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林彪注定当不成领袖
为什么林彪在以如此地位、如此功勋、如此心机、如此势力,最后却成不了中国的最高领袖?
从《林彪的这一生》一书中,多少可以看出些端倪来。
首先,林彪是个战术大师,而不是一个战略大师。这种特点往往容易使人陷入明于微而昧于巨的泥潭,表现在工作上是拘泥于眼前利益、短期目标,而作为最高领袖,是需要恢宏敏锐的战略眼光的。林彪作为战术大师,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短期得失,而这种浓厚的功利色彩,势必带来思想和行动上的投机。所以在反“围剿”斗争中,当大部分人都看出李德、博古的“短促突击”战术的祸害时,而林彪却发表文章表示支持,凭林彪的精明,应该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危害,这只能说是一种权位上的功利、政治上的投机;同样在辽沈战役中,林彪就不能从全局上看到锦州的战略地位,而只能从战术上甚至是保存自己实力角度来筹划作战行动,如果不是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东北战场的历史可能要重写。这就是毛泽东与林彪的最大不同,也是毛泽东所以能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袖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林彪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毛泽东,是毛泽东每每在关键时刻弥补了他战略眼光上的不足,打锦州是如此,西南围剿白崇禧部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讲,是毛泽东成就了林彪,离开毛泽东,林彪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将。
其次,林彪是一个军事家,不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不仅需要斗争,更需要的是妥协、是统一战线。“林彪从来就不是轻易认错的人”,他“从不公开承认错误,最多不吭声而已。建国后,他表现出了柔媚的一面,但骨子里仍然涌动着一股霸气。”林彪这种不认输、不妥协的个性,作为军事家,用在战场上,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把这种打仗的风格生搬到政坛上,虽然可能会有一时的成功得意,但碰壁甚至是碰得头破血流是迟早的事。作为政治家,每一次政治斗争,都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大多数,去斗争反对的少数。而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大多数的过程,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妥协赢得了国民党左派的信任,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妥协赢得了民主党派的信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的妥协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妥协是为了更好的斗争,是为了更彻底的斗争,林彪精明一世,却没有看清这一点,因为不妥协,他最后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而在这一点上,林彪与周恩来相比,就差得远了,周恩来可谓是妥协的大师,所以他为绝大多数老一辈革命家所认可所尊重,所以他从始至终屹立政坛而不倒,所以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所以他终身为毛泽东所倚重。
第三,林彪特立独行、阴鸷自负的个性,决定着他难有作为领袖的气魄和视野。林彪性格的突出特点:一是孤僻,不喜交际,独来独往,其固守的不串门、不做客、不探视病人的“三不主义”就是一个明显例证;二是阴鸷,阴,给人以阴险莫测之惑,鸷,让人存凶残毒辣之疑;三是自负,其一生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从不认错,从不妥协,70年庐山会议后拒不认错,就是典型表现。这三个性格特点,作为军事家,并无大碍,有时反而是致胜的因素,然而作为政治家,这种性格特点就是致命的。孤僻势必导致大家敬而远之,这不仅使自己失去了信息来源的最可靠渠道,从而一定程度地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使自己难以有可靠的同盟;自负势必带来偏执,自己认定的事,就一根筋走到底,听不进不同意见,这一方面不能博采众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也自己堵上了政治妥协的大门;阴鸷则势必给人阴狠毒辣的感觉,让人缺乏安全感而退避三舍,并且表现在为人上就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这些致命缺陷与一名领袖人物广阔恢宏的心胸气度、举重若轻的办事风格、悠远敏锐的战略眼光都是极不相称的。
由此看来,林彪成不了真正的领袖人物,有历史的原因,更是其自身学识、眼光、个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