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京奥”不再“精神”

火烧 2009-09-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公报中提及的京奥精神等不再被强调,指出其隐没,强调精神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未来可能的新精神出现。

学习公报:“京奥”不再“精神”  

作者 苏  杜  

时间 2009-09-20  

(本文大意:公报回顾了一些精神的昔日辉煌,也同时宣告了它们的今日隐没。并非人人事事都可以生出精神来。毛泽东人亡政息,他那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精神不死。这种精神愈来愈顽强地左右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分野。民众终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这里,一共出现了四个“精神”,一个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另外三个是“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第一个应当是总精神,尽管它被放在了回顾总结“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的这一层面上,但它无疑还要全面贯彻下去,只是,它还要有所补充,按照惯例,它将要补充修改成“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或者干脆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而代之。另外三个具体的、个案性的“精神”呢?我觉得有点不好说了。直截说吧,公报回顾了它们昔日的辉煌,也同时宣告了它们今日的隐没。  

 先说“抗震救灾精神”。虽然八级地震世所罕见,但前几年的印度洋海啸,今年的台风莫拉克,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毁损也十分惨烈,也是世所罕见,当地当局也无一不竭尽全力抗灾救灾。有的,例如台湾地区,还因抗风救灾不力而当局最高长官丢帽;有的,例如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其国民在灾难突兀而至时的表现还成为鄙国民众学习的榜样。所以,“抗震救灾精神”实乃普世理念,不为中国独具,虽然有在回顾工作时特别提及之必要,但终究因其缺乏中国特色,振作作用不大,光环会很快淡去。当然,这并非是说国人以后就遇灾不抗,听天由命了,为了生存,再大的天灾也要抗,而且总是会胜利的,但那时会有新的“抗X救灾精神”出来,不会再是它了。  

 再说“载人航天精神”。虽然它圆了中国人“遨游太空梦”,虽然中国成了独立实现太空行走的第三个国家,虽然航天人贡献功不可没,虽然我并没有“矮化”自己伟大成就的意思,但“载人航天精神”也不是中国独具。在对太空的科学探索中,苏联人,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以色列人,都同样具有艰苦卓绝、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所以,虽然有在回顾工作时特别提及之必要,但终究也因其缺乏独到之处,振作作用也有限,光环也会渐渐淡去。当然,并非说中国航天事业一无是处,中国人一定会虚心学习航天技术先进国家航天同行的航天精神,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更好,建空间站,登陆月亮,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将会更快地缩短以至消失。  

 现在再来说“北京奥运精神”。 在这里,我不想与一些人讨论他们注进“京奥”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加给它的“团结、共融、互助、友爱、包容”的“人间大爱”,我只想问一嘴:京奥一年之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有兴趣提到它?还有多少人没被它折腾怕了?更有多少人因为它遮蔽了“三鹿事件”,导致中国奶业陷入灭顶之灾,至今难以自拔,无辜幼童让尿憋死,死不幂目,而对当时这件“头等大事”恨恨不已?我的一位朋友就说,“幸亏中国办奥运是百年一梦,要是五十年一梦,十年八年一梦,那中国非得叫它折腾死不可!”还有一位朋友以科学发展观批评包括“京奥建筑”在内的几大建筑:“水无形偏作方立,鸟得巢人失所居,蛋壳里歌舞升平,阴喉阳舌真笑柄”。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证明“京奥”实难再“精神”的话,那么,再看看眼下,世界资本列强可因为中国举办过奥运而对中国改变了看法?它们不是该支持达赖的继续支持达赖,该称赞热比娅的更加称赞热比娅,该制裁中国的照旧制裁中国,该视中国为“主要利益挑战国”的更加瞪大了绿眼珠子、变本加厉地觊觎中国利益吗?如果再看看眼下正在迎接新中国建国60年大庆的首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维稳警力达到几十万,周边六省市同挖“护城河”,安保级别连菜刀也下架管制,这像处处受过“奥运洗礼”,人人心怀“人间大爱”,个个展示“团结包容”,官民同乐,普天共庆的样子吗?即便是再将庆典搞得多么“张艺谋”,让接受检阅的士兵练得多么别出心裁,能让国民高兴得起来吗?实际上,如果有人有兴趣做一番搜索的话,除了公报中“回顾”了“京奥精神”这一眼之外,恐怕再也没有那位高官或那位精英有兴致提到它了。无论是官场上,还是民心中,它还存在吗?  

 是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但是,精神不能多,也不能乱,更不能错。多了,就会“发神经”; 乱了,错了,就是“神经错乱”。事实上,也并非人人事事都可以生出精神来,那怕是盛世领袖、举国作为。有些人,有些事,无论怎样发酵放大、添油加醋,也只能生出臭气来。真正能凝聚民心,能激发众力,为民众称道的精神,其实是并不多见的。  

有些人以为统治者的意志可以成为民众的一种精神,有时是,但多数情形恐怕不是。多数情形下,统治者的意志教化到民众中时,已经转化成了一种奴颜。统治者的意志溯源于民众时,这种意志才有可能成为民众的精神。人亡政息而其精神不死,还在凝聚着民心,激发着众力,这种精神才有资格称为精神。  

自然,精神也不同于方针、路线与政策。方针、路线坏了,不会有好政策,但在坏的方针、路线、政策笼罩之下,好的精神照样可以生存,并发挥着坏方针、错路线、瞎政策绝对无法控制、限制、压制的巨大作用。稳定也许可以压倒一切,但唯独压不倒精神。政治领袖可以制定方针、路线、政策,但他必须自觉或被迫地称臣于精神领袖,否则,他寸步难行,费尽周折,终将一事无成。  

 在中国,能够作为精神上这样的领袖的,无论是赞成他的还是反对他的,恐怕都得承认,只有毛泽东一人。他人亡政息,领导的事业被推翻无余,阐释的思想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不包括”,涌现出了一代以非毛、反毛、诬毛起家的“作家”“学者”“教授”“经济学家”,但他体现的、溯源于民众的精神,却仍然在凝聚着民心,激发着众力。这种精神也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阶级斗争为纲那样的具体方针、路线或政策,而他那种源自民众的硬骨头精神,没有丝毫奴颜、媚骨、卑膝的以斗求成的精神。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自宋以来,经历了好几个讲究安内不攘外,或者迎外以安内王朝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背景的国度里,这种精神尤其宝贵。  

 这种精神愈来愈顽强地左右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分野,让一些人“神经错乱”,朝令夕改;让一些事七零八落,不成体统。阶级斗争为纲取消了,无济于事。生产资料公有制改制了,焦头烂额。争论搁置了,主权丧失。韬光养晦了,处处制裁。孔孟独尊了,道德沦丧。文化遍地了,靡靡不振。修成正果了,香火冷落。著作出版了,无人问津。百年梦圆了,“京奥精神”不再。奴颜、媚骨、卑膝,淹死在民众的唾沫中,飘摇着,离民众愈来愈远。  

 真的,时代是前进了。曾寄希望于书经、门槛、“药”的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已经死去了。书经、门槛、“药”这样的统治者意志也命在旦夕。民众终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是奴隶但不做奴才,有哭笑而不生媚心,挣扎,奋斗,抗争出一条生路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