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唯有牺牲之深,才有记忆之深

火烧 2009-10-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与深刻记忆,通过徐海东、李先念等人的故事展现革命历程,强调牺牲的意义与民族记忆的沉重。

唯有牺牲之深,才有记忆之深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主席说(大意):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啊,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主席的话,只是一个大概念,如果把它具体一下,我们就会知道这样的牺牲有多么的惊心动魄!  

   

前几天,我看到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的一个访谈,关于他的新书《苦难辉煌》。他谈到见过一个统计,中共建国时党员约300万,但在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中牺牲的党员约307万,换句话说,几乎每一个幸存的党员的背后都有一个牺牲的党员。  

   

开国大将徐海东,主席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整个家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了66口人,不要说直系亲属,就连沾亲带故的也杀个精光,最后杀得那一带没人敢姓徐。  

   

在王树增的《长征》中写到,红25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征中牺牲,他的家庭也无一人幸存。长征前他的妻子听说红军没吃的,带着讨到的一些米和鸡蛋送到部队,看到丈夫将那些微薄的粮食分给伤员后就走了,最后饿死在路边的草丛中(打这段字时我不禁泪如雨下),那些粮食,本可以救她自己的性命,但她却无怨无悔地把她的一切给了丈夫、给了红军、给了中国革命。  

   

有一篇文章写到老年的李先念,这个当年的红军后来的国家主席,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母亲。如同很多的先烈家庭一样,李先念的家庭也无人幸存,他最后见到母亲是在长征前的反围剿战场上,母亲牵挂他,一个人摸上战场,找到了李先念,大吃一惊的李先念大声责怪她说前线太危险,母亲抹着眼泪说看见他就走,结果这一去就阴阳两隔,母子再无见面的机会,临终前的李先念心里怎么也放不下对母亲发脾气,只是这样的忏悔母亲已经永远听不见了。  

   

还有主席自己,一家人为中国革命贡献了6个亲人。也许是这样的记忆太深刻,令主席永远无法忘怀烈士的牺牲和他们的追求,为了忠于自己和烈士们的理想,为了他们的血不白流,主席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发动了WG,希望留给我们一个平等、正义、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主席离开我们后,中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没有变成前苏联那样。我以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先烈的牺牲太大了,刻在民族记忆上的印痕太深了,不管有心人如何努力,那个深深的印痕总在用鲜血发出强大的质问:  

   

我们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