下高成本暴力进化,为系统性机制性均衡相统一的低成本进化。它一改传统的革命性行政强制性发展思维和发展方式,一改社会发展的机械论,形而上学主义,从此走向稳定的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人的进化与物的进化的人性化,实现了自体自由与宇宙关系的和谐统一。
生态社会的哲学观是机制性动态均衡的发展观,是遵循社会生态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发展观。在社会领域是遵循社会生态发展规律,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宪政、公平、效率、秩序等社会价值观的实现。在生态自然领域,是生态法制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是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是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在维护自然生存的同时保证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实现。生态社会就是将二者置于动态均衡机制下的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形态。生态社会的价值观体现了地球生态发展的内在要求。
系统性机制性动态均衡的宇宙观,是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协同演化”的宇宙观。“人对人的统治是依赖对自然的统治实现的”,“人的解放同样也要依赖对自然的解放来实现”。自然是“一种历史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人类的物质劳动是人与自然最终实现统一的现实途径”等哲学思想构成了生态社会哲学大厦的重要基础。
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系统性机制性动态均衡是生态社会最根本的制度特征。生态社会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一体化的,追求发展过程的程序化完美的最优化发展形态。“道法自然”的发展是科学的系统论辩证发展观的最根本原则。人类由自然的宠儿到奴役自然的主人,再到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伙伴,这是人与自然系统性动态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社会建设实践及其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生态科技高度发达,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高度和谐等是生态社会的应有之义。与时俱进、遵循程序、优化发展、生态和谐、自我完善是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生态社会大厦的哲学基石
系统论宇宙观是机制性动态均衡的宇宙观,是生态社会大厦的哲学基石。辩证的系统论宇宙观是追求程序性过程完美的发展观。生态社会理论可以定位为社会进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可以看做是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如马克思关于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西方生态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及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生态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社会发展系统论,机制化、程序化、法治化是生态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本质。道法自然的趋势发展论是科学发展的理论精髓。宇宙处于永恒的动态协调机制中,机制性系统性动态均衡是宇宙生命、宇宙运动的共相和本质。系统性机制性动态均衡发展规律是宇宙发展演化的根本规律。包括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生态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等。人为随意过度干预历史发展进程是打破这种机制性动态均衡的根源。人是自然的人,社会发展也要遵循系统性动态均衡发展规律,不能肆意妄为。人类回归机制性动态社会均衡和再造自然生态均衡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道地占有自然”和人道地处理人类社会内部矛盾是生态社会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关于“人道地占有自然”就是“从改变人、改变现存社会造就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心理类型和生理机制入手,进行一场人的本能结构革命和自然观革命。从而实现人的自我本质,克服各种形式的异化,使自然得到解放,使人类人道地占有自然。”“人道地占有自然”的本质是在以人为中心,保护自然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走有中国特色动态均衡的生态社会构建之路
(一)构建开放式,多元文化并存的生态文化发展机制系统
1.建设先进的生态制度文化。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首先要有成熟的民族政党文化。拥有成熟的制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先进的政党文化是人民认同的、人民选择的民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全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及其共同愿望的体现。不会有第二种政党文化是成熟的先进的政党文化。那种强加民意的政党文化,单向倡导的政党文化,专制主义的政党文化不是健康的政党文化、成熟的政党文化。有健全的人格必须有健全的制度,有健全的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文化。从生态文化发展机制及制度构建上找出路,从制度上和文化上理顺党和人民的关系,摆正党和人民的位置,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内容和形式、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统一,实现政党文化民族文化的生态化。
2. 探索先进的生态文化发展机制。构建生态文化激荡机制。生态文化是激荡机制下的文化,是多元价值观在有序健康参入机制下的动态均衡文化。建设多元文化发展激荡机制,生态民族软实力形成机制,在此之下形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先进性不只表现在具体文化的内容上,更关键表现在整合文化资源的生态性先进机制上。机制的先进性生态性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一个落后的腐败的制度机制是不可能建设先进文化的。繁荣民族生态文化、塑造伟大民族之魂,关键在于能否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价值观在有序的相互激荡中形成民族特色的最先进的民族生态文化,形成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最前沿的新文化。
探索先进的生态文化发展机制。一要有博大的文化发展理念,开放言论自由。二要吸收采纳西方一切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尊重并保障人权。三要把文化发展建立在法制基础上,通过构建健康的多元文化博弈机制,把文化的发展纳入自由开放、健康有序法、制完备的生态发展轨道。
(二)构建科学的生态社会发展机制系统
加快民主化改革,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完善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我们不但面临解决全球大同社会的任务,还面临全球一致的国际环境保护的任务,以挽救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危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就要把人组织起来,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化,形成全人类的共同环保意识。人类只有解决内部问题,才能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灾难,形成步调一致的行动。所以解决人的非社会化问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历史前提。人类社会发展不科学,人的社会化不完善,在于动态均衡机制的缺失及其破坏,这是造成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危机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空前灾难的根源。为此构建健全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生态社会制度,积极探索不同公民组织及其不同社会阶层的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为人的民主化社会化生态化创造制度平台。
有序推进民主政治生态化改革进程。就中国目前来说最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党的领导与体制改革的矛盾,构建生态政治制度,维护和谐发展局面。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已成社会现实。如自由职业者阶层、国家公务员阶层、资本社会管理者阶层、资本社会化被管理阶层等利益团体,构建新的不同社会阶层、公民社会团体利益博弈整合机制,充分调动潜在的社会各阶层力量,推动社会变革,搞好权力在人民的掌控下运行的制度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的民主生态化改革进程,已成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程序正义、舆论自由的法治原则,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从权力的人民赋予、人民监督、权力的行使机制化法治化,使权力始终在人民的有序掌控和监督下运行。
建设有计划的动态均衡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首先,生态市场经济是环保经济、法制经济、多元化市场主体经济,同时又是有计划因素的市场经济(这个市场计划是全息高科技模拟下的生态市场计划)。在生产力没有完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保障健全,物质分配公正合理、人身高度自由、生产高度生态化的生态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的可选择之路。至于未来是否走向生态化的计划经济,由时代的发展条件是否成熟去决定。我们不能因为生态危机是资本文化发展的恶果,就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合理成分。
(三)把人与自然关系提高到制度设计的高度,构建天地人关系和谐的生态社会,实现人对于自然的自由
生态人是高度社会化的人,高度民主、高度法制下的人,具备高度道德素质和高度环保自觉意识的人。
1.构建生态人生存方式。生态人生存方式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宏观看生态人是人的生存观念,生存方式,生存制度都是生态的,人人生存于生态理念,生态生存机制下的人。微观看生态人是自觉保护生态,维护生态,把个体置于健康的生态生存环境中,按照客观的生态生存方式去生存,自觉维护机制化生态均衡的人。
生态人生存方式是通过正确处理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同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把生活水平由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的转变,严格控制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规模,把人的再生产及人类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建立在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的修复能力平衡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科技的发展等革命性变革,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科技及提高人类修复自然平衡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同演进,共同进化的目标。实现天人关系和谐,必须顺天道,抑人道,使人类活动回归天道,这需要制度构建来实现。
2.构建生态社会应坚持如下原则:(1)资源节约型原则。把资源消耗限制在可维持生态平衡前提之内;(2)财富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健全原则。财富分配做到动态均衡下的民主平等,其差别允许在人们民主选择范围内。(3)环境友好型原则。社会发展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注重环境道德,强调产品的耐用、简便和易于回收,使废物尽可能减少;反对高消费,“提倡新的朴素生活方式”。(4)人口均衡型原则。节制人口增长和人口的内部均衡发展。(5)人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动态化法制化原则。
3.把人与自然关系提高到系统性生态制度设计的高度。构建人与自然的动态均衡发展机制,形成动态地不断调整的人文社会发展机制系统。首先要坚持改革。革除片面的索取自然观,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人到生态人的转变。
过去人类在制度设计上,只要求自然适应人类,没有把人类适应自然的因素考虑进去,历史的教训要求人类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进行自然和社会的系统动态均衡的社会发展机制的探索。这就是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生态社会发展制度设计,通过立法、执法及其运行机制建设与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进行生态社会制度探索。如从生态政治制度、生态文化制度、生态经济制度、生态自然制度等方面着手进行探索。二是进行生态法制机制建设和探索。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立法。如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矿山资源开发、自然生态恢复等立法,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资源科技进步立法、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生态化科技进步立法等。三是加强生态人生活生产方式立法、执法与宣传教育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
2.来易斯著《对自然的统治》、《满足的极限》
3.B.基鲁索夫著《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和相互作用的条件》
4.《政治学研究》1997.4
5.大卫.佩珀著《现代环境主义的根源》、《生态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等。
6.老子《道德经》
作者简介:
王 庆 继: 男 1962.12 五莲人
现任中共五莲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五莲县委党校
邮 编:262300
联系电话:1386336783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