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政经人生和韭菜:货币的基因图谱和内涵外延
回答政经人生和韭菜:货币的基因图谱和内涵外延
是谁决定了货币的内涵与基因?考察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揭开答案,而不是从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里,或者从当代货币学里派生出来。在我看来,认识当代世界经济领域的货币现象,应该沿着这样一个轨迹来明晰逻辑关系:一、交换。二、货币的本质。三、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四、英格兰银行。五、布雷顿森林体系。六、石油工业的形成及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完成以上六项内容的概述,并对相关定义进行论证,这不是我们在网络论坛的任务。在此,探索一个脉络,主要是研究韭菜和政经人生等网友所提问题进行的前期交待。那么,所提轨迹仅有如下说明:一、交换。请参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二、货币的本质。请参照马克思《资本论》;三、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请参照马克思《资本论》有关信用制度的论述,请参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有关商业信用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而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 四、英格兰银行。请参照百度百科介绍。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金本位货币制度。五,布雷顿森林体系。请参照百度百科介绍。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自由汇率的形成。六、石油工业的形成及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请自行在网上查阅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以石油为动力的当代工业体系内,石油的国际贸易结算。
如果能够尊重历史,就可以看到,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货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交换行为。起初由于不同人群的劳动需要或者说个体偏好,货币大多保留了自然物的属性。当商品经济萌芽并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货币天然选择了金银。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需要在经济领域取得控制时,铸币应运而生,国家管理在经济领域不断标准化,交换行为的货币媒介抽象为了所谓信用。工业化生产首起在英国兴起,随着工业化的商品生产突破了国界、冲破了民族,货币也撑破了物质的外壳。它以纸币的形式继承了历史的托付,虚伪地摆脱了它所能看到的一切束缚,把自然赋予我们的物质财富转化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资源,用一个具体的、带有数理关系的结算符号企图掩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意义和自然发展的规律。然而,石油却按照自然的规律一步一步显露了历史的真相,货币作为阶级统治的一种民主管理手段,最终必定会成为资本生产培养的一个霸权。国际货币体系的崩塌就是货币自身消灭,生产回归自然的前提。
交换决定了货币的基因,历史丰富了货币的内涵。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已随交换方式的发展,真实地为我们显现出来了它的基因图谱。历史的演变使货币内涵的丰富程度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货币的具体外延越来越清晰了,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去掉对货币的幻想,让劳动实践回归在无边的自然里,这是人类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货币在这样的一个回归过程里,是怎样地完成了一个轮回呢?这样的问题既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是一个道义问题。在此,我这里还无法周密地说明,但在一个小小的侧面,去解答一下韭菜网友的提问。就是关于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也叫“格雷欣法则”。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这一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另外,大家还讨论到一个相反的法则。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真理性几何?弄清楚这些,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关键在于两点,一要把握住这种现象归总的历史条件,二要明确此法则受着劣币、良币概念内涵的决定性影响。其实,劣币、良币是主观性很强的一个不明确概念。与岂以这个法则去描绘货币形式的变换,不如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明白地揭示货币内涵的发展。劣币驱逐良币没有说明货币形式变换的实质,在解释货币现象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遭遇质疑是必然的。货币形式的优劣实质上并不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货币形式的变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由交换方式在不同历史阶段内进行确定。在原始人类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交换就是简单的物物相易,代表了一般人类劳动的交往方式。而后,农耕文明形成,交换行为更进一步。以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活动使交换也像生产方式一样变得复杂和进化了,金属冶炼作为劳动工具改良的基础,必然地要成为交换的中心。货币采用金属的形式是一个不算太短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细微变化,金属货币也并没有表现为一成不变。当国家暴力浸染了交换行为,金属货币便变得更具有稳定性,金银成为了金属货币的代表。我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我也谅解马克思在论证个别问题时的不足。他认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中,货币必然是金银。因为马克思在论证货币本质和金银作为货和货币的自然条件时,有两点忽略了:一是金银的冶炼产生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人类劳动生产水平;二是在交换行为中,金银更加方便于普遍意义上的暴力掠夺,包括国家通过金银对劳动的掠夺。
铸币又驱逐了金银。人类的生产工艺复杂起来,商品经济随着产品的增多发达起来。劳动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意识的随机运动导致了生产工艺的多样性,人类的劳动生产水平很长一段时间是随着生产工艺的突破而逐步提高的。锻造工艺处在了农耕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部,综合地体现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水平。同时,国家暴力转换方式,形成了信用机制,成功地整合了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以新的方式巩固了统治阶级对于劳动的掠夺。货币在历史地塑造自身的过程里,按照交换的“变异”,使自身受到了一次“异化”。这就是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斗争中发生的扬弃。工业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过程的生产工艺,人类生产劳动实践已经由完全地受自然环境支配发展到了劳动实践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阶段。能源工业成为当代工业生产体系较为核心的代表,石油生产在社会发展的选择中更容易地体现了当代人类一般劳动生产水平。纸币驱逐了铸币,在英格兰银行印制的银行券基础上,美元完成了纸币的华丽转身,石油的贸易结算紧紧地靠在美元身上,美元代表了石油对现代工业的驱动价值,代表了对其它商品的衡量标准和支付手段,代表了对石油的分割和储存。由此,以美元为代表的货币管理着劳动,创造了所谓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繁荣,神奇的美元!可是,美元华丽的外衣随风摇动时,能够瞧见的裸露身体上面分明是渗着肮脏血液的毛孔。以美元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体系形成历史,就是一部资产阶级对内压迫剥削,对外抢劫掠夺的战争史。货币在交换中,被生产关系确定为了一种丈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符号。货币不再是一般人类劳动的交换,不再是物质财富本身,不再是特殊商品。货币作为阶级统治的一种民主管理手段,在国家内部逐渐演变为一个支配人民的权力,在国际上最终必定会成为资本生产培养的一个霸权。
传统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只不过是对商品经济或更高级的市场经济投机性的集中总结。而这个法则深层次的原因根本不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现在看来,劣币驱逐良币主要是在于: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交换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否定落后的生产,人们利用交换过程进行投机,以劳动产品否定劳动过程,以自然物否定劳动结果,以一般物品否定一般劳动。即,金属驱逐了物物相易,铸币驱逐了金银,纸币或结算符号驱逐铸币,最后,历史要倒过来,人类高级的劳动方式要把货币本身驱逐出生产的舞台。而这一切发生的基础,将是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没有必要把货币异化或神化了。因为货币的异化实质就是货币根据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出现的货币自身否定货币的一个历史过程,货币的概念成为历史以后,它才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神话。
科学是冷冰冰的,如果不与阶级斗争相互纠缠,共同发展,请不要把科学与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货币的异化难道是对人类的奴化吗?货币奴化人本身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以货币的名义对劳动阶层的剥削;另一方面体现在特定思想文化体系内,人们对货币现象的迷信,即所谓的“崇拜金钱”。这都说明无产阶级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人类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现代货币的形成机制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复杂,它全部的过程就是把通过剥削劳动所获得的价值转化为特定的物或者是转化为特定的物化形式内,而这些价值的来源分别包括:掠夺,土租,利息和特定法权内的负债。所以,世界各个国家的货币面值上其实都只印着两个字:剥削。
还有两个问题,对于研究当前的经济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是所谓货币的国际化问题。第二是在事实上根本没法平均量化的基础上,如何把握准确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人类劳动。假期不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讨论时间,同时,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意味着更加严厉的批判和揭露,也将掀开生活深刻变革的幕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