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工农的"恩怨情仇"浅析

火烧 2009-10-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工农之间的恩怨情仇,分析建国初期工农关系及发展差异,涉及工农共建、工农差别及历史偏见,揭示工农矛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中国工人与农民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个话题,突然说起来估计很多人接受不了、反应不过来,因为看我这个文章的估计是工人多、农民少的缘故。“屁股决定脑袋”。那些工人群众看了我的文章不大乐意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感情归感情,事实归事实。在客观事实面前,我们要从客观、公道的立场去分析双方的利益得失、恩怨情仇,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去分析厉害关系、利弊取舍。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内忧是指蒋介石等反革命分子阴谋复辟的贼心不死,外患是指国际上帝国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亡我之心不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就是例子)。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中国为了保卫新生的政权、为了打退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为了击退国外帝国力量的颠覆,不得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军事国防事业。但是在建国初期,中国基本是个纯农业大国,大多数行业的发展是仅仅依靠农业的。中国基本是没有自己的工业(火柴都叫洋火,自己都制造不了),可以说基本是没有几个工人的,后来的工人大多数是当兵的转业或是培训农民而形成的。
    在国家重点发展轻重工业、建立强大军事国防力量的时期,投资建设所需要的原料、资金、能源等只能依靠大量的占用农业资源。当时的国家政策就是:农业人口在留下自己基本的口粮外,其余的统统上缴国家去搞建设。即使那个时候的工人也是没有任何多余的个人私人财产的,他们也仅仅是“无后顾之忧”的按时从国家那里领取自己的基本口粮(美其名曰:商品粮)。这个时期基本是中国的广大农民在投资建设整个国家、在养活所有的工人,这个现象被现在的一些专家称为工业或工人对农业、农民的剥削、掠夺,也可以叫做“农养工”、“工农共建”时期。另外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虽然城市人口没有饿死的,但是他们也是吃不饱、处于半饥饿状态,许多人得了浮肿病。许多中国农民饿死的根本原因是地方官僚主义虚报产量造成的(具体饿死人的过程及原因,看我另外写的《“人民公社”与“单干”之随笔漫谈》里面的具体分析)。
    但是在中国的工业体系建立后,工业领域利用自己的先进科技优势,通过“剪刀差(低进高出)”来继续剥削、掠夺农业领域,这就加剧形成了后来中国三大差别中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两大差别。工农差别虽然是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人们骨子里浓厚的等级思想、工贵农贱的思想、封建残余的思想造成的。“大差别”给人们造成的历史偏见是: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农民是国家的仆人,工人是优势群体、农民是劣势群体,工人是国家的贵族、农民是国家的草民,工人旱涝保收、农民生死由命。这就形成曾经红极一时的农转非热(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出售非农业户口热等现象,现在许多农家子弟还以能转为非农业人口为自豪。
    农民农业税的免收、农民低保户的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等政策可以说是工业反哺农业、工人回报农民、是对工农剪刀差的限制。中国的工人可以说是农民“养大”的,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儿子长大了、发财了,也该好好的“孝敬”老子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现在中国工人上推三代估计都是农民,所以农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基础。所以那些忽略甚至否认农民地位、作用、权利的人们基本都是白痴。
    现在中国总人口14亿左右,简单粗略的划分:其中工人有近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35%左右,其余的多为农民,占65%左右。中国宪法写的很明白: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工人主要是负责领导组织的,并没有说工人就是国家的主人,也没有说农民就不是国家的主人。正确合理的解释是: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应当具有主人翁的权利;他们只是分工不同,工人负责领导、组织工作,农民负责基础工作。另外从人口比例上看农民也是多数、工人是少数。即使单纯的从人口比例上分析,如果你只肯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而否定农民的主人翁地位,那么你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是大多数人做主的基本原则、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
    如果从先进性角度看,工人是老大、农民是老二;但是如果从人数比例上看,农民是老大、工人是老二。工人与农民虽然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但是这两个阶级却又都是无产阶级,所以工人与农民是兄弟式的关系,至于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并不是主要的。即使划分为老大、老二也仅仅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个老大、老二的划分也是不同于等级高低贵贱的划分,并不表示老大就是贵族阶级、老二就是草民阶级,所以那些把工人视为贵族、视为唯一主人、视为优等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同样那些关于工农不平等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等也都是错误的(例如以前在交通事故赔偿中出现的“同命不同价”现象)。总之,在中国一切关于工农不平等的政策制度都是对农民阶级的歧视、压迫、剥削,都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矛盾的,都是反人类的、违反人类进步的。
    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看,前期是农养工、中期应该是工养农、后期应该是工农互养、最终是共同富裕实现共产。现在前期农养工的岁月已经结束,中期工养农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中国工农群众风雨同舟已经共同走过了60个春夏秋冬,其中有喜也有忧、有恩也有仇,但是无论怎样都是亲兄弟、亲姐弟、都是一家人。中国的今天虽然一部分工人弟兄下岗了、一部分农民兄弟失地了,但是工农的差别依然存在、差别依然很大、甚至有继续加大的趋势。在这个工农差别没有消除之前,虽然农民阶级的弟兄可以被迫暂时接受工人阶级的剥削压迫,但是绝对不会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绝对不会为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例如对于工人下岗失业情况,只是工人自己在斗争,你们谁见过农民为他们呐喊过、为他们加过油、支持过他们?农民的这种作法叫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农民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同样,当农民享受与工人不一样的福利待遇时,又有那些工人群体曾为农民呐喊过、为农民利益而斗争?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并且还给那些农民身份的工人戴个“农民工”帽子,并且农民工最高就只能享受“二等工人”的待遇。当工人喝农民血时,这些工人就不恶心吗?工人的这种做法就叫做“为富不仁”、“见利忘义”。
    工人与农民天然就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也一样存在阶级矛盾。这个阶级矛盾处理的好就是人民内部的矛盾,相反就是敌我性质的矛盾。如果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工农还可能团结在一起战斗,这个工农联盟才可能是稳固的、是可以依赖的;反之,如果是敌我矛盾,则工农永远团结不到一起,这个工农联盟就只是一个形式、幌子。在敌我矛盾的情况下,农民即使不会主动去消灭工人(需要工人提供高科技的东西),但是对于工人阶级所受的伤害,他们也是不会伸出援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受到伤害的工人就只能唱独角戏(例如那些下岗失业的工人就是很好的说明)。解决工农矛盾的关键是消除工农差别,工农差别解决的情况直接决定工农矛盾的性质、直接决定工农团结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30年最受益的是工人群体、最受害的也是工人群体(具体原因看我另外写的《富哥哥、穷弟弟---当前工人阶级状况浅析》)。农民在前后30年基本都是利益受害者(具体情况看我另外写的《“人民公社”与“单干”之随笔漫谈》)。前30年或是工业体系没有建立前,农民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得不作出牺牲、不得不发扬共产主义的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农民也是具有共产主义意识觉悟的、也是伟大的,他们是理解毛主席的、是不怨恨毛主席的。后30年或是工业体系建立后,农民上缴的农业税少了、取消了、甚至是种地有补贴了,但是工农的“剪刀差”却是更加大了(工业产品像三级跳一样连年涨价,农业产品却似蜗牛爬树一样很难攀升)。
    在工农关系进入中后期的时代,农民并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回报,所以他们不会感激后30年的领导者的。但是他们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怨恨后30年的领导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原因是:(1)前30年的无私奉献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完成的,现在毛主席不在了,后30年的领导者们完全可以“翻脸不认账”的,把责任都推到毛主席这个“死人”身上。(2)后30年的领导者们还可以“猪八戒耍耙子---倒打一耙”,反过来指责农民作奉献不是出于国家号召、不是国家强迫他们必须做的、是国家的“左倾错误政策”导致的历史失误(历史失误无法偿还、只能自认倒霉)、是农民自己出于自愿的(自愿做奉献的人是没有理由要求回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农民怀念毛主席的原因。这些农民不仅仅怀念毛主席的大公无私,而且还怀念毛主席曾经给他们的许诺。毛主席曾许诺:等到国家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等到国家繁荣富强了,一定会与农民兄弟一起致富、一起共享劳动成果的,这就叫做“喝水不忘挖井人”、“吃桃不忘栽树人”。但是现在农民兄弟不仅仅被一些当家人忘记了,也被曾经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阶级弟兄给抛弃了,可以说是被“从左“”到右”、“从前“耍”到后”、“从头“”到了脚”(涮:方言。意指玩弄、愚弄、欺骗、耍弄等含义)。现在的农民还唯一感激怀念的就是毛主席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拥有最后一块栖身之所,除此之外,他们不会再相信任何人、任何政府、任何阶级盟友。他们最大的愿望的就是尽力想办法让自己能多搞一点财富、尽可能的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劳动成果、尽可能的能吃饱饭而不至于饿死或是流落街头。你们谁曾见过下岗工人作乞丐或是饿死街头的?工人即使下岗也有低保,而农民如果歉收、绝产,则就只有做乞丐或活活饿死!
    新中国不是工人的新中国,而是农民的新中国(具体内容另见我写的《新中国的创建人---农民》),工人不过是跟着沾光而已。现在新中国的工人虽然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而存在,但是没有农民的支持、没有农民群体做后台,中国的工人仍然不过是敌人“盘中小菜”、“刀俎之肉”、“任人宰割的羔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比例、军队人员组成的比例、农民群体的反作用等三个方面来分析。(1)农民占人口比例的65%,是多数派。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农民参与工人的建设行动,单靠工人是不可能创造历史的、工人群体是没有什么作为的。(2)现役军人有80%左右是农民。按照“农民工”的逻辑,这80%的军人应该是“农民军”,其余20%是“工人军”。农民军的第一责任是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不是工人的利益,如果工农发生矛盾冲突,“农民军”对“工人军”、“工人群众”等是会毫不客气的、绝不心慈手软的;并且这些“农民军”也绝不会为了“纯工人的阶级利益”而热血奋战的。(3)反动当局也可以利用农民来对付工人(具体的展开我另有文章分析)。例如,如果工人罢工等,那么反动当局就可以用“农民工”来代替这些“正式工人”,也就是说没有正式工人,国家一样转、社会一样发展进步。如此一来“正式工人”是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是可以被消灭的。这里的“农民工”实质就是“正式工人”,但是反动当局完全可以不予认可。即只承认他们的农民身份、不承认它们的工人身份,只与他们签订“主奴式”的雇佣合同、而不签订“主人翁式”的平等合同。雇佣合同可以随时解聘,政府企业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而主人翁式的合同就不能解聘,只能叫下岗失业,政府企业还要给他们发低保、补偿等。所以没有农民的支持、没有农民做靠山、不与农民一起共享祸福,工人就是自寻死路,而且还死的很难堪!
    毛主席当年搞的上山下乡、搞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福利养老院、建立各类的惠农机制、强调工农团结、限制工农差别、强调不要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等一系列政策制度运动无不是紧紧团结农民、仅仅依靠农民的。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工农一家亲”(例如南街村的王宏斌就是自愿从工人回到农民的)、“军民一家人”,那些反动分子、修正分子根本没有抬头的机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根本没有人撼动的了。
    农民永远是处于社会最基层的群体,他们没有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被剥削、压迫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谁能解放农民不受压迫、不受剥削,他们一定会极力拥护的。所以中国的工人如果想保证自己的继续存在、如果想保持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必须紧紧的与农民弟兄团结在一起、必须与农民兄弟们同甘苦共幸福。而做到这一切的根本的办法就是消灭工农差别、消灭城乡差别、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农民、建设工农城乡一体化的福利保障制度等。 否则,不但农民没有抬头之日,工人一样是死无葬身之地!团结就是力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