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身高”非毛
文章围绕毛泽东真实身高展开,引用章乃器回忆及飞行训练目测数据,分析不同说法背后的争议与逻辑,探讨历史记录与客观事实的关联。
利用“身高”非毛
——也谈毛泽东的身高问题
如此这般,毛泽东主席的身高,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大约也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
利用“身高”非毛,是一大发明。
——也谈毛泽东的身高问题
刘国震
人民共和国60年大庆在即,有人可能是想给我们的开国领袖订做一身新衣服,以表达对共和国缔造者的感恩之情吧,突然对毛主席的身高格外关心起来。还写了一篇文章,名曰《毛泽东的身高:1.83米?1.72米?》,不仅在一家广有影响的晚报上刊发,还在各大网站热炒,弄得坊间议论纷纷。
毛泽东的身高几何?一般的说法是1.80米上下。这个说法出自曾任毛泽东主席秘书的叶子龙的回忆。马承钧的《毛泽东的身高:1.83米?1.72米?》一文则全面颠覆了这一说法,认为这是特殊年代“造神运动”的显现,并一口咬定毛泽东的身高是1.72米。马承钧显然不曾目睹健在时的毛泽东真容,他所依据的,只是一组道听途说的数字,再加上自己对某些历史照片的“目测”与臆断。大概马承钧先生自己也感到这样难有说服力,于是就援引了已故著名民主人士章乃器的一段话,来佐证自己“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马文曰:“近读爱国民主先驱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忆录,文中说,其父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两人1945年在重庆相识,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职多年,多次在公众场合与毛泽东见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写回忆录,章立凡曾问父亲‘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2,主席最多比我高一两公分,也就是1米73左右吧。’章乃器年轻时受过飞行训练,目测的推断应该出入不大,况且与毛有多次近距离接触,其说法可信度很高。”(《羊城晚报》2009年9月16日)
马承钧引用的资料,出自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文章《欲与名人试比高》(载《随笔》2009年第4期),笔者搜索出来拜读,却发现原文是这样说的:“我的父亲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两人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相识。1949年至1957年间,父亲与毛泽东在政府中共事8年,不时在公务场合见面,也曾到毛家中做客,后来因‘反右’中止了交往。 ‘文革’时,我有次无意中问父亲:‘毛主席有多高?’‘1.75米,比我高两公分,我是1.73米。’他的回答很肯定,我的印象也很深刻——毛泽东不像宣传中那么高大。父亲早年受过飞行员训练,其目测数据应有一定可信度。”
把马承钧的引文与章立凡的原文对照一下,真有大开眼界之感——原来文章竟可以这样做!你看,章乃器明确地说毛泽东的身高是1.75米(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也须考证), 一经马承钧援引,就成了“1米73左右”,就连章乃器自己的身高,也从1.73米变成了“1米72”。章乃器说的“比我高两公分”,则被篡改成了“最多比我高一两公分”。压低章乃器的目的在于“水降船底”地矮化毛泽东,这是傻子也可以看出来的。为了把毛泽东的身高降低几厘米,竟如此苦心孤诣、挖空心思,甚至不惜公然践踏做文章和引用资料的基本规范,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把毛泽东的身高“拔高”几厘米就是“造神”,那么,蓄意矮化几厘米,又该算什么?
既要“拉大旗作虎皮”,借助名人的话为自己仗胆助威,又一点不肯尊重名人的原意,如此作文章,在我数十年的阅读经历中所仅见。
我这个人“顽冥不化”,多年来总是误以为引用别人的资料必须忠实于原文,若加引号,则一个字都不许篡改;若转述大意,则主要观点不容歪曲。现在看来,如此循规蹈矩,真是迂腐的可以,一点都不“解放思想”,一点都不“与时俱进”,也难怪写出的文章一点都不吸引眼球,难有“轰动效应”。
这次我算学了一手,不妨“时髦”一把。依照马承钧先生的行文方式,如法炮制,我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论点:毛泽东的身高在1.77米以上。请看——
“近读爱国民主先驱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忆录,文中说,其父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两人1945年在重庆相识,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职多年,多次在公众场合与毛泽东见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写回忆录,章立凡曾问父亲‘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4,主席最少要比我高两三公分,应该在1米77以上吧。’章乃器年轻时受过飞行训练,目测的推断应该出入不大,况且与毛有多次近距离接触,其说法可信度很高。”
毛泽东的身高几何?一般的说法是1.80米上下。这个说法出自曾任毛泽东主席秘书的叶子龙的回忆。马承钧的《毛泽东的身高:1.83米?1.72米?》一文则全面颠覆了这一说法,认为这是特殊年代“造神运动”的显现,并一口咬定毛泽东的身高是1.72米。马承钧显然不曾目睹健在时的毛泽东真容,他所依据的,只是一组道听途说的数字,再加上自己对某些历史照片的“目测”与臆断。大概马承钧先生自己也感到这样难有说服力,于是就援引了已故著名民主人士章乃器的一段话,来佐证自己“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马文曰:“近读爱国民主先驱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忆录,文中说,其父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两人1945年在重庆相识,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职多年,多次在公众场合与毛泽东见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写回忆录,章立凡曾问父亲‘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2,主席最多比我高一两公分,也就是1米73左右吧。’章乃器年轻时受过飞行训练,目测的推断应该出入不大,况且与毛有多次近距离接触,其说法可信度很高。”(《羊城晚报》2009年9月16日)
马承钧引用的资料,出自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文章《欲与名人试比高》(载《随笔》2009年第4期),笔者搜索出来拜读,却发现原文是这样说的:“我的父亲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两人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相识。1949年至1957年间,父亲与毛泽东在政府中共事8年,不时在公务场合见面,也曾到毛家中做客,后来因‘反右’中止了交往。 ‘文革’时,我有次无意中问父亲:‘毛主席有多高?’‘1.75米,比我高两公分,我是1.73米。’他的回答很肯定,我的印象也很深刻——毛泽东不像宣传中那么高大。父亲早年受过飞行员训练,其目测数据应有一定可信度。”
把马承钧的引文与章立凡的原文对照一下,真有大开眼界之感——原来文章竟可以这样做!你看,章乃器明确地说毛泽东的身高是1.75米(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也须考证), 一经马承钧援引,就成了“1米73左右”,就连章乃器自己的身高,也从1.73米变成了“1米72”。章乃器说的“比我高两公分”,则被篡改成了“最多比我高一两公分”。压低章乃器的目的在于“水降船底”地矮化毛泽东,这是傻子也可以看出来的。为了把毛泽东的身高降低几厘米,竟如此苦心孤诣、挖空心思,甚至不惜公然践踏做文章和引用资料的基本规范,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把毛泽东的身高“拔高”几厘米就是“造神”,那么,蓄意矮化几厘米,又该算什么?
既要“拉大旗作虎皮”,借助名人的话为自己仗胆助威,又一点不肯尊重名人的原意,如此作文章,在我数十年的阅读经历中所仅见。
我这个人“顽冥不化”,多年来总是误以为引用别人的资料必须忠实于原文,若加引号,则一个字都不许篡改;若转述大意,则主要观点不容歪曲。现在看来,如此循规蹈矩,真是迂腐的可以,一点都不“解放思想”,一点都不“与时俱进”,也难怪写出的文章一点都不吸引眼球,难有“轰动效应”。
这次我算学了一手,不妨“时髦”一把。依照马承钧先生的行文方式,如法炮制,我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论点:毛泽东的身高在1.77米以上。请看——
“近读爱国民主先驱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忆录,文中说,其父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两人1945年在重庆相识,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职多年,多次在公众场合与毛泽东见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写回忆录,章立凡曾问父亲‘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4,主席最少要比我高两三公分,应该在1米77以上吧。’章乃器年轻时受过飞行训练,目测的推断应该出入不大,况且与毛有多次近距离接触,其说法可信度很高。”
如此这般,毛泽东主席的身高,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大约也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
利用“身高”非毛,是一大发明。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