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几则:诺贝尔情结,复兴之路和毛泽东思想等
杂感几则:诺贝尔情结,复兴之路和毛泽东思想等
[ 寒梅冬雪 ] 于2009-10-09
诺贝尔奖:
总感觉某些国人看诺贝尔奖,有点像封建社会读书人看状元郎。
我当然认为每个获奖者都令人尊敬,但我更认为应该从对人类贡献的角度去看,这也是毛泽东告诉我们的角度:是不是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大意)。 站在这样的角度看,看的就是更宏大的东西。
有华人获诺奖了,可以为此骄傲,但太“与有荣焉”了,恨不得赶紧纳入中国的骄傲,就有点狭隘了。 假如美国街头有流浪的华人乞丐,我们会像看诺奖获得者一样看他吗? 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考验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涵和良知。听我父母说50(或者60?)年代印尼排华,国家那时候还很穷,毛主席周总理派船去印尼接华侨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流落海外的中国人无论名流还是落魄者,新中国都敞开怀抱迎回来妥善安置,这样的国度才能赢得世人尊重。
其实,中国人得不了诺奖,也没必要多沉重,没有就没有吧。中国不会因为出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一举扭转什么了。 从社会进步来说,能一举扭转什么的,只有毛泽东那样的社会改造。
建国大业外籍明星:
入了外国籍其实不应该当叛徒论。但既然入了外国籍,就不该为了名利回国抢饭碗了。 假如外籍明星因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免费出演或拿最低工资,还是令人尊敬的。我一直反对用“高薪厚禄”吸引海外人才,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公开蔑视和歧视! 私企为了利益这样去做我能理解,但国家怎么能大张旗鼓去厚此薄彼? 没出过国,没海外过的,没上过大学的人民,什么感觉? 只能怨自己没本事? 类似问题还有:35岁以后的都嫌太老,公务员要xx文凭以上。 既然文凭这么重要,那政府最好就普及文凭,老老少少都成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政府免费帮助提高全民素质学识,然后再去竞争,这才公平。 现实似乎是:努力获取文凭是个人的事,拿文凭当门槛衡量芸芸众生是政府的事,这有点像老电影里的场景:农民听天由命去种地,地主设计好了秤和斗等着收租。
新中国科技人才都是民国时代培养的:
有些人的思维,实在是让人搞不太懂。钱学森等老前辈们青少年时期可能是民国时期成长的,可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做出的贡献。 比如中国现在缺人才吗? 我认为不缺,但很多都跑到美国做贡献了,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学习过程重要,提供实践的环境更重要,最重要。
“复兴之路”:
“复兴”这个词很让我困惑,其实是中国的文化精英让我困惑,他们不是信奉“全球化”吗? 怎么又提出复兴? 复兴什么? 既然全球化,你复兴了,别人呢?
我更认同也相信毛主席指出的方向:“中华民族要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大意)” 毛主席的话就是说:中国人不但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也要把人类的事情办好 --- 这样的表述,不仅能为中国人指方向,也能为世界人民指方向。 什么是“负责任大国心态”? 这才是吧? 毛主席这句话背后,是深刻的科学和哲学道理: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在向前走,由低级走向高级, 这是多清晰的一个走向啊? 毛主席把中国人的视野和心胸提高到了一个很高、很开阔的境界。中国是不是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小康、复兴,都很好,但为什么总觉着这样的目标还是太着眼于“自我”了? 人类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呢? 所以又回到老问题: 马克思说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上帝说回到他那里。 信仰自由,见仁见智。 但一个国家的人民总需要一个清晰的方向,不论是走向共产主义还是走向上帝。如果人只为流着自己血的子孙后代活着,必然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行其道。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毛主席原本把中国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了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但金钱财富+小农意识泛滥又把中国人的思想境界从“高级”降回到低级了。 连考虑“前进方向”这样的事情,似乎都显得多余了,赚钱最重要。
我不相信只爱自己、只看脚下的人,能设计好造福子孙后代的蓝图!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