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为何不是14响

火烧 2009-09-23 00:00:00 历史视野 1031
文章解析开国大典礼炮为何不是14响,54门礼炮代表政协各民主党派,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28年奋斗史。同时提及遵义会议14年与礼炮历史背景,揭示礼炮含义与历史关联。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为何不是14响

   

   

正值建国60周年之际,近来讨论建国的话题比较热门。开国大典时,礼炮是54门,鸣28响。这两个数字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定的,各有其特定的含义。

   

对于礼炮为什么是54门,一个流行甚广但却是主观臆断的说法是,它代表中国已知的54个民族。实际上,当时中国全境尚未完全解放,不可能也没有进行人口或民族普查工作,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后来,聂荣臻在检查礼炮准备工作时曾明确说道:54门炮代表政协各大小民主党派。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定论了。

   

对礼炮为什么呜28响,说法就更是五花八门了,有人说这代表新中国的28位元勋,有的说是“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体笔划刚好是28,甚至有人用《易经》和爱情来解释。事实是,在新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议礼炮呜28响,有政协委员提出疑义,并援引国际惯例,称接待外国元首呜礼炮21响。毛泽东不便直述已意,于是在会间把阅兵副总指挥唐永健叫过来问道:你说,礼炮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唐永健对毛泽东的意图心领神会,他起草了一个说明,对礼炮呜28响作了如下解释:28响礼炮代表了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新中国28年的奋斗史。毛泽东当即用铅笔批示“同意”。在这里,开国大典上礼炮用的是28响,而不是按国际惯例的21响,也没有用14响。

   

28响礼炮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建国止为28年的一个数据值。那么本文所要说的14响礼炮又是一个什么数据呢?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是 1935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危机而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会议。从1935年到1949年是14年。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遵义会议不但是党的历史的转折点而且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历史新的里程碑。在遵义会议前,由于“左”的和右的路线错误,中国革命从失败到胜利,再从胜利到失败,无数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但得不到重视,而且他本人也受到打击和排挤,他心爱的妻子杨开慧也在这个时期壮烈牺牲,小儿子毛岸龙也在这个时期丢失了。

   

从这段历史来看,按照现代精英的做法,开国大典上的礼炮应该是14响比确定28响更具有“科学性”,媒体宣传也应该 “特别是”14年。但是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的,他不可能用近视的眼光、用狭隘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处理事物。他不但是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开国领袖,而且是一个治理国度的英明领袖。在他治理的国度内不可能也不会出现现代精英们那种病态心理,随意切割历史、随意否定历史,也不会象现代精英那样,一朝得势忘乎所以,胡编乱造胡排历史。

   

开国大典的礼炮28响而不是14响就是对毛泽东人品的一个历史的见证!

   

   

   

2009.09.2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