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同舟共济,大萧条或可免
各国同舟共济,大萧条或可免
邱 波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而有关“二次探底”的预言似乎也正向验证的方向发展。由于受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双双调低全球经济增速、欧洲危机仍悬而未决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悲观预期蔓延,欧美股市也再次出现暴跌;事实上,不论是由美债议题还是由标普下调美国债务评级而引发的股市跌宕(虽然期间也曾有过回稳),实际上都牵引出了有关失业率高企、欧美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以及至今未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复苏无力问题。虽然人们不能因为“末日博士”的唱衰预言而惊慌失措,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如各经济体不能象08年那样“同心共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曾发生的全球萧条局面就有可能在今朝重演。
需要强调,虽然笔者重申“同心共济”的重要性,但主张的着力点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众所周知,国际社会为应对08年金融危机而采行的诸多方略今天看起来并不完善;至少,复苏目标尚未达到便又遭遇新风暴的现实,则已然反映了各国当初所共同采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后续状况所留下的隐患。如今,不仅欧债危机仍在继续发酵,而且又面临着美国债务评级被下调所可能引发的新风潮;事实上,在因为美国两次“量化宽松”政策而令全球通胀日益提速的情境下,如果美国基于独自利益的需要而启动第三波“量化宽松”政策,其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自身问题不大,但其它国家将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美元地位暂时不会丢失
情况很清楚,虽然美国债务评级被下调,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却暂时不会丢失;由此所造成的灾难便是全球通胀的失控;一旦经济情态朝这个路径推进,那么,上世纪三十年代所曾发生的全球萧条局面就完全有可能在今朝重演。正因为当今的全球经济情势根本不适用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因此,为了体现08年时的“同舟共济”精神,不仅美国不能启动第三波“量化宽松”政策,其它各经济体也同样应该探寻到新风暴得以生成的缘由;事实上,只有达成全球一致的认知,成功规避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灾难的意愿才有可能实现。
当然,笔者要求美国不能启动第三波“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意味着其它经济体可以自由行动;事实上,不论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中日经济体,还是社会福利过于宽松的欧盟经济体,抑或是同样存在各类问题的诸多新兴经济体,它们显然都需要根据各自特性和相关规划而作出适应新世情的政策调整。具体而言便是,中日应该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转向以内需为主,欧盟国家则必须根据欧债危机的生发情由而改变其国民所一直享有的高享受,而诸多新兴经济体则应该放弃对未来高速增长的过度期待;如果将美国不再扩散危机的做派与所有这些国家的政策作相互牵连性展望,整个世界经济应该能够逐步迎来一个长期的稳定增长。
治失衡方为正道
笔者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种应对方略,显然是为了从根本上重绘长期累积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正如世人多次议论的,美国的无节制负债,欧盟无责任意识的享受,以及中日只储蓄不消费的出口导向,已然给世界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倾斜的结构失衡;坦率地说,即便象08年那样采行全球规模的救市行动以维系目前的金融稳定,但如果结构失衡状况不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不触及问题症结的救市方案是不可能防止新风暴在不经意间骤然发作的。可以不夸张地说,如不能依据问题本质所在而采行不适当的救市方案,结果是可以猜想的。
毫无疑问,如果相关经济体都接受笔者所提出政策主张,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都会因为暂时的金融失血而令其自身经济遭遇重挫;然而,一如针对东欧国家所采行的“休克疗法”相仿,今天失衡的世界经济结构也确实到了必须采取“猛药”的时候了。世人必须意识到,倘使暂时的经济重挫却可以为未来的美好状况重绘建立坚固基础,为什么就不能承受必要的牺牲呢?情况很清楚,如果目前这种结构失衡状况不能发生改变,那么,未来的风暴就必然会更加猛烈;如果局面朝此路径推进下去,那么,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发生的大萧条惨状非得通过二战来消解的走向就将不可避免。难道这种往昔历史是今天的全球民众所能接受吗?
正是基于上述认知,所以笔者以为,今天的全球各经济体已到“当断应断”的时候了。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作者:邱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