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国人的尴尬之十四:“忐忑”的“孔老二”

火烧 2011-07-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8
文章围绕新国博孔子雕像引发的争议展开,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象征与社会情绪,分析‘孔老二’形象的尴尬处境,反映孔子思想在当代的适应性与争议。

新国博高调开放了,而在它的北门对着长安街的孔子像却是在 2011年1月11日 低调竖起来的,在我的印象中没见过哪个媒体报道过它的揭幕式。

很奇怪,在这个敏感的地方竖起这么一个标志物居然几乎在静悄悄的情形下进行。日子选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光棍节”。从哗然的舆论可以看出反对和赞成者不相上下。

有网友疑惑为何孔子雕像是张蛤蟆脸,这个问题并没有从制作者吴为山口中得到答案,这到不禁引起了我的兴趣并想从我的角度作些解读。

天安门目前有两位世界瞩目的人物住着,一位是上世纪的伟人毛泽东的真身,是躺着的,一位是2500年前之“圣人”孔子的“替身”,是站着的。前者眼睛闭着,后者眼睛眯着,前者是为革命鞠躬尽瘁供人瞻仰,后者是被前者扫进历史垃圾堆,现在又“侥幸”被拣起来拼凑组装后当做“被供品”。如果孔子有灵会对有今天这般地位而觉得象是当了回丈而和尚。

2011 、1、11这些数字再加上是核心地段唯一的立像,决定了孔子是当今中华大地天字第一号“偶像”的地位,而他却又偏偏排行老二,被人惯称“孔老二”,而“二”这个字在中国民间又有着黄色的含义,这就象一个官员明明是正职而他偏偏姓“付”,明明是真实身份偏偏又姓“贾”,“尊贵”和“卑微”并存,不免有委屈感。

他现在站在这里时也许会想:“历史上我多次被掀翻在地并踏上无数只脚,满头包让我炼就了一个‘花岗岩的脑袋’,而我的孝子贤孙门也没能让我躲过被‘碎尸万段’的厄运。中国没有埃及的木乃伊技术,今天虽然把我用铜铸就,但谁知道这帮家伙哪天心情不好再让我趴下并身首分离呢?既然‘神马都是浮云’恐怕我也不能例外”。

“面前的一切让我感觉很郁闷,我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几乎都找不到踪影,几千年的文明居然还没让这帮人养成最起码的良好习惯,说话哇哩哇啦,生活邋里邋遢。邻居大‘核’民族在遭遇灾难时从容但定,秩序井然,而我们这群‘盐荒’子孙在太平盛世里却无病呻吟,疯狂抢购。几千年以来心智还没成熟看来是发育发僵了啊,唉。。。。。。”

“其他历史上被委屈或错误打倒过的人都有个‘平反昭雪’,而对我却在没有任何人作过反省和道歉的前提下又偷偷摸摸把我放这儿晾着,那么随心所欲啥意思昵?更何况有那么多的反对者,我的学说已有相当部分不合时宜了。老朽真不只如何是好,站在这里感觉名不正言不顺,底气不足啊”。

“吴为山这小子说我是‘和谐’的化身,其实自他打造了我这尊像可谓名利双收,确实很‘和谐’。而他根本不懂我所主张的‘和谐’和现今当局的‘和谐’概念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听说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所‘孔子学院’,难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搞清楚后才明白这只不过是教外国人呀呀学汉语的地方,是狐假虎威,拉大旗作虎皮,拿老朽的名字用来唬人而已,这是我的子孙们最拿手的做法。好象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管50年吧,我已有2500年了只好随他们去了,好在这能证明我还有那么点价值”。

“我提倡中庸之道,而我的子孙门最不讲的就是中庸之道,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一会儿把我批判打倒,一会儿又为我树碑立像。其实说穿了,如果不是心生敬畏,让我立在这里充其量只是归旅游局管的,供游人拍照的第三产业而已”。

“吴为山哪吴为山,如果你小子懂得‘与时俱进’应该把我塑造成有六块腹肌的猛男才是,文化已堕落为娱乐了,谁还指望现在的年轻人会注重‘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呢?我穿着袍子,面对着整天在我眼皮下晃来晃去露着沟沟坎坎的辣妹叫我如何睁得开眼”。

   

“2500年的风风雨雨让我充满心结,预感告诉我不会在这里长驻,最好的结局但愿不要是任何人为因素让我消逝,如果是因为浇铸我这尊像时用的铜过于劣质以至砂眼过多,因风雨侵蚀锈烂而自生自灭,这到也是让我蜷身而退之天意”。。。。。。。

综上所述,加上相由心生,长成这张蛤蟆脸就不奇怪了。

这是个需要信仰而没有信仰,需要偶像又缺乏偶像的时代,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关方面以模棱两可的手法做了这件莫衷一是事情,它能否为复兴传统文化起作用另当别论,把他作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到也不能不说是个很好的观察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