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军民广泛齐参与,“毛泽东”三字铸军魂
司马平邦写《军歌》演变的历史时,显然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臆测,这些臆测是没依据的。
司马平邦在《中国建军节为何隆重纪念朝鲜族《军歌》之父?》写道:
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八路军进行曲》被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因做了适当调整,将“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改为“朱德的旗帜高高飘扬”――朱德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军队系列里,很明显仍是朱先毛后,解放后,歌词才改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从下面一篇更详尽考究军歌演变的文章中,我们更清楚看到,整个军歌诞生是由公木郑律成两个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创作的,它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军民广泛的参与,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由各地军民根据自己的情况热情地、自由地修改着歌词,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仅仅是“高高飘扬”这一句,其他地方也被军民热情地修改。这其实有民歌的特色,也是毛泽东时期文艺的特色,不断地修改,直到成为精品中的精品。直到1988年,该歌才由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现在想想,在军歌的各个版本中,“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是针对日本侵略、国破家亡,说的是不愿沦为亡国奴、不愿成为奴隶的那种自由,跟《义勇军进行曲》是一致的。
而“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歌词,那时候,抗战胜利了,已经没有亡国奴的危险,而势如破竹推翻蒋介石,解放军那个高兴啊,这样唱,也很自然。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的版本,“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之后,这首歌的歌词就变成了‘毛泽东的旗帜’”,但这个版本显然是当时流传在群众中的众多版本之一,就像《东方红》的众多版本一样。但显然,这个版本最能赋予这个军队一个灵魂,让这支军队跟历史上、跟世界上所有其他军队相比,是那么地与众不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历史有时是那么的巧合,公木另一杰作,就是在群众自发演唱的《东方红》基础上,敲定了现在广泛流行的《东方红》最终版本。而公木自己的《八路军进行曲》则在广大军民的参与和修改下,最终演变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军歌。
以下摘自《军歌歌词是怎样变迁的?那些“飘扬的旗帜”》
记者/杨敏
……
今年6月,公木夫人吴翔在赴公木家乡河北辛集市参加纪念活动之前,先行来到北京,与公木的学生们相聚。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供了公木创作于1939年的《八路军进行曲》歌词,以及公木1960年代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的一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手稿,同一首歌,但歌词相异,吴翔提供的这两份歌词均对改动的地方作了标识。
改动最多的一句歌词,是1939年原始歌词版本里“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在杨浪收藏的1949年的版本中变成“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在1964年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攻入上海的解放军战士脱口唱出的是“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现在人们熟知的军歌版本则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
“解放战争时期,实际上各地部队都在修改这首歌的歌词,不一样的版本很多。”作为公木的夫人,吴翔对于军歌歌词的变化比常人更为敏感,“那都是国家形势的需要。”
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军歌的歌词也与时俱进。譬如杨浪所藏的军歌版本与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军歌版本就大不一样。前者据杨浪分析,应该是1949年2月解放军进入北平时,群众组织歌咏活动时所用,而后者为1949年5月解放军进攻上海时所唱。这两个版本的共同点是,都将抗日的号召改为“讨蒋”的檄文。
至于“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如何改编成“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吴翔回忆:“应该是有了毛泽东思想之后,歌词就立刻变成了‘毛泽东的旗帜’。”这一说法得到了李诗原的认同:“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之后,这首歌的歌词就变成了‘毛泽东的旗帜’。”
而在杨浪收藏的1949年版本中,歌词最后一句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词是“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亲自指挥,在中央大礼堂进行专场演奏。很快,这些刚劲嘹亮的歌曲在战士中流传开来,尤其是《八路军进行曲》,铿锵有力,气势恢宏,深得战士青睐。
《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唱得响亮,甚至在抗战后期连国民党的部队也爱唱。国民党陆军上将孙立人是著名的抗日将领,1997年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纪念孙立人文集》中写道:“他也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进行曲,并让军中教唱。到后来听说这支歌成了《解放军进行曲》,才不唱了。”由此可见《八路军进行曲》在军队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