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泰特谈话170:中国文化的人性论

火烧 2011-07-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文化中性本善与性本恶的思想,对比基督教人性论,分析善恶在人性中的混杂与统一,强调中西文化在人性论上的差异与特点。

前面文章我论述了中西文化人性论各自最大特点与区别,即善恶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征与区别,这是中国文化人性论的一种中外比较认识方式;本篇中国文化人性论,主要分析中国文化“性本善”和“性本恶”的思想,这是中国文化人性论对立而统一的具体内容。  

为了清楚的认识中国文化人性论的特征,还是有必要举出基督教的人性论,加以对比。  

   

西方文化区分了主客体,承认独立于主体的客体的存在,即绝对独立的客观精神的存在。因此,基督教可以把善的精神定位是一种独立的绝对精神,人性中的善,是对客观独立善的信仰,人性中善的精神也因此具有了独立性、绝对性。  

基督教这种思想很巧妙:  

第一,基督教通过区分善恶不同来源(善来自客观的上帝,恶来自主观的人的本性),它把善和恶彻底划清了界限,这种划清,是西方文化是非价值观不含糊,和信仰坚定的一个本原。  

中国文化把善恶都放在人的本性中,人性中善恶彼此就不能彻底划清界限,既然不能划清界限,人性中善恶就彼此混杂并且和平共处,这种善恶的混杂与和平共处,是中国文化是非模糊的一个本原,也是中国人不能建立绝对“善”的客观信仰对象的本原。  

第二,基督教对善恶进行主客体的区分,使善恶思想的认识,保证了理论逻辑的彻底性。它既解释清楚了善恶的不同本原,又通过个人从信仰中获得客观的善的精神,解释清楚了善恶为什么又都是存在于人性当中。  

   

中国文化,孔子没有直接谈论人性善恶的本原,但是从孔子言论中可以推导,孔子是主张人的本性是有善有恶。然而,孔子的教育是侧重“性本善”的,孔子强调发扬和光大人性中的善。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心实意的追求善(仁爱),就能得到善,这个思想就是认为人性中有本原性的善(仁爱),有关孔子语录是:  

   

“求仁而得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人的本性有善,那么人的本性也会有恶,因为这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没有恶,哪有善?孔子从来没有认为“恶”是一种脱离人类的绝对精神,那么很简单的推断,“恶”的本原也是隐藏在人性当中。  

   

后来儒家,有的主张“性善论”,有的主张“性恶论”,其实不过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他们的认识方法是一样的片面,他们也都没有想到,在人类精神之外去寻找“善”或者“恶”的本原。  

因此,“性善论”者很容易跑到人性中去寻找恶的本原,“性恶论”也是一样。  

区别在于,中国统治者(法家)需要加强统治力度的时候,“性恶论”就更加有利于为超级强权的统治压迫作理论辩护;而统治者(王道)感到压迫节奏可以放松一下,有张有弛,便摆出一副慈悲面孔,“性本善”理论于是被拿来讨好民心。  

但是一般而言,中国统治文化是同时接纳“性本善”和“性本恶”,历史上它们的政治文化待遇厚薄不一,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有着偶然性的特殊原因。  

把中国文化中的“性本善”和“性本恶”看成绝对对立,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比如执著“性本善”一端,那么请问“恶”的人性,来自哪里?它是根本回答不上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请问“习的恶”来源在哪里?  

只要一两次回合的提问,对方的回答马上就语无伦次。中国文化“性恶论”的绝对性也同样是不值一驳。  

   

一次在火车上,听到一小孩大声背书“人之初,性本善”,旁边家长的神情悠然自得。  

我在想,中国人的精神,为什么一直普遍性的停留在背书的水平?囫囵吞枣的背书,其实就是把创造性的精神当作了一种物质。  

中国人精神甘心于物质一样的僵硬,岂能不偏?  

孔子说“君子不器”,即人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用途的器具;但是中国文化又说“大器晚成”,还是把孔子的思想“矫正”过来——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成为“器”。  

我年轻时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甘心做一个最小的器:成为一个小小的螺丝钉。  

不求甚解的背书,是把人变成一个用途早已规定好的器。因为用途早已规定好,因此社会不需要他独立思考;也因为用途已规定好,因此他被塑造为先入为见,于是个人便彻底的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这个小孩懂事以后,听到基督教的“原罪”理论,是不是马上就如同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首先把“原罪”思想彻底的痛批一番?然后闭上眼睛,塞住双耳,无限欣赏自己已有的很可怜的先入之见,成为一个井底之蛙而洋洋自得?  

   

现在年轻人,嘲笑上一代人“文革”中的思想荒唐,但是今天表面看来充满现代精神的中国人,只要仍然是对自我纯粹精神认识的文化浑然不知,中国人的思想荒唐其实就一直会不断的连续剧的表演,时下开创历史顶点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性荒唐,难道不更甚于“文革”中我们那一代的人性荒唐?  

背书“人之初,性本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便是从中走来,今天中国人对它们重新心仪,能够超过古人穷经皓首一样的努力吗?显然达不到古人的水平。  

而今天中国文化任重而道远,不仅不能满足于古人的目标,还必须超过他们,因此采用古人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文化的迷失,不是因为忘记了背书,而是背书走进了死胡同。今天中国文化的多歧路,绝不是因为忘却了传统文化,而是因为走不出传统文化的迷宫,只有摆脱旧文化的迷魂阵,才能识别中国文化中的白骨精。白骨精是什么?就是中国旧文化中的不平等精神,而以“性善论”或者“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不平等文化,都是这个白骨精的障眼法。因此笔者探讨人性论文化绝不是无病呻吟,空穴来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