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公正的底线(6):对劳动权的反思

火烧 2006-12-2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劳动权的反思,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与自由竞争逻辑,分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揭示20:80预言对社会的影响,强调人类生物、情感与智慧的多维本质。

一切似乎在印证1995年美国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会议”关于20%的人工作,而80%的人被“喂养”的“20:80预言”。假设一下,当我们的社会出现了20:80的情景,竞争会停止吗?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原理,没有竞争就不会产生效率。于是,我们就不得不继续推演:在剩下的20%中将会继续竞争,结果又重演“20:80”。那么还有20%×20%=4%的人工作,1-4%=96%的人会被喂养;
    接下去,竞争会停止吗?同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原理,竞争会继续,剩下的4%的人继续竞争,又会产生“0.08%的人工作”和“99.92%的人被喂养”两个世界。如此,这个过程会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变成一个人喂养所有的人的世界。这就导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随着竞争的继续,大多数的人都是“垃圾”,所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都将变成靠人喂养的“垃圾人口”,除了那个大家顶礼膜拜的自由主义“精英”超人。
    幸好,所有的羚羊再软弱也不会被一只“自由主义的狮子”吃掉。
    追溯达尔文的思想,可知他在《自传》里说,读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后,他认识到“生存斗争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而自然选择决定着生存斗争的胜负,‘有利的变异往往得以保存,而不利的变异则往往遭到毁灭……其结果是新的物种的形成’。每一种生物都要无限制地繁殖自身,尽可能地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但是满足生物需要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争夺自然资源的生存斗争。并且,同一物种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是相同的,由此,同一物种内部的生存斗争比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更加激烈。”但是他认识到“生存斗争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可以限制一个物种数量增长的速度,但不能减少物种的绝对数量,也不能减少生物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1)
    但是,把生物进化的思想引入社会学的是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他被认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鼻祖。他认为,“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人和其他物种一样,都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机体的适应程度不同,他们的生存空间也就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者占有最大的生存空间,完全不能适应环境者只能被自然所淘汰。‘适者生存’的真谛是生存斗争,弱肉强食。”(2)
    假如这样的“公理”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下述推论:
    1、 自私是人间最大美德,任何利他行为都会产生懒惰,因而都是罪恶;
    2、 为了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人、家庭、种族、国家可以应用强权和欺诈对他者的利益进行剥夺;
    3、 竞争应当是自由的,没有界限的,因此,犯罪、战争都是被允许的;
    4、 人与人之间是天然不平等的,世界分成强者、胜者和弱者、劣者两个世界,国家、民族都等同此观,弱者就是劣等的,是不利于世界的发展的,因此应当被消灭和“淘汰”;
    5、 而当一个人可以“淘汰”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实际就宣布别人可以“淘汰”自己;
    6、 政府和国家都是不需要的,计划和控制也是不利于自由竞争的,因此,应当被废止;
    7、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否则会妨碍竞争,妨碍社会进步;
    8、 自由竞争是永远在各种场合有效的,不会产生垄断。
    这样的推论不是什么新发明。犯罪、欺骗从中找到“理论根据”,法西斯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世界霸权都从中找到自己的“合法性”。资本主义剥削冠冕堂皇,失业者成了弱者和劣等人,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自由主义竞争的逻辑——真实的“丛林世界”在这样的“丛林”中,天天能看到血腥,听到绝望的呼喊。
    竞争的动力来自哪里呢?经济学给出了一个高度简洁、“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这个所有人都“承认”的“公理”就可以推导并建立起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大厦,仿佛欧几里德几何学一样拥有无可争辩的科学性。
    经济学界认为:“‘经济人’这个范畴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里多.帕累托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的,但‘经济人’假设思想很早就萌芽了。‘经济人’的完整思想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阐述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经济人”的思想作了全面的总结,认为“经济人”具有以下三大基本特征:自利、完全理性以及“经济人”的自利行动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最终都会增进社会福利。”(3)
    完整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利’假设,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二是‘理性’假设,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人们经济行为的目标;
    三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4)
    这样的假设乍一看是如此的简洁和精密,仿佛无懈可击,以致西方经济学的传教士张五常十分狂妄地说:“假如我要跟一位共产的支持者辩理论,我就一定要问:人的出发点究竟是不是自私的?只这一问,我就胜了!”(5)
    然而,在经济学界,“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合理性从内部到外部也一再被追问:“新制度主义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改更为宽泛,认为这个假设过于‘简单化’,因为除了物质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和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科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它们从实证和科学的角度对行为人自身特性的假设、决策环境的假设、行为的追求目标,甚至理性假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等都提出了挑战。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对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行为经济学通过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利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发现人的行为与‘经济人’假设存在诸多偏差。这些偏差是如此的广泛和必然,足以导致主流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偏离。” (6)
    正如胡塞尔分析欧洲科学时所说:这个世界“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7)同样,丛林世界的假设和理性经济人也抽象掉了人的本质,包括:
    Ⅰ生物人假设
    人具有生物的特性,与环境不断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关系;经历生、老、病、死的生物过程;对饥饱、寒热有生物学的感知能力,并具有对环境的食物、温度、安全、性的基本客观需要,追求生理的舒适。
    这一假设是为生物学、人类学、生理学、病理学证实的人类第一法则。
    Ⅱ情感人假设
    人可以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兴趣、情绪、欲望,体验内心情感如喜、怒、哀、乐、恐、爱仇、尊卑、荣辱、祸福、对他人同情和团体的责任,追求最大的幸福体验;
    亚当•斯密似乎预见到他的假设可能会被歪曲,在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详细研究了合宜感、正义与仁慈、良心、报答与惩罚、赞同、习惯、自我控制等等伦理道德概念。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亚当•斯密并不认为在经济交往中人除了“经济人”特性,人没有其它人的情感和品质。
    Ⅲ智慧人假设
    人脑具有对外界能动反映的能力,可以接受环境的信息,并据此进行记忆、分析、判断、推理、预期、计划、创造,制订策略,以最大限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正如帕斯卡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8)
    “理性人”假设的缺陷在于,人不是只按照经济利益来衡量利益的。人会综合考虑经济利益、知识、健康、情感、友谊、自我实现、信念和信仰、团体与个人价值等等全面的人类和群体价值总和,取最大值。如果其中一项利益的取得导致利益总和的减少,那么人可能选择牺牲这项利益。比如,在一份贿赂面前和出卖自己团队利益两个选择,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接受贿赂,但也有人会选择保全团队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
    Ⅳ行为人假设
    人是能动的,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实施行为反应,以最大限度适应和改变环境;
    推论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人具有人的属性上的平等。任何人都具有上述的人的属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也是基于人的属性,人与动物产生巨大的差异。这表现在人的智力大大高于动物,人可以能动地改变环境,可以在自己的能力内,采取对策以适应新的环境,这是动物无法做到的。人具有人的情感。人可以产生同情。面对同类的死亡,人不可能无动于衷。 当人的情感体验达到无法忍受的时候,人会能动的消除环境中的情感刺激因素以达到内心的安宁,这是动物没有能力做到的。
    一旦人没有能力自己改变环境,人必然求助于团体的合力。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大区别。
    Ⅴ社会人假设
    环境和社会是复杂的,个体人的理性和体力是有限的,个体人必然与他人产生亲缘、合作、交易、妥协等等各种社会关系,借助合作产生的合力,在社会、环境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和价值;
    因此,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让“丛林法则”的信奉者们失望的是斯宾塞在主张竞争的同时,认为:“生活在社会共同体里的个人不能只顾各自的利益,社会合作需要利他主义。 ‘首先是利他主义依靠利己主义而存在,其次是利己主义依靠利他主义而存在;尽管如此,利他主义比利己主义更必不可少。’”(9)
    可见,“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被蓄意歪曲后的结果,那个“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只触及到人性的一角。可笑的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跟寓言里的摸象的盲人一样,摸到了大象的腿就呼喊:“大象是根圆柱子。”
    推论
    1、人与人、环境的联系产生各种特定的关系,形成人类家庭、群体、社会、国家。
    2、在社会存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必然发生一定的作用和反作用,
    3、于是,人的价值得以确认。
    4、没有不与社会发生作用的人,因此没有毫无意义的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价值,价值随着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而提高。即使罪犯,因为他与社会发生了一定的联系也依然保持了一定人的价值。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对环境的作用很小,但与家人的亲缘关系也已经开始产生社会联系和作用,因此也具有人的价值,并且可以预期产生更大的价值。
    5、人的价值就是人的尊严的前提,由此,人与动物再度产生分野。在人都有人的价值这个前提上,人同样是平等的。每个人只要一出生在社会中,就立即无条件的拥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Ⅵ规则人假设
    在与环境和社会的联系中,人须调整行为使之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则,限制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与社会和环境产生利益的冲突,最大限度地适应、改造社会和自然,求得最大利益和价值。
    推论
    1、人是社会的人,也是环境中的人,人的行为会对周围关联的人和环境产生作用,人与人、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人与人之间又是平等的,在肯定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就必须肯定别人的利益,
    2、不得为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社会、环境的利益,所以人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行动,求得最大限度内的利益和价值。否则:
    3、损害他者和社会、环境的价值,根据“平等”原则,自己的利益遭到他者和社会、环境的报复性损害。
    4、为防止无限度的报复,社会必须制订对所有人平等的制度、法律,以避免相互利益的冲突。
    那么丛林法则和“经济人假设”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丛林法则”片面夸大了竞争的外在作用,否认了进化的内部动力和内因。羚羊的进化是否取决于狮子?按照进化论,自然选择促进了进化,但是,假如,羚羊本身的基因不能产生有利突变,那么,羚羊会逐步进化吗?显然不能。
    2、“丛林法则”夸大了竞争而否定了合作关系。狮子能不能吃掉所有的羚羊?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羚羊似乎注定是被狮子吃的,但是,如果,狮子把所有的羚羊吃掉的话,狮子如何生存呢?当然不能,因为狮子也会失去食物而灭绝。羚羊的食物是否取决于狮子?狮子可否采用摧毁草原的办法来杀死羚羊?真正的丛林里面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生态学已经证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中每个区域,每个部分,每个物种都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任何一环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环的缺损都会破坏整个生态,,任何一个物种不具有绝对的特权,它们之间和内部有竞争,但更有合作关系。但是人类社会尚不是生态平衡的关系,如果把失业者比做羚羊,那么,劳动权就是草原,在人类的世界,就是狮子毁灭草原来消灭羚羊的,谁来限制狮子的无限度繁殖呢?又是谁给了狮子权力来毁灭草原。可见,人类世界在某些环节还没有丛林世界更有效合理。
    3、羚羊可否团结起来对付狮子?现实的丛林世界不可能。羚羊没有相互合作,相互保护的智力和策略。但是,人不是羚羊,从原始社会开始,人就学会团结起来,组成团队,相互合作,采用谋略进行狩猎,包括抓捕狮子那样的大型猎物。显然,“丛林法则”低估了人的智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人的社会属性。由此,就机械地认为人类社会可以依据“丛林法则”,弱者可以任凭强者欺凌而不会反抗。错了,人是会记忆和报复的。
    4、一只羚羊的被杀,是否会导致羚羊群大规模的报复?不会。但是人类社会中,杀与被杀必将导致竞争的升级。一方的利益受到另一方的损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情绪记忆和武力报复,然后逐步升级。暴力会无限度的升级和循环下去,没有止境,只有相互妥协、合作才能和谐相处。人类社会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从家族恩怨到乡村纠纷、从种族仇恨到国家冲突,甚至到世界大战,无不是斗争升级的例证。把“丛林法则”应用到人类社会,必将导致“怨怨相报、以暴易暴”的暴力循环,永无宁日。
    5、“理性的经济人”给自由主义竞争假设了“自利”这一个动机,无法解释人类大量的利他动机。但是,人类不仅有物质利益的动机,至少还有
    兴趣动机:人可以为了兴趣做一些在看起来毫无经济价值的事,比如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实践、体育运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会产生直接经济价值,消耗人的资源、精力、时间,但人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情感动机:人的有些利益的付出出于对他者的热爱,比如夫妻相互的体贴和关怀,长者对子女的奉献,队员对团队和集体的关心,公民对祖国的忠诚行为等等;
    信仰与理想动机:人类有些利益的付出是出于信仰和信念,比如宗教活动,志愿者行动等等,出于对某种信念、信仰的遵守和崇拜产生利益的交换,以获得内心的满足;
    调节动机:人类社会会在内部根据人的需要对经济利益进行调节,比如,纳税、慈善赠予等等,都使得利益并不按照自利原则流动。
    策略动机:人类可以为长期利益放弃短期的物质利益。
    这些动机的存在都是人类“情感人”、“社会人”属性的反映。
    6、“理性经济人”假设忽略“社会人”假设。
    从古代到现在,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是无法生存的;
    在群体中,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并获得最大价值。恰巧也是亚当斯密论证过的。他认为,工人通过重复操作,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事同一种操作,可以减少劳动力的非生产消费,节约劳动准备和装备转换的时间,也可以大大提高动作的熟练性,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而且,通过分工,可深化对劳动规律的深度,从而大大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产品。合作就必须建立在合作方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持续进行。
    7、“自利”本身不是错误,错误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没有给“自利”设定明确的界限
    如果没有界限,那么必然导致“经济人”不顾别人利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别人和整体利益和价值就必然遭到损失,整体利益的损害就必然导致个体利益的损害,
如果,当利益强行向社会的一部分人汇聚,而其他人的利益没有增长,那么社会合作将无法持续下去。
    自利应当是有界限的
    界限一:个体利益不可能超过整体利益;
    界限二:利益总量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一个定值,不是无限的;
    界限三:个体利益必须以别人和整体利益外沿为限,即个体利益不可以损害他者利益;
    界限四:自利必然有道德和情感的约束,即不伤害与社会和环境的合作关系。
    8、 如果没有界限,人与人的关系必然转化为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所有人的利益都将无法得到保障,一方的利益建立在另一方损失的基础之上,游戏结果即利益的总和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那么利益的总和是如何增进的呢?所谓“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又是如何得以确保的呢?一只狮子可以通过吃掉一只羚羊而使羚羊加速繁殖吗?或者使草地增加?我失去了工作,我就增加了收入?我被剥削得越多,我越富有?
    由上可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理论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因为没有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必然不适用于人类,如同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而不适用微观世界一样。

注释:
(1)主编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p287;
(2)同上,p293;
(3)参见 王志强 :《“经济人”自利和利他行为的一种新综合》,“经济学家”网,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1424,2006-10-19;
(4)沈湘平:《理性范式、人的发展阶段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万方数据,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hkx/shkx2000/0002/000208.htm
(5)余斌:《理性经济人假设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乌有之乡,http://www.wyzxwyzx.com[InstallDir_ChannelDir]Class17/200612/12370.html
(6)同(3)
(7)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1.
(8)帕斯卡:《思想录》,第179页,商务印书馆,1985
(9)同(1)p29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