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菜园“共产主义”

火烧 2010-11-24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通过回忆童年种菜经历,探讨菜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提出‘菜园共产主义’理念,强调共享与节约,结合种菜、生活、邻里关系等,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菜园“共产主义”  

   

我是7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关于“菜”,实在是感受和思索太久太多了,如今菜价大涨,已影响人们生活,引起更多人的反思。趁此机会,本人以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提出“菜园共产主义”,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大家的思考和实践有所裨益。  

   

小时候,很少有荤菜吃。蔬菜嘛,主要是萝卜白菜茄子辣椒丝瓜冬瓜豆角等等。旺季多吃新鲜的。淡季和春秋换季的时候多吃菜干、咸菜等。有的年份要连续吃很久,吃得很烦。  

   

端午节后10来天,辣椒开园,一般都会选在全家人都能吃到的一餐饭。几畦的辣椒书上,率先长成的也许才10来个,一家六口人,人均也就2个的样子。连辣椒柄都不去掉,多放一点点油盐,淡淡的辣味,一点点咸,特别香(放的猪油),两个辣椒、一点点辣椒籽和汤,能美美的吃完两碗饭。新鲜辣椒的味道,记忆了半年,一朝变成了现实,就像分别很久的老友重逢,那感觉不是吃肉能比的。  

   

上小学和初中时,午餐在学校吃。学校只管蒸饭,菜要自己带去吃。同学们通常都是一个容量200ml左右的玻璃瓶里面装些菜干、咸菜等夏天不易变质,冬天不会冻住的下饭菜。即便是荤菜如腊鱼、腊肉等,都只是一点点。带鸡蛋的,一般就是一个。总之,记忆中,无论荤素,菜都只是为了“咽饭”而已,叫做“咽饭菜”。无论质、量,都不是为了保证生长发育的营养所需,更谈不上“享口福”。学生、家长都有为带菜犯愁的时候。而学生则在学校吃午餐的时候,“用心”不少------相互攀比的有,交换着吃的也有;为了一个鸡蛋,躲在一旁,一丁点儿,一丁点儿计划着品尝的也有;还有偷吃人家好菜的也有。特别提一下:弟兄姊妹多了,带菜时因占优占多而影响感情(包括吵架、种下一辈子不团结恶因的)的事并不少见。  

   

打工,干体力活,饭量大。米饭多,菜不够。菜里面荤菜很少,而且荤菜和素菜的质量都比较差,虽然吃下去了,但总感觉不大满意。我那时倒是希望不要有荤菜,同样的价钱,素菜多一点,好一点就好了。但是很少有人响应。打工多年,待遇差的时候,自然难吃到好的伙食。就是工资待遇远超一般水平的时候,你也没法多消费-----食堂偷工减料几乎是任何单位都有的事。  

   

篱笆。以前,我们那里农村每家每户都养几只鸡鸭。现在的人爱吃草鸡,可是鸡爱吃青菜。没有篱笆,是没法种菜的。有了篱笆,还要做到疏而不漏。运气不好的话,你那经过辛辛苦苦挖土、播种、除草、浇水、施肥、移栽、遮阴,刚刚活好的小菜苗,其实也只能塞满三两根跟“鼠肚”有得一拼的“鸡肠”,那还是毛都没长齐的小鸡呢。因为鸡吃了菜导致邻里吵架;因为鸡吃了菜,导致放农药毒死邻家的鸡,进而邻里结仇的事也是蛮多的。我喜欢吃青菜,当然尤其喜欢吃好的青菜。近几年,老爸为了种好菜,夹篱笆都花了他几十个人工。要是他能像别人一样打工挣钱,这篱笆就比产出的菜还贵了。其实我家独门独户,通常也就养七八只鸡。我种了些绿篱,我外出时,老爸却从不照看。我见过一个篱笆奇特的菜园:大致圆形的菜园面积应该不超过80平方米。可是篱笆的总长绝对超过50米,实际种菜面积去掉篱笆长50x宽0.4,加上菜土沟,估计50平方米不到了。这个菜园属于相邻的三户人家,中间的篱笆其实不防鸡鸭,是“防”邻居的。我走亲戚看到的。至于那种带状的菜园,篱笆的费效比也非常低,但很常见。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竹木篱笆都被水泥砖砌的围墙代替了。然而,稍稍留意,你会发现很多“日”字形菜园围墙,中间那一道墙完全是多余的。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那么宁愿浪费。  

   

秋莴笋及菜秧子。几年前,我们这里也有了秋莴笋。秋莴笋在伏天快结束时就要开始下种,高温下,没掌握规律,很难发出芽来。老爸每年都会种一些,可是他很少有一次就把苗育好了的。但有些人倒总是每年都能从他那里讨到一些秋莴笋秧子。为了给他省点力,我是一到县城都要到菜市场看看有没上市的菜秧子。那些专业户的菜秧子,最赶得上季节,苗也好,三五块钱,能省掉父亲很多力气和周折。当然,一家人蔬菜也会因此吃得好些。  

   

浇菜。菜,是要经常浇的(雨天,移栽时也要浇一点点)。伏天,菜不及时浇水,很容易前功尽弃的,特别是新移栽的菜苗。我家有一水塔,能储20吨水,抽一塔水5块钱,能灌满400担水桶。可是,好多年了,都没把水塔的水直接用水管接到菜园里。老爸都是从厨房水缸里取水到菜园浇菜,一年几百上千个来回。直到最近,父亲老了,挑不动一担水了。我花了一天时间,在地上开了一条三四十米长的沟,用一段已经用了好多年,闲置不用的塑料管把水接到了菜园。你去考察考察那些菜园吧,会发现很多菜园离水源很远,就是一般年份浇菜付出的劳动力也是很多的。而碰上干旱的年份,很有可能离得最近的第一第二水源都有可能干涸,抗干旱能力非常差。有的菜园不仅水源远,离厨房也很远,采食时,花在路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太多(注意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对别人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于照昨天的样子去种菜。尽管他们有的是条件去在离厨房最方便的地方建一个肥沃的新菜园,为菜园建好配套的菜园水利设施。尽管他们从来没满意过自己的餐桌,也不喜欢种菜的艰辛。  

还是没有满意的蔬菜。虽然父亲那夹得很精致的篱笆总是能引路人侧目;虽然我也把水管都安装到菜园里了;虽然父亲也是皇历不离手的老农;虽然我还经常买些现成的菜秧子回来;虽然连化肥也买了回家…..然而,等我打工回家,菜园却没能餐餐提供满意的蔬菜,时间稍长一点,菜园里就供应不上了。父亲说:种多了,吃不过来,烂掉了;平时就我跟你妈两个老人,一点点就够了,而且有时候是吃荤菜。唉,小小的菜园,一年下来,要种十几二十几样菜,每一种都是一点点,效率非常低。不光种菜麻烦,吃菜也犯难。就说红菜薹吧:长得很快,一旦开始抽薹,你根本吃不过来。特别是你的种植面积稍微大一点、菜又种得很好的时候。而且,这时你的其它品种的菜也可以采着吃了。所以,眼巴巴看着上好的蔬菜老掉、烂掉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有时,送人也没人要。一方面,你有的别人通常也有。再就是现在是商品社会,除非关系相当好,一般人还不想欠你这人情呢。所以父亲忙个不停,却难如人意。  

单身汉的菜园。村里有一对单身汉兄弟,现在都60岁左右了。他们兄弟共住一栋房子,一人三四间。菜土也连在一起。上学和打猪草时路过他们的菜园。没见过几种像样的菜,零零星星的每样几蔸十几蔸而已,同一种菜也是高矮胖瘦都有;兄弟两家的品种几乎完全雷同: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也没有。那时没人买化肥,肥料基本靠人畜粪尿。单身家庭,这方面自然产出也不多,遇上干旱的年份,他们的菜又黄又瘦的。唉,这两兄弟,咋就不知道合作呢。条件非常对等啊。  

   

公社的菜地。我上学的时候,路过。那时干部们也主要吃蔬菜。公社人多,人粪尿多,司务长也是种菜的能手,公社的菜园堪称样板。后来变乡镇府了,菜园慢慢的不那么欣欣向荣了,倒是杂草多起来了。偶尔,也能见到很整齐、绿油油的两畦空心菜什么的。然而,很少见到刈割的痕迹,成了摆设。倒是经常在上学的路上遇到挎着菜篮子的乡镇府司务长,或空着篮子前往集市,或者提着乡村最为好吃的肉食从集市返回。生活条件提高了,种好菜的主客观要求要远比“小菜半年粮”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现在,绝大多数农户都会消费一些时鲜蔬菜甚至是普通蔬菜商品。他们的状况就像以前出口石油和煤炭的中国,现在成净进口的了。人们会考察近几十年中国资源产品进出口状况逆转,却很少考察过广大中国农户的蔬菜供需变化。  

   

一点心得。多年以来,因为对限制条件的适应,无论伙食好坏,我总能吃得比较香。我的名言“不好吃的要大口吃”,已经得到身边一些人的认同。我的发现“凡是一点点就能下饭的味道很浓的菜,都是骗子菜”,也被有些人证实。菜,蔬菜,吃得好,其实只是一种感觉;吃得多,才不会“面有菜色”。可是,绝大多数人,虽然是“话有菜语”,轻描淡写的把一些问题看成 “小菜一碟”,可是,他们的肠胃,虽然搭上很多思想,未必比得上一只草鸡。  

   

菜祸。菜之于人,实为必需。考察一般人家的餐桌,我想“菜”花的钱和劳动都要远比主粮多。时鲜可口之蔬菜,一般人都喜欢。但是,没有谁顿顿都有好蔬菜吃,更鲜有人家的蔬菜均价超过荤菜的。劣质蔬菜,影响人的胃口和食欲,进而影响人的心情。对于以食为天的“民”,尤其是“幼”民来说,劣质蔬菜之害,对其身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其一,造成营养不良。不好吃导致吃得少,造成营养不够/不良。  

其二,造成不好的饮食习惯,挑食。捡好的吃。这种行为和心理很容易扩散到其他方面。  

其三,形成错误的吃菜观念:如“咽饭菜”。  

其四,在“吃”的方面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文化。正餐没有吃好,必然会有生理和心理的补偿要求,零食,成了很多人的爱好和一些人的依赖。然而,零食也是个无底洞,一般的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买他所想的零食吃的。条件的限制与需求的反差带来的伤害非常大。譬如,人们拿零食招待做客的小孩、在小孩哭闹时拿零食哄小孩究竟会给小孩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传统习惯对民族性格和心理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大概还没人研究过。不过,从人们行为本身即可看出当年他们是很受了些影响的。其实,历代以来的腐败,表现在“吃”的方面,是有目共睹的。难道与这个无关么?我想说的是,对“官”的腐败是显性的,对“民”的腐败,却是隐性的,危害更大。而二者,是有联动关系的。  

其五,耗费过多的心神,衍生一系列的问题。老惦记着“吃”的事:吃差了埋三怨四,心情不畅;吃好了,也要好生议论. . . . . .   

   

菜价为何高涨?  

l       “菜”的品种多、来源广、周期短、弹性大,因而被人们忽视,当成“小菜一碟”。历来就在开门七件事之外。并未上升到生活管理的高度。  

l       买的人多了,生产的人少了。农民吃买菜而且成净支出  

l       有一部分菜是农民自己不能生产的。即使能生产,但不能储存,不能细水长流、均衡的供应。  

l       家庭人口少,常住人口不多。无规模效应。种菜被原子化了。  

l       生活“改善”,自己种菜无法满足多样性。  

l       种菜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人们导入的资源不足。  

l       种菜的技术和劳动力问题-----育种、治虫、浇菜、施肥(人粪尿)。  

l       不种菜,种菜技术和热情都退化。  

l       商品时代,少了人情往来,宁买也不讨,也不要人送。  

l       偷窃社会治安问题。  

l       与禽畜养殖矛盾  

l       新形势下,传统的种菜方式日渐式微,单家独户经营一个自给自足的菜园,保证顿顿都有可口的蔬菜,非常之难。农户的菜园日渐稀疏凋敝。  

l       所谓市长负责制的“菜篮子工程”考虑的其实只是少数人(相对于农村的大多数)的问题,必然作用有限,纵然能有助于菜市的繁荣,而于“菜市”外的老百姓,基本不相干。  

   

菜园共产主义-------种菜和吃菜合作。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做到丰富多彩,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和消费经济、低碳、安全,有益身心健康。  

l       最好尽量挑临近有水源保障的肥沃土壤组建公共菜园,降低“篱笆”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看护蔬菜时,不光照看自己的,还照看别人的,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一句话,公共菜园要有最高的级差地租  

l       挖土、育苗、除草、浇水、施肥、移栽等统一规划,可解决技术问题和劳动力问题  

l       共同吃菜,可解决储存问题和同质化问题  

l       有更大的空间规划品种的多样性  

l       就近解决,降低运输、交易成本  

l       解决投资问题、提高设施、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引进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和设施,促进菜园发展。  

l       菜园共产主义:使人们在菜的生产和消费中相互协作,既能交换劳动,又能交换市场;既能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有利于技术的进步、也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建立平等、团结和互助的人际关系。它的本质就是共产主义的。倡导菜园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l       种菜与粮食安全乃至国家战略:蔬菜复种指数是主粮的好几倍。菜地是广大农民最方便劳作、级差地租最高、对生活最具实际意义的生产资料。单位面积的耕地种菜比种主粮更能满足人们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需求。而“小菜半年粮”这句话是包含了蔬菜部分取代主粮的实践的。如果用更多的耕地或者开发更多的菜地来种蔬菜,就可以一方面为我们生产更多的食物,使我们的粮食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而且,如果我们的蔬菜足够好,就可以没有那么多肉食需求,就能做到提高生活水平而能节约粮食。因为很多肉食也是由粮食转化而来,而这个转化是有损耗的。菜园共产主义将使我们建成非常高效的蔬菜生产硬件系统、生产组织体系和消费体系。这将使我们在粮食方面的抗风险能力、战略动员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可以大大缓解乃至根本解决粮食安全(包括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土地问题、房地产问题、三农问题等进而为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意想不到的有利条件。在无数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正反馈作用。  

   

 “菜园共产主义”将在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为广大农户提供一种大众性的、常识性的无可争辩的也是无可抗拒的共产主义实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