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掌控者?——观英国政治喜剧《是,大臣》有感
谁是真正的掌控者?
——观英国政治喜剧《是,大臣》第一季第六集《生活质量》有感
红色89后
在这一集里,资本家戴蒙斯·格雷布克找到了汉弗莱,希望能够向政府申请到为他的银行大厦加盖六层的许可。但是大臣汉克却刚刚在昨天致建筑协会的讲话中抨击了摩天大楼群为了追求高而忽视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因此汉克规定建筑楼最高不能超过8层。虽是如此,汉弗莱却与格雷布克商议准备演一出好戏,以达到加盖建筑的目的。在格雷布克与哈克大臣正式见面提出申请的时候,汉弗莱完美地配合了汉克“义正言辞,有理有据”地拒绝了格雷布克的要求,并向哈克拍足马屁,“伟大的友谊又怎么比得上公务员对大臣的忠诚”,这句话令哈克对汉弗莱表示信任和欣赏。而就在哈克警戒度最低,并且急着要去开会的时候,汉弗莱却突然拿出一份法令让哈克签字,声称是非常火急的有关地方土地规划的行政命令,经过一番忽悠,汉弗莱顺利地让汉克在这份文件上签下了大名。令哈克没想到的是,正式这份其实并不急的法令让格雷布克达成了加盖建筑楼层的目的,汉弗莱顺利地利用自己的“老奸巨猾”让大臣哈克做出了一个他不想拍板的决策。这段剧情是本集的主线,当然里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剧情,比如当大臣哈克到农场去访问的时候,里面揭示出了汉克作为一个典型政客的虚荣心和虚伪,笑料百出,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英国政坛的政客们的官僚作风。但是,我认为,汉弗莱作为一个事务官如何巧妙地操控政治决策的手法才是导演在本集所要真正表达的内容。
按照传统的政治行政二分的理论,政治决策权应该由政务官掌握,而具体的执行仲裁权则应由事务官掌握,而在英国的文官系统中,事务官自成一个独立体系,在政党斗争和政治观点中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不随政党进退,负责政府日常具体事务的处理和执行。但是,通过这一集我们发现,在真正的政府部门中,政务官其实并不是真正掌控政治的决策者,在一些关键决策中,涉及到文官利益的时候,事务官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手段去影响和干扰政务官的认识和决策,比如在这一集里,汉弗莱与伯纳的对话中就揭示了这一秘密。“任何将大臣的决策转移给我们的文件都很重要,这是从政治中解救政府之道……要让大臣不问缘由直接签字就得挑他们慌慌张张,注意力最薄弱得时候,所以事务官的职责让大臣们一直忙着。” 而这些操纵手法在汉弗莱手里运用得淋漓尽致,从而委婉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尽管大臣最后发现自己完全被事务官所控制和愚弄,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因为汉弗莱的手法老道,油嘴滑舌,总是能够“有理有据”地为自己圆场。
很多人都认为汉弗莱与大臣汉克的斗争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中政务官与文官之间的斗争,而正是这种斗争互相制衡,从而使得权力得到限制,不能被随意滥用,形成“权力的傲慢”。认为这就是民主政治。但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种政治体制中,文官系统所谓的独立性其实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并且这个利益集团能够影响甚至控制整个政府部门的决策,久而久之使得整个政府的执行力(国家能力)持续下降,将政府官员的精力耗费在与事务官斗争的内耗中。纵然这种体制能够限制政务官的权力,但是其实质只不过是把权力转移给了事务官而已,由事务官把持,很多时候政务官其实只是一个整天埋头于批文件这些琐碎事情中,而事务官也会竭力让政务官保持这种繁忙的状态,从而使得政务官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对一些决策作出思考,因此只能依赖于事务官,长此以往,政务官对事务官形成了产生了一种可怕的依赖感,因为一旦离开了专业性的事务官,政务官将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掌控整个部门的运行。这一集中土地规划行政命令的通过就是汉弗莱利用哈克在繁忙的时候,分散其注意力,忽悠他签了字。更重要的是,每当一些政府部门的改革涉及到文官利益的时候,这些文官将会用尽各种手段来对抗政务官,使得政务官最后只能知难而退。这就是英国政治体制的实质,也是其一大弊端。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当这部政治讽刺喜剧横空而出的时候,引起了当时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关注和喜爱,因为这部剧揭露的就是当时英国政坛官僚主义作风甚重,文官成天溜须拍马,互相扯皮,架空政务官从而导致政府部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当“不学无术”的政客们遇上具有专业性,高学历的事务官的时候,其中较量的胜负可想而知。这部戏中哈克作为大臣在与汉弗莱的交手中总是负多胜少,而汉弗莱却总能够稳坐钓鱼船,利用各种关系网,在文官和各钟势力之间纵横捭阖,轻松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在这一集中,汉弗莱与资本家格雷布克的联手便是完美地体现了文官与资本家这一利益结盟关系。资本家利用文官的“权力和影响力”,同样能够干预政府的决策,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让政策偏向自己这一方。因此,这种文官把持真正权力的政治体制,一旦文官的权力与资本家的金钱结合,这将产生大量严重的寻租腐败,因为文官不随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它是一个固定的,强大的寄生阶层,它将为了自己的利益疯狂地吮吸政府的“血液”,直到这一政党执政的垮台,然后又周而复始地开始吮吸下一个政党执政的政府。这其实也就是英国政府的“历史周期律”。因此这种政治体制的框架内,表面上看到的是大臣们决策权力收到了限制,但其实权力并没有被真正限制,只是被巧妙地控制在文官和资本家的手里,这才是本质。因此,整部剧似乎在讽刺这样的一个悖论,当制度设计者把政治过程极力民主化程序之后,没想到它的成果却被负责具体事务的事务官所“窃取了”,掌握了左右决策的真正力量。
就像在本集中汉弗莱所打的那个比方,“政客们就像是可爱淘气的孩子,总要发发脾气,我们要想办法把他们哄好”,因此在事务官的眼里,政客就是他们的工具,用来实现自己的效益和主张,这种颠倒的“关系”,确实反映了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而相对比中国,事务官对整个政策的影响乃至国家能力的构建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虽然中国没有英国那样的文官制度,但是中国的官僚体制自宋代以来就是“官有封建,吏无封建”。抛开政体的不同,中国的“官”类似于英国的政务官,主要负责执行皇帝的决策;而“吏”则类似于英国的事务官,主要负责日常政府衙门的各项事务,包括财税经济司法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官所擅长的无非是经史辞章,对财税经济司法等事务一窍不通,因此也就只能委托于吏,再加上中国的官员是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是不升迁,无调防的,长期下来,吏这个阶层就成为地方最强大的利益集团,左右着朝廷(政府)的成败。因此纵观中国的历代改革,从王安石到张居正,不是说改革的出发点不好,而是改革的过程必须要借吏之手才能完成,否则根本不能推行,而很多改革往往又是与吏的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这种“体制性的自相矛盾”造成吏总是要想尽办法来扭曲国家政令,甚至与外部力量(大商人,资本家)结合成利益联盟,外呼内应,自重阻碍改革的进程,影响政治决策,从而维护了本集团的利益。因此,抛开政体不同,简单来说,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决策形成的方式不同,中国和英国的官僚体系竟有如此的异曲同工之妙,真正影响政策走向和成败的权力竟然不在政客和政治家手里,而是掌握在这群表面看起来远离决策权力的吏的手里,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政治行政二分,从理论上来看,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假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官员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理性中立的,如果行政完全脱离了政治,这就像是无源之水,再宏伟的蓝图,再完美的政策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治国先治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便是如何塑造一个运行健康的文官系统,既要在繁杂的政治博弈过程中脱离出来,强调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但是也要讲政治,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以至于形成一个独立与政治系统的利益集团,这就是毛泽东当年所讲的干部必须“又红又专”,红代表讲政治,抓政治工作;专代表专业知识,专业化,抛开意识形态,公务员群体“又红又专”确实是解决政行二分缺陷的一种途径,但是具体怎样协调“红与专”的问题,这又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了,这里不作讨论。
以上是我看完《是,大臣》第一季第六集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可能不太系统,也不成熟,但是我认为只要有所思考,有所体会,这便是一种收获,不必泛泛而谈,也不必故作高深,能够用自己所学的只是去观察思考一些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会用专业只是去思考,这便是我在看完《是,大臣》这部剧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