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鹤龄:有必要请出小平来说话了

火烧 2011-08-2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讨论南海问题与邓小平政策的现实意义,提出需以邓小平的治命应对当前贫富差距,强调共同富裕与改革方向,呼吁为多数人利益设想理想化的邓小平形象。

鹤龄:有必要请出小平来说话了  

   

本人近日写了两篇“南海乱象不要委过于小平”的帖子,引起了一些网友的非议。这些网友大都是怀着一个同样的激愤心情在责难着:邓小平是一个什么人?你还替他辩护啊!替他辩护就是替“资改”辩护,替“资改”派辩护。  

可以这么说,本人既不是替“资改”辩护,也不是替“资改派”辩护,更不是替邓小平辩护!邓小平根本不需要我替他辩护。因为,他的错误只存在于民间的声音中,“正统”的评价连“一分错误”也没有,有什么事需要我替他辩护呢?  

我之所以把他说的用武力收回南海各岛和用武力征服越南当作楷模搬了出来,完全是出于今日的现实需要,是出于搁置一直在执行着的搁置主权争议的“共同开发”的需要!是出于破解南海乱象的需要!  

春秋时期,魏武子有一位没有生孩子的爱妾。在他生病的时候,交待儿子魏颗一定要把这个女子嫁出去。可是,到了病重快要死的时候却又交待魏颗一定要把这个女子陪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在“嫁与殉”之间犹豫不决,干脆就把这个女子嫁出去了。他的理由是“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通俗的说法就是从治命不从乱命。  

邓小平在世时曾有过“不管黑猫白猫……”、“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之说,但也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之类的话。  

前面说的可以视为“乱命”,后面的话则应该肯定为“治命”了。单取其“乱命”或是“治命”分析,就会出现两种不同形象的邓小平。就象那个魏武子一样,“让妾嫁”是仁君,而“以妾殉”则是暴君。当时的魏颗恐怕没有考虑这许多,他考虑的是现实,是现实中怎样保护活着的人。即使魏武子是个暴君,但是,为了现实中的救活人的需要也必须让他做一次仁君。  

今日我国的现实中,贫富之间的两极分化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这样的社会现实,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邓小平?  

假定今日邓小平又活过来了。活过来的邓小平全部推翻了自己的“治命”,这就势必会受到富人的夹道欢迎。因为他给富人带来了喜讯。  

我设想的也是我希望的复活的邓小平是这样的:面对着贫富差距极大的严竣现实,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改革失败了。还是毛主席的路线正确,我们必须跟毛主席走。”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邓小平设想成那样而不可以设想成这样?不为邓小平但是必须为我们自己为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设想出一个理想的邓小平!因为,关于改革成败评价,他的话不说一句顶我们一万句,顶十句百句应该是不成问题吧。事实上,他确实说过很多对于今天的左派很有利用价值的话。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他出来为我们说话?  

现在,很有必要请出他来说话了!  

   

   

   

附: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语录    

http://laochen07.blog.sohu.com/90070721.html

   

   

一、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86年P161~162)   

  二 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1990年P364)   

  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1987 年P229)   

  三 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年P123)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   

  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 P110~ 111)  

    四 20世纪末,就应突出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 年P373~374)   

  五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 年P65)   

  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 1984 年P77~78)   

  六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 P43)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P145)   

    七 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应要负历史责任
 
  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是不那么重要了。……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 年P120~121)   

  八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P380)   

  九 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话》1986 年P160)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P164)   

  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1987年 P202)
 
    十 政治体制改革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障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政治体制改革……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   

  ……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1986 年P176~177)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到千千万万的人,主要是涉及广大干部,不仅是我们一批老人。(《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 年P237~24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