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谈谈“第三共产国际”解散的根本原因

火烧 2010-11-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5
文章探讨第三共产国际解散的根本原因,分析斯大林的决策过程及历史背景,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苏联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以及世界革命的影响。
    第三共产国际是列宁在1919年倡导建立的各国共产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联合国”机构却在1943年5月21日一条从莫斯科传出的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宣布解散。共产国际从1919年成立,至此已经存在24年。作为全球性的政治组织,它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斯大林是当时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也是共产国际的领袖。长期以来,共产国际的重大决策都是由他作出。那么,在解散共产国际这个重大问题上,他是怎样考虑的?共产国际解散的经过又是如何的?

    其实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发出惊人之语:共产国际没必要继续存在。这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20日深夜,斯大林向苏联主要党政军领导人(在场的有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安德列耶夫、米高扬等)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介绍了他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谈话。然后他出人意料地就共产国际的存在讲了一大段话。斯大林说:“一些党(指美国共产党,1940年11月为适应美国的法律,共产国际同意美国共产党退出共产国际)从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那里出来了,这并不是坏事。正相反,各国共产党应成为完全独立的党,而不是共产国际下面的支部……不同国家中的情况和任务完全不同。在英国是一个样,在德国又是一个样,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当各国共产党按此方式得到巩固时,再重新恢复它们的国际组织。国际是马克思时期建立的,当时正期待着即将发生世界革命。列宁时期的共产国际是在同样形势下建立的。当前,每个国家本国的任务突出了,然而,各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国际组织下面的支部这种状况是个障碍……请不要抓住昨天不放。应认真考虑已经形成的新的条件……”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拟议中的解散共产国际的工作停止了,共产国际全力开展了配合和支持苏联卫国战争的工作。比如,根据斯大林的主张,共产国际改变了1939年英法德等国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判断,重新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路线,并据此向各国共产党发出指示;号召各国共产党用一切力量支援苏联人民的正义战争,用一切力量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指导和帮助被希特勒德国占领国的共产党组织掀起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武装斗争;搜集德国占领地的情报,并就各国共产党的事务和工作提出意见,给予指示。从工作方式和领导职能方面考察,这与以前共产国际的工作程序是一致的。但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共产国际领导人的公开性活动减少了。用季米特洛夫的话说:“没有必要突出共产国际。”这是根据斯大林的意见而这样做的。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对季米特洛夫说:共产党“把其他国家的人吓着了”,要避免让别人产生苏德战争是法西斯与社会主义之间战争的感觉,因此,“目前,共产国际不应公开出面”。

 

    1943年5月21日,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召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莫洛托夫宣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加里宁指出,敌人会利用这个行动。而斯大林再次阐述了解散共产国际的理由:经验表明,无论是在马克思、列宁时代,还是在现在,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都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建立共产国际的时候,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以为我们可以领导所有国家中的工人运动。这是我们的过错。共产国际的继续存在会败坏国际主义的思想名声,这是我们所不想要的。解散共产国际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在决议中并没有提到。敌人诬蔑各国共产党,说什么他们是外国的间谍,这也有碍他们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工作。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敌人手中的这张王牌就被打掉了。所采取的这个步骤无疑将巩固作为全国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各国共产党,同时也将加强以苏联为基地的人民群众的国际主义。结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

    与此同时,按照议定的程序,20日、21日,向各国共产党发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此时斯大林是比较着急的,20日他打电话给季米特洛夫说:“要不要今天将主席团的决议交去付印?要快一点公布。”由于通讯的原因,没有能够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在当天公布。但很快,5月22日《真理报》就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实际上这是非常匆忙的,因为共产国际的大部分支部还没有反馈意见。5月28日,斯大林就英国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作了书面回答。直到6月7日,根据各国共产党的反馈意见,季米特洛夫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送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各国支部通过解散建议的决定草案以及给报刊的新闻公报稿。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确定所有(现在存在并有可能通知决定的)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建议,宣布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和秘书处及国际监察委员会解散。6月10日,《真理报》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1943年6月8日决定的通告。6月12日,在斯大林住处召开了讨论共产国际解散的善后会议,决定在联共(布)中央特设国际联络部,委托其领导原共产国际的下属机构。至此,存在24年的共产国际正式解散。

   

    在时机选择上,1940年冬至1941年春,苏德关系明显恶化,斯大林不能不做应对战争的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为避免形成德国和其盟国日本东西夹击的局面,苏联与日本在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提议解散共产国际,也是为此目的的一个措施。联系此后季米特洛夫与苏共中央领导人日丹诺夫、扎哈罗维奇等讨论关于终止共产国际执委会活动时的谈话,斯大林分化德国与日本的关系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通过解散共产国际,“所有反共产国际的公约将一下子失去基础”,从而可减少日本与德国形成东西两面夹击苏联的可能性。当然,此举也有影响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和苏联的看法的用意,通过这一步骤,“资产阶级将失去他们所说的共产党人服从于某一外国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是‘叛徒’这样一张最重要的王牌。”

     1942 年,以苏、美、英、中等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的《 联合国家宣言》 为标志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特别是在1943 年2 月2 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之后,苏联军队开始向德国法西斯匪徒发起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希特勒法西斯强盗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全国实行总动员,并在南部战线发起反击。此时,由苏、美、英多次磋商的西欧第二战场尚未开辟。结果,德国侵略军1943 年3 月16 日又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3 月18 日占领别尔哥罗德,妄图在库尔斯克地区挫败苏军主力部队,夺回战略主动权。因此,苏联当时的处境迫切需要英、美盟国在欧洲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一部分兵力,最终消灭德国法西斯。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与共产国际内部的实际状况,到1943 年春,终于把解散共产国际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外界形势与策略需要上看,解散共产国际是为了适应苏联的外交政策,以便加强苏联同英、美的联盟,推动第二战场的开辟,促进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巩固。 对干共产国际解散的这一主要原因,斯大林在1943 年5 月28 日对路透社首席记者提问的书面答复中说得十分明确:“解散共产国际所以正确,因为:(一)揭穿了希特勒分子的谎话,说什么‘莫斯科’企图干预别国的生活,并使他们‘布尔什维克化’。从此以后,这种谎话就彻底破产了。(二)揭穿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主义敌人的诬蔑,说什么各国共产党似乎不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利益,而是遵照外来的命令行事,从此以后,这种诬蔑也彻底破产了。(三)便于爱好自由国家的爱国者,把本国的一切进步势力,不分党派和宗教信仰,联合成统一的民族解放阵营,以展开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四)便于各国爱国者把一切爱好自由的民族,联合成统一的国际阵营,去同希特勒主义统治世界的威胁作斗争,从而为各民族将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扫清道路”。 从斯大林的答复中不难看出,苏联是以解散共产国际这个被迫的举动来达到“止谤”、辟谣之目的的,即回击希特勒、戈培尔之流以及共产主义其他敌人的挑拨离间、以解除英、美等西方盟国对共产国际这个“瘟疫”的威胁和疑虑,从而推动第二战场的开辟,促进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1943 年5 月5 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要求举行一次“不带任何参谋人员”和“不拘形式”的会谈,并派其特使戴维斯前往莫斯科商谈两国首脑会晤事宜就在戴维斯出使莫斯科期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这当然不是孤立的行动,作为一种外交姿态,反映出苏联确实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便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此,福斯特曾指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恰好在争取开辟第二战场的斗争进入紧要关头的时候通过的二这点足有重大意义的 这个新战场巫需开辟,以便迅速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那些相信戈培尔所散布的关于共产国际的谰言的西方反动派正在拖延。共产国际的解散在资本主义世界所产生的良好反应,毫无疑问,在帮助解决这个症结上起了决定作用”。

   斯大林所以解散共产国际,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虽然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胜利,但战争的形势仍很严峻,需要盟国的大力援助;另外,拟议中的第二条战线迟迟不得开辟,苏联独立承担着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担。从减轻苏联的战争压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击溃希特勒”的期望出发,亟需推动美英开辟第二条战线。因此需要与英美等国修好。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领导共产国际在世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是恐惧和担心的。斯大林出此举措,应是消除英美疑虑,改善与英美关系的一大努力。

     共产国际的解散,引起了世界各方的巨大反响与极度关注。 对于共产国际的解散,盟国方面;“一致表示同情之拥护”,英美人士普遍“称此加强团结之基础”, “表示热烈欢迎”。美国通讯社在报道共产国际解散的消息时,称这是“划时代的大事”。纽约无线电广播:“第三国际之解散,乃联合国家更为密切合作之表示,且系对戈培尔反赤宜传之一重大打击”。美国合众国际社5 月22 日伦敦电称:“共产国际解散,可以使英国工党改变其对共产党要求合并之态度,于该党6 月14 日至18 日之未来大会中,将有人提出强烈要求准许共产党并人,工党政治家以前对共产党所表示之个人憎恨,现已失去其口实”。5 月24 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宣称:“共产国际的解散,对于获取胜利及顺利推进战后工作所需要的全力合作将会有贡献 。美共和党要人威尔基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认为“此举对消除联合国家与苏联之紧张关系,有极大作用”,这是“明智及建设性之举”,美国国会人士对此也“颇表欣慰”,认为“此举预示联合国间在进行作战时,将有更为密切的合作。其用意在祛解若干美国人对共产国际战后政策之疑虑。。伦敦方面认为,这一决定“足以扫除美国及其他国家对苏联战后目标之误解开辟途径”, “此或可为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等在极端友好的情况下举行会议一事,开一坦途”。。5 月25 日,英国首相邱吉尔在接见记者时说:“我对此事甚觉欣慰”。 斯大林5 月28 日致英国记者复函公布后,西方舆论更是大加赞扬。英国当日晚报均在第一版上大字刊登,称此函为“第一类重要文件”。英国朝野特别重视斯大林关于战后“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的意向,认为它是“盟国关系更加密切,战后苏英美等国友好合作已具坚实基础的明证”,是“真正提出一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希望”。 

    总之,共产国际的解散,自始至终是按照斯大林的意思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943年,苏联面临对德战争的严峻形势,需要盟国的大力援助,需要与英美等国修好。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国际在世界范围的运动是恐惧和担心的。斯大林出此举措,是消除英美疑虑,改善与英美关系的一大努力。这是他急于公布共产国际解散文件,共产国际在一个月间匆忙解散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