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复兴之路》的几笔失误

火烧 2009-10-0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指出《复兴之路》在场景设计、演技表现、主旨表达和经典歌曲传承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与《东方红》相比缺乏感染力和共鸣,引发对大型歌舞史诗创作的反思。

我看了所谓大型歌舞史诗《复兴之路》,感觉称之为大型歌舞史诗是名不符实。看到网友bettments 在乌有之乡发表了一篇文章《复兴之路真的比不上东方红》,我也深有感触,也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从我的体会来讲,《复兴之路》应该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到处受着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欺凌和压迫,最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共产主义奋进的精神面貌和信心决心。复兴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是复兴中国唐朝的鼎盛,如果那是我们复兴的目标的话,则是一种后退。所以主旨要搞清楚,主旨没有搞清楚,就会出大问题。下面我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说说我的体会。  

首先,场景黑暗,使人很压抑。《复兴之路》一上演就让人感觉整个舞台很暗,无论是反映黑暗中国的章节,还是反映新时期中国的章节,都让人感觉沉闷压抑,而且一直持续到结束。只有中间一小块LED显示屏有点光亮,上下两面几乎都是黑色的。这种大场景的史诗歌舞剧不用大场景的背景,而用一个那么小的LED显示屏,是一个大失误。  

其次,导演完全依赖灯光声效,而忽视了演技。导演的水平应当反映在整台演出中对演员演技、章节衔接、音乐布置等细节方面。《复兴之路》依赖灯光声效到了无所而不用其极的地步,绝大部分依靠那个LED显示屏和音乐录音,没有看到有大型的演奏团,合唱团也是小打小闹,展现演员细腻表演的地方也太少太少。并且舞蹈抽象单一,不像歌舞史诗《东方红》里舞蹈种类那么多样化。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演技方面还不如江西歌舞剧团的大型歌舞剧《井冈山》。  

第三,主旨凌乱,让人摸不着北。《复兴之路》让我感觉没有重点,突出什么,强调什么不明了;复兴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们该坚持什么样的方向,让人模棱两可。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看后可以让人产生对旧社会工农悲惨生活的深切体会和对三座大山深恶痛绝的情感,可以让人产生对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的感同身受的体验,也可以让人产生对新中国成立,工农当家作主的喜悦,更能产生对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而《复兴之路》看完之后则产生不了对特色社会主义热烈拥护的情感,也产生不了对未来前景的无限向往。所以复兴之路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复兴之后是谁当家作主,我们不清楚,因此不能也无法对《复兴之路》产生共鸣。  

最后就是它没有产生任何可以传唱的经典。在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中,大量歌曲流传于世,至今人们还在传唱,成为了经典。细细一算,这些歌曲中有湖南民歌,江西民歌,广西云南民歌,陕北民歌等等,真的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而《复兴之路》呢?什么都没有,几首催人泪下的歌曲还是毛泽东时代创作的,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却还要把人家的词改掉。  

所以,这是一部很烂的闹剧。在人民群众中是没有市场的。根源在于导演的政治性不强,理论水平不高,对中国近现代史不熟悉不了解,对中国未来走向不清楚,对社会主义没有认同,对共产主义没有信仰。  

让我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又是政治标准,又是艺术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样呢?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