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工人老大哥该反思什么?
曾经的工人老大哥该反思什么?
静默含冰
这段时间笔者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国有企业现在寥寥无几,强大的公有制基础被无情摧毁,私有化向纵深发展,问题出现在了那?今天笔者好像明白了什么——
勿容置疑,农民在历次中国历史的伟大变革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的转折当口,农民都能听从策划组织者的号令,不折不扣的冲在前面,他们勤劳朴实而又强悍的个性历来都受到策划组织者的青睐并加以利用,进而“革命”成功,但,糟糕的是,一旦革命成功,新生的统治集团(农民演变的领导者)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曾为革命成功牺牲最大、流血最多的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使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并激化,历史就这样一次次的重复着更迭着… …
尽管以世界最进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劳苦大众,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模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工人阶级成了领导阶级,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但也没有走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类似于“忘恩负义”的“历史怪圈”,至少是忽视了农民兄弟生存利益——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十几年里,广大农民为了支援城市的建设,节衣缩食,积极上交公粮生猪鲜蛋,城市工人更是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城乡广大工人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使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应该说这时期的工人阶级没有忘记乡下穷苦的农民兄弟,大批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沟通感情… …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大提高、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人员陆续回城,“市民”这一词被推向了显眼的位置——手持“红本”(城市户口)可以不用田间劳作,就领到优质的商品粮和副食品,福利好,免费分房免费医疗免费上学,老有退休金,月月领薪水,病假也开响的无忧无虑的近似于共产主义生活——社会主义市民户口的优越感,滋生了曾作为领导阶级农民称之为工人老大哥的高高在上的城市小市民资产阶级意识,看不起农民,称农民兄弟为农村土包子,山炮,这种状况,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尤其明显,极大的伤害了农民的感情自尊——农民要成为“市民”做个城里人,出了上大学、当兵提干、招工(其实这几种机会也是相当有限的)外,比登天还难。这个时候,工人农民再也不是革命时期的“同盟军”关系,而是凸显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对立关系,所谓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治民主形式已经名存实亡… …
利用改革的“私有化精英”也许就看准了这一点,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改革推向了城市,这正迎合了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心愿,随着改革在城市的深化,加速了市民的下岗失业,曾经作为“市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在城里人还没有放下“优越感”的架子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凭借他们勤劳吃苦的天性,尽管工作生活环境恶劣,以“盲流”的身份,工作不挑不捡,很快占据了城市的各种工作岗位,等真正的“市民”看到铁的事实,察觉到优越感再也不会有,缓过神儿来时,等待他们的确实连不挑不捡的工作也没有了——这时,农民似乎看到了与城里人的“平等”,有了不被市民小瞧的“尊严”… …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对于城市改革而言,工人阶级的“忘恩负义”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坑,而私有化的精英正式借助了农民的力量推动了城市天翻地覆的改革,大量的公有制经济遗失殆尽!
真不知作为领导阶级的城里人,是吸取教训还是其它什么。
2011、12、1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