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红沙村实践集体经营实现强村富民

火烧 2010-09-18 00:00:00 三农关注 1028
江苏省常熟市红沙村通过集体经营,成立金龙稻米合作社,有效解决抛荒问题,实现强村富民。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田收益。

来源:中国江苏网

“芝麻开花节节高”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红沙村实践集体经营实现强村富民  

张永元  

近年来,董浜镇红沙村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新路子,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为形式,组建集体控股的农业经营实体——金龙稻米合作社,既改变了抛荒现像,发展了现代农业,又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村级经济不断增长,初步实现了强村富民。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合作社每年收益由2007年的58万元,猛增至2010年的800多万元;为村里增加财力由2007年的9.6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8万元,超过全镇人均水平。  

令人烦恼的抛荒现像  

红沙村是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纯农业村,也是镇里的一个边缘贫困村。2007年之前,全村有耕地面积1800多亩,分散在623户村民手中。过去一家一户种田,由于种植技术不一,劳力精力各异,好的田块一片金黄,差的田块东歪西倒。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干到头,农户的亩均收益最好的也在600多元。而差的仅为300多元,连农药、化肥成本也收不回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农田抛荒现像日益严重。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宁可向村里申请生活补助,也不愿安心种田。  

针对这种情况,红沙村两委作了一些尝试,以求解决抛荒问题。一是引进种田大户,承包部分农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田大户仍凭传统经验种田,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收成不稳,农民收入更低。二是招商引资搞农业,但一些企业进来后,对农地缺乏感情,有的只管圈地,不管种地,结果项目未起,荒芜遍地,抛荒“雪上加霜”。有的追求短期效益,仅仅养猪养羊,没有拉动农业辐射效应,反而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对。于是,产生恶性循环,抛荒地越来越多,贫困村越来越穷。  

长期未能解决的抛荒现像,让村两委伤透了脑筋。村干部中甚至流行一句顺口溜:千不烦万不烦,想到抛荒就心烦。  

现实倒逼寻找新出路  

严峻的现实,倒逼村两委寻找新思路,探索新路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学习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精神,大家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来支撑,因为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经济,缺乏资本、技术、管理等实力,既无法抵御农业风险,又无力提高农田产出率;而对外发包的形式,则缺乏农民种田的内生动力,且导致村级组织对农业有效引导的失控。因此,惟有建立新型集体组织,将农民集中组织起来,变分散生产为集约生产,变单一经营为整合经营,才能使资本、土地、劳力、技术、管理等高效集聚和整合,从而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田收益,使农民从获得实惠的过程中提高种田积极性。  

思路决定出路。2007年,在市、镇两级支持下,红沙村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家由集体投资控股的合作经济组织——金龙稻米合作社。该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原则,专门建立领导班子和技术指导部门,搭建农业生产运作平台,强化生产管理经营。农民则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除每亩获取800元流转费外,还可到合作社从事种植,合作社按月支付工资,并且,在合作社发展壮大后,还可获得年终分红。这一模式,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单是每亩流转费,就超过了农户种田的收益。而且,土地统一管理,产品统一包销,耕种收割实行机械化,农民不必再为生产经营操心受苦。如今,村里除了外出打工的,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都可以到合作社上班(主要做些防病除虫、产品包装等辅助性轻活),他们农忙上班领工资,农闲学习农技知识,轻松劳动快乐生活,俨然成了集体农场的“农业工人”。看到农业集体经营前景好,部分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劳力已经开始陆续返村务农。  

集体经营的实惠,给农民带来了高涨的参与积极性。2007年,仅有130户农户入股,流转土地308亩。2009年,入股农户400多户,流转土地1000多亩;而到了2010年。入股户数达到了600多户,实现了全村土地流转。土地利用率实现了最大化,昔日的农田抛荒现像已经成为了历史。  

集体经营带来多重效应  

新集体经济组织体现了组织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品牌密集。红沙村两委充分利用集体经营优势杠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组织农民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首先是科学种田。在种植规模,生产品种、管理机制上作有益探索,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向集约化、规模型、效益化进军。将流转的土地,根据土壤结构与区域优势,分布成为水稻区、水果区、蔬菜区,并实行七个统一:统一供应品种,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指导技术,统一调度作业,统一收购成果,统一存储保管,统一包装销售。为此,村里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分别对耕地、水利、道路等进行改良和改造;添置库房、谷场、烘干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成立种植队、机耕队、农技队、销售部等产销组织体系。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高效发展。目前,该社每亩葡萄收益达到了10000元以上,大葱每亩7000元以上,水稻收益达到1600元以上。农民们感慨地说,集体经营确实好,产量高收入高,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次是品牌战略。在经营实践中,红沙村认识到,农产品要赢得市场,必须建立良好的品牌形像,确立品牌特色定位。金龙合作社通过市场开发、网络营销、形像包装和广告策划等手段,使知名度与日俱增,竞争力越来越强。如今,农产品不仅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还冠上了“乐百姓”注册商标,产品附加值得到广泛认同。虽然销售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农产品,但在市场上依然十分抢手,畅销本市、苏州、上海等地。  

第三是土壤改良。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种田,时常会发生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秸秆焚烧等破坏农业生态等情况,给农田和环境带来污染。农田由集体统一种植管理后,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将过去乱扔乱弃或一烧了之的秸秆全部粉碎还田,使之变污为宝,成为有机肥料。同时控制化肥使用,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杜绝高毒农药,使稻米基地等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由于环保和生态,红沙村农产品客户与价格十分稳定,从而成为了优势产业。  

大河宽小河满,集体强农民富。红沙村在集体经营实践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动力。最近该村正在制订发展规划,拟在近5年内充分利用集体经营的优势杠杆,做优做强现代高效农业,逐步实现育苗智能化,耕种机械化,灌溉自动化,产销一体化。同时筹建一个“快乐农业”生态园,一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带动第三产业和循环产业。此外,创办农业技术学校、农科产业研究院等,加强农业文化建设,增进农民科学种田乐趣,提高科学种田技能。村书记王建文说,再经过五年努力,红沙村将会变成一个村强民富环境和谐的“集体化新型农场”。  

(本文作者为董浜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