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井式的教育——建国六十年教育反思录
从小学到高中12年是人生智力开发、学习知识的关键年。我们的学生均在按规定的知识点反复学习掌握,做了大量练习,反复地练习,作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劳动,因此浪费了许多时间,其目的为了小学升入好初中,初中升入重点高,高中升入好大学,大学或考研或找个好工作,从此可看出:
1、我们的学生缺乏理想和个性教育,大多数或基本上接受的是一种生存、生活教育,即吃饭教育。这种教育有利于培养思想单一的学生。有利于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
2、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其本质是线性的教育,规定的框架教育,花去了大量的甚至是全部致力于考试的几科的教育,这是一种变相的八股文教育方式,即必须达到此深度,即以此方式达以此的深度才可考上学。打个比喻,只能在指定的范围打井,只可深,不可走出该范畴(围),想走出这之外,你的下场是淘汰。其实其目的是取水,为何一定要在指定范围打井呢?为什么就不可以挖成一个堰塘,甚至沟渠蓄水或引水呢?为什么都必须是同尺寸的井去比深度呢?这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局限了思维发展。
想想外国或钱学森们,毛泽东们一代,他们也固定了科目,但其竞争力很小,环境很宽松,完成指定的学业后,有大量的精力,余力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拓宽眼界,把一口井挖成了一个堰塘,甚至水库,为智力的开发储备了大量的知识背景,这个背景知识是成为顶尖人才不可少的因素。
3、由此造成的家长、老师坚决反对学生看课业关系不大的书本,精力局限。老师家长都无可奈何。关系孩子吃饭问题,老师关系自己声誉奖金问题,能不画地为牢吗?
4、目前图书馆在各个地方并不完备,设施及书均很少。而且就是这点可怜的东西,基本上没有派上用场,派上用场的,学生也只在二三流 饭的人 的教埔、考纲范围内打圈圈,再有多么勇力的跋涉者,均只在自己小范围内奔跑,再多么能干的游泳健将,他只能在修造好的泳池内按规定取得金牌,他不可能在风浪汹涌的海洋中取得金牌(加高企基)我们需要有博击知识海洋,迎击风雷闪电的海燕,而不是企鹅等。
5、体育、劳动的缺乏,素质的缺乏,这是我们普遍缺乏的,存在的。目前虽开了体育课,多成了自由课,劳动课就没有了。
6、由此导致的老师教法、观念的固化。
老师能发挥的只是对固化知识的如何更好传授,学生能如何更好地接受,学生的创造力有何用。加之老师永远只是一个外因,而这个外因不是为其智力开发予以指导而是对升学予以指导,虽然其中包含智力发展指导,但那是次要的。创造的主体学生本身落入了一个怪圈中生活。古人云: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换句话说:创造力来于课堂外,而不在课堂内;课堂内的创造最多是把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再咀嚼一遍,按自己的方式咀嚼。
7、大学的目的,升大学的目的基本定位于一种生存。更重要的是以严进宽出为模式,而不是宽进严出。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情况,在丰富的资源下,对学生的管理较僵化,即或有不少灵活者但基于学生的思维最佳发育年龄已过,很难产生杰出如钱学森、爱因斯坦之流的人才。
针对以上现象其根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决定了好饭碗所造成。人们普遍认为: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至于能力那是另一回事。如果这条链不打破,一切教改、素质教育都只能围绕如何把一口井挖得更深,修得更漂亮进行。谁都知道一口井挖得更深,修得更漂亮进行,越费力,束缚越大,出的水,并不会多如水塘或引水或水库,甚至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水库。其创造力如何,可想而知。我们不可能有许多钱学森、华罗庚、爱因斯坦等。设若一个领域只要在一个时代出现那么一二个,各领域上百多人,按道理这十三亿人中,是应该有的,可事实并不如此。那中国的科技再围绕这一百多人,出现一支实力强大的科学人员,足可震撼世界。
首先,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如北京、清华等,一年计划招生三万人,当然每年毕业也要三万人(相差不多)。这就是错误的。一年完全可招六万人,一年淘汰一万人,四年大学毕业,淘汰四万人,最后合格只两万,甚至只有一万人。那么淘汰的学生可到其他专业,其他学校,随时可收(按年收,简单入学考试),同样淘汰制,以次类推。对于特殊学生,学校一年组织一次特别考察,由专<?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家 教授共同评审通过。这个方法主要大学必须实现,这是一套科学精英体制。社会是由精英与普通民众组成,因此体制就必须是精英体制与平民体制共同构成。(说成学术淘汰制也可),但绝不是社会地位不平等,相反要具有平民精神的学术科研的精英体制。也许有人说要许多校舍人员,其实一旦循环体制形成,并不会多浪费的。
第二,为保证上述成功,司法必须独立。也许有人觉得奇怪,谈学校教育怎么谈到司法问题。特别是开始,必须严刑司法对之,否则上述改革会被学术腐败,人情搞得荡然无存,引起公愤,甚至出乱子。司法独立后,一个如北京某区法院有足够的权力传对应的校长、院长、教授到庭。而校长等是无权干涉司法,无论直接或间接均不受其影响。司法独立这也是反腐败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招。我国的反腐多是宣传式政治式反腐或说舆论式反腐,而这虽需要,也必须,但越反越腐成为必然。共产党有纪检,有反贪局,这是自我疗效手段之一,但根本在于司法独立的反腐。司法直接受全国人大、政协领导。而司法独立于地方政府,学术机构等之外,这中间有许多需研究,本文就不探讨了。但这是教育改革,大学教育改革重要的,决定的一步。这中还牵涉党、国家对司法的掌握,以后另谈。
第三,一个地方必须建立一个图书比较完整的公益图书管,为社会提供精神粮食,地域大小可依实际确定。这不是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为人才的出现提供方便。
第四,改小学、初中、高中掘井式教学竖式为宽泛式教育为主的与掘井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即由过去集中于集中式思维结构教学为发散式教育为主,集中式为辅的教学结构。注意我谈的是教学结构,不是教学思维,虽密切相关,但绝不是一回事。当然这种改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地。由于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上大学基本上成了一种自由选择,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大学,清华大学是可上,但在其宽泛的招生体制下,谁都有权利上,但绝不是人人都会去上,因为残酷的淘汰制,迫使学生作出合适自己的选择,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才有利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进行以宽泛教育为主,掘井式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结构,使教育成为一种大教育。这种大教育以学校良好的图书馆或对应地方图书馆存储量为背景。今天我看到一则消息据《央广新闻》中谈的题目为《小学生阅读书目发布,兼世界视野中国特征》中说:“一共包括30本基本的阅读书目,70种推荐的阅读书目”。看了我不禁感到可笑又觉得多么的可悲,可悲的愿望良好,可笑的是落不到实处,我敢断言80%以上的小学生,甚至90%以上的小学生只能看其中的一两种,甚或根本不看,不是不想看,或看不到,或无时间看。推荐只能给是个宽泛的,重要的是图书的储备,多几千上万种百万种均可,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会推荐,会选择。不要作主观愿望良好,客观不起作用的事了,浪费精神而已。当然小学有这种推荐,初中、高中同样有这种类似的推荐,起不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大概只可问天了!
以前的教育模式叫掘井式教育,现在这种教育我加入一种宽泛式教育模式,也叫水塘、水库式教育模式,是不是以前的全丢了?不是,而是以这两种教育模式结合,形成一种大教育。只是改造那种直线下掘的方式而已。
我们把竞争确定在大学,淘汰确定在大学。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实行了一种掘井式的淘汰,虽然是人人有书读,但不同条件的学校实际是一种淘汰。学生思维已定,或基本定,在大学校园要培养高端人才,实在是难。
第五,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评价的体制发生了变化。老师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引路,而不是如何升学。我在想一位老板之所以发财,除了社会因素外,自身是个关键,自身不想发财的老板其发财的机率可能性极小,这是肯定的。同理,一个人要成才,自身是个关键因素,作为社会,作为老师我们只能提供条件,并引导之。因此对老师的评价要宽泛化。掘井宽泛式结合的教育必然带来一种思维开阔活跃的学生,必然更多具有创造性。对老师的评价淡化,实践化。当然这种教育实施不好那就容易造成一种懒人式教育,松散式教育,严重者成了松松散散,拖踏式的教育。
对于象洋思中学的教育方法,魏书生的教育理念等均是一种掘井式教育下的精彩演绎,可以提高普遍素质,却不利于一个社会创造力的发育。这怪不得洋思,也怪不得魏书生,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能把一种体制关系下的产物归罪于个人。可以这样说,在单线掘井式教育模式下,他们已很尽力,已很精彩了。“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一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相反,在我看来,他们已经对社会、历史尽了最大的责任了。
是不是诸如“洋思”与魏书生的理论就抛弃了呢,不是,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个链节组成,相反目前的素质教育及“洋思”魏书生等人的贡献,正是下一个教育阶段丰富的土壤,新的教育之花也必将从中发育带着新的特征走向未来。
历史重来没有也不会凭空产生,大教育的产生是在掘井式教育基础上的新发展。如何发展,措施如何,在上文已谈到,下面重点谈谈如何对目前教育的扬弃。
我这里谈的是教育结构,教育手段,方法的改变,从而导致教育内容的扩大,思维的灵活创造力提升。
⑴ 对于分数等级的问题,不可一根抹杀, 在适合情况用,但分数等级量化的内容发生变化。
⑵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没有变化。
⑶ 对学生的评价必然宽泛化,而不是细化,这是内容的宽泛与精细的结合所必然的。
⑷ 课堂形式要发生变化,老师讲为主,学生对讲的内容进行目的性练习主转变<?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成 老师指导、讨论、评定,大而化之的练、探究、讨论为主,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利用工具,包括工具书各种课外书籍为主。这种情况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但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由于中国人对子女普遍的溺爱,孩子们特差的独立性,即早期教育方式 的非独立性,使许多学生对教师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老师必要结合家庭、社会教育学生的独立性,社会、家庭、学校要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否则,会出现教育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借助学校、社区的图书管,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打开思维,走上独立学习的路子。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依赖性,离开了老师掘进的单一训练,就什么都学不到,形成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滑坡。对这一部分学生,老师务必要耐心予以指导,教其学会选择,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会独立自主。
⑸这种大教育,水库式或大海式的教育必然在最初加重教师负担,它把过去的掘井式与现在的宽泛式结合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结构的转变,更是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而这一点我们的老师是最初观念的推动者实践者。因此,教育以小班制30—40人为宜,而目前50—70人是普遍现象。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专,而且也要求博才行。
⑹目前的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是多处于一种静态下的教育模式,而大教育即水库式教育或大海式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培养学生自我生成能力的教育,把创造力的主体推到台前,而以前是教师在前,学生跟着走,因为考试的模式是固定的。大教育不是以考试为主,而是以完成多少自主性或类自主性的学业为主。我们发给学生的书虽编得细,但只是当大纲用,老师学生均只能把它当大纲。套一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那么“汝果欲学知识,知识在大纲之外”,考试是精细与宽泛的结合,例一份试卷,精细部分六十分钟课内完成,宽泛部分一两个星期完成,甚至更长,都是可以的。目前的教育考试是一种细化的教育,缺乏一种粗线条的大开大合的境界。
⑺这种大教育先从大学试点,由上改模式,下边部分地区试点,逐一展开,不可一哄而上,因为传统的模式,到今天的素质教育,虽然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更多探究,老师也更多付出,表演也更精彩,但始终走在掘井式的教育内,达到的目的还是只有一个:如何把这口井挖得更深,修得更漂亮,更牢固。这不是没有些作用,若说不起点作用,那是欺人之谈,但无论怎样还是在掘井,井掘得越深,难度越大,越束缚人,但并不会比大水塘、水库出的水蓄的水多。注意有人说既是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这里的井,功能与塘同主要是盛水蓄水,用掘井来比喻只是一个形象说法而已。
一句话建国为六十年的教育主要是水井式的教育,而不是水库式的教育,而我们需要的是水库式、水塘式的教育而不是水井式的教育。之所以用“掘井”而不用“水井”因的确有掘井含义。但功能是水井,特别是小学、初中、高中更是如此,这里主要谈的二十岁前的教育,即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大学使用掘井式的教育模式是可以的,但不可僵化。如果我们怪大学没培养出优秀的顶级人才,那要怪,首先得怪人生前二十年。人在二十岁前思维,眼界基本定性,在二十多岁后的在大学要有多大创造力,的确不容易。但大学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最后归宿,因此,大学的宽进严出的淘汰制是势在必行,不能只改前半段,不改后半段,那只能让教育庸俗化,或人才胎死腹中,甚至前半段根本改不下去。中国之大,渐进为佳。至于怎样渐进的深入的细化,那可以研究。
总之,前半段是水井水库混合式教育或纯粹水库式教育,后半段才可发挥其掘井式教育的作用。换句话说,前半段我们必须让大脑在知识的海洋是真海洋中发育,是大脑发育为海洋而不是水库。后半段使大脑在知识的海洋中创造,发育不良的大脑的思维是不活跃的,是缺乏创造性的。
《国家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通知中第四章义务教育(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其内容是在掘井式教育下减轻负担,可以这么说,在此中教育结构模式下,减轻学生负担,要求做到“留下了解学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话。如果大家不信,可以亲自到各学校去体验一下,不要去检查,走马观花,更不要去听汇报,害死你还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死的。谁都减不下来,从家长到老师不可能,当然学生就处在被动状态下。“同时,把高中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这句见《纲要》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可以这么说:“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这能不能做到大成问题,即在这种模式下是不是具有现实性是大有问题。“自主学习”暗含选自己喜欢的学,特别是在兼顾的情况下,深入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可能吗?就这几门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大家都学着考大学,学得好、练得熟,肯定比那种旁骛的学生熟得多,在同一个点上练得更深更熟,考的分数也高。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学了规定的书本上内容,根本不可能把高考题做好,必须作大量的课外的相关书籍即辅导书。并大量的练熟练后再熟练,才不致落伍。我在高中时非常喜欢看古文化、哲学等,但只要读两个星期,考一回试,肯定会落在其他同学后边。我感到很没必要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浪费时间,但很无奈,升学要紧。父母的眼光,老师的期待,社会的舆论,同学的竞争等。作为心智不熟的青少年有多少人顶得住?有多少人独立特行?我们可思考。于是不得不放弃所好,专心一致深攻数理化等。你们说这能自主吗?自主学习是一句空话。
“克服应试教育”这句话,在目前这种体制下,大概搞教育的专家心里都没谱:我们的教育统一按一个模子教育再按分取人,算不算应试教育?虽然有不同地区版本的教材,这点大家不会否认,其教育结构是一样的。是不是卷面的几道题灵活就不叫应试教育,恐怕认真想想心理都会犯疑。关键不在试卷的内容灵活否,这也重要。为体现公平,这种方式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在考试者自身的素质如何,将来的潜力如何。如果考试者自身的潜力一定,无论你怎么考你都不可能收到未来的爱因斯坦、钱学森。如果学生具有潜质,虽不一致,但再考试,就不仅考的是分数,而是具有潜质了。如果单一的掘井式教育,学生本身只具单一潜质,考的分数再高,也只是掘井式教育发展的智力基础上的高,这就是目前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真实后果与含义,也是它的弊端所在。考试分数本身没错,试卷考试只是多种手段中的一种方式,但绝非害虫。错在教育结构、教育方向,从而导致教育手段方式的单一化,学生智力发展僵化。虽然提倡分层式教育,但在这种形势下基本流于形式,即或做到,只不过都教学生如何把井掘的更深而已,对创造性独立性无影响。
正如前文所说,我并不否认掘井式教育有优点,但缺点从六十年的教育结果看,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的人才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这不能不反思。而我认为的掘塘式或水库式或大海式的教育,正是目前掘井式教育缺点的纠正。掘井式教育明显存在束缚思维,如八股文的缺陷,由于与八股文有区别,因此我把它叫做类八股教育。而掘塘式教育课开阔思维,发展个性,有利创造性的发展发挥。真正的教育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这既有利培养窄面型人才,又有利于培养宽面型人才,还有利于培养创造型及高端人才。水井式教育是统一情形下比高低,大家的知识结构一样,向竖的方向发展为主。而水库式教育体系向横竖均发展,以横向为主,大家的知识结构有相似点,但更多的是不同,不仅如此,各自发展也不同,人本身有智力发展快慢高下区别,这种教育满足了不同条件的学生需要。目前最佳的教育结构如前所说使二者的结合,是大脑思维形成立体的发展结构。
《刚要》第三部分,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在掘井式的模式下的教育,其内容必大打折扣。其启发、探究、讨论、参与也只能在井内游泳,有一定效果,可把学生的思维给逼死了。为什么老师不喜欢课堂捣蛋的学生,从掘井式教育的要求也可找到答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这已经画地为牢了,你有多少独立,有多少知识自由,有多少创新,这是不言而喻的。激活创新,我在想你干嘛?你干标新立异吗?又不是以你为标准,你有多少时间独立思考。面对如此多的作业,面对作业内看似有用却无用的技巧,为了升学考试,老师会给你充分的时间吗,就算老师给;父母给吗,就算父母给;社会舆论给吗;就算这都给,面对升学,你自己给不给都成问题。所以,目前如魏书生的精彩,其实也是他们的悲哀,是社会、家庭、学生的悲哀。平心而论,他们够尽力了。可他们跳不出时代之外,他们只能在掘井式教育体制下翩翩起舞。他们军指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要,但他们只能在他遇到的历史中去演绎,又何况像魏书生那样精彩演绎教材的人是少数呢?
我不打算对《刚要》之类的教育文献作一一分析,也没必要。中有许多合理的理念,但它只能是在掘井式教育天地下发挥作用。正如一只青蛙,他只能在“井”里看天而已,这些理念也只能在“井”的范围内发挥它的自主与创造。
总之,目前的小学到高中的教育结构模式呈水井式的情况,从而导致大学固化发展。(一定要注意:小学到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整体,其改变不仅是下端,上端一样要联动),这是思维呈水井式的发展,最终导致思维失去活力与发展的源泉,即最终易使思维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束缚个性。水库式正是与此相反,易发展个性。古人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思维就是鱼、鸟,而我提倡的大海式的教育就是要为思维的鱼、鸟提供大海与天空。因此,最佳的教育结构正如前所说使二者的结合,使大脑思维形成立体式的结构发展。
补记:这篇文章,要成为现实,目前不可能,先写出,至少二十年后才能实现,教育要改,肯定先走这条路。目前家教、补习、乱订资料等现象均可从中找到一定原因。为何不提完全的大海式教育,提的这一步实现之后才可能,何况掘井式教育结构也有一定优点,如知识的反复有利于熟练应用,应吸收。故不提。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