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为什么不能腐败蔓延

火烧 2011-07-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指出反腐败机制不科学、空话多、机制缺失等问题,分析腐败与制度、文化之间的恶性循环,强调治理腐败的紧迫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遏制腐败蔓延?  

——网友鲁漫答记者问(上篇)  

记者:听说你对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了几十年,是这样吗?  

答:算不上研究,说“关注”、“思考”二十多年较为确当。  

记者: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如何评价?  

答:我的看法是:起点太低,说空话、好话太多,科学机制建设太少,效果堪忧,总体没有步入科学防治腐败轨道。  

记者:你的这个评价与官方的评估大相径庭,能否具体点说明一下?  

答:哈哈!(大笑),客观事物和规律,不会因人们如何评价而改变。我从不以官方评价,外国议论,别人看法为转移。只根据本人的信息存量,独立分析思考。究竟谁说的符合实际,实践是检验的标准,人民自有公论。  

起点太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防治腐败没有创新,没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研究自己的历史、总结、提高自己的经验教训,老是“言必称希腊”,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空话好话多问题。统观全世界的反腐败,中国堪称空话好话冠军:调门最高;红头文件最多;“严禁、禁止、不准、不得……”命令性词汇使用频率最高(一个文件就多达52个“不准”);印在纸上、贴在墙上、镶在镜框里、挂在办公室……的法规制度最多;各级领导绞尽脑汁、“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新”讲话不绝于耳;文人、传媒从古今中外“淘”来的经验、格言、警句,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机制”,只有机制,才是实现目标的桥梁。反腐败是严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你不把功夫下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建立科学“机制”上,而是以主观愿望、哗众取宠、自我标榜的“论述”自足自喜,怎么能预防和遏制腐败?法规、说教如果没有刚性措施支撑,无论多么好听,都会沦为一文不值的废话。  

效果堪忧。私欲的疯狂火焰,不会惧怕空话之风。时下,腐败仍然大行其道、前腐后继:隐形的买官卖官仍在蔓延;腐败窝案接二连三;贪污金额越来越大;官员吃喝包赌抽……不断翻新花样,刷新记录;矿难事故层出不穷,楼倒桥塌质量事故屡禁不止,黑恶势力欺行霸市,祸害百姓。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现在的干部问题,已经不是“脱离群众”问题,而是骑在人民头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的问题。  

更为堪忧的是,腐败与干部制度、分配制度、腐朽文化民俗,已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的各行各业,上上下下,已无净土。 “没有钱不能办的事,没有钱难以办事”,人人不满别人腐败,人人却希望自己是腐败的受益者。这样下去,怎不让人忧心?。  

记者:中国每年打黑除恶,查处数以万计的贪官,这难道不是进步和成绩吗?  

答:是成绩,但不是进步,更不是人民期待的结果。打个比喻:一个餐馆宣称:在某某老板的领导下,经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捉了多少多少老鼠、蟑螂、苍蝇、臭虫,清除了多少肮脏垃圾云云,对此,人们会有何感想?改革开放以来,数以百万计的党员干部被“糖弹”击中而倒下,不法分子“打进来,拉出去”,对执政党来说,这到底是失败还是成绩?  

记者:有道理。请问,中国到底为什么不能遏制腐败呢?  

答:反腐败,犹如防病治病,至今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的事实证明:病因没找准,药方没开对,药力不够劲。  

记者:能否较为详细地说明一下?  

答:中国滋生腐败的原因很多,但从执政党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五:  

一是,不科学的舆论导向,形成了适合腐败的大环境大氛围。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促进改革开放,鼓励大胆探索,保持社会稳定,提出了“猫论”, “稳定压倒一切”, “少数人先富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等导向性观点。由于这些提法片面、极端、欠科学,因此,在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利于腐败的社会大氛围。  

例如“猫论”。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老鼠,因祸害人类而臭名昭著,猫是其天敌,受到人们喜爱。不管毛色黑白,都是猫,只要会抓老鼠,当然可以说是好猫。但是,放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就有了问题。猫喻的是人,是干部。老鼠喻的是经济,是钱。实际成了“不管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干部,只要发展经济,抓住钱就是好人好干部”。一些品质不好的人,甚至是不法分子,本来是“老鼠”,或很容易变成“老鼠”,因为抓了点钱,却成了“好猫”,入党提干,平步青云,有的还当了书记、市长……。广东茂名抢劫通缉犯叶东青,当了村支部书记。杭州“三多”副市长许迈永,珠海巨贪人大副主任冼文,郑州市“两手”副市长王庆海,广东茂名副市长杨光亮等等,被认为是“经济能手”, “拓荒牛”,“两手干部”,“对经济发展有贡献”,是“ 好猫”,被连连提拔。  

“猫论”, 以其权威性,产生了强烈心理“暗示”、舆论导向作用。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模糊了是非界限和用人的品德标准。不仅使本有人格缺陷的人不断混进党的干部队伍,得到提拔重用,而且,使好干部逐渐形成了人格缺陷。一手抓“政绩”,一手抓个人“敛财”的所谓“两手”干部,不断涌现。人民群众还称赞他们“真干事”“说话算数”,甚至说“宁要贪污犯,不要大笨蛋”。  

再如,“稳定压倒一切”。这是一个“真理向前一步成缪论”的典型。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没有错。但不强调如何求“稳定”,就无法让人认同。稳定可以压倒公平正义吗?可以压倒生存权益吗?……这种片面而极端的提法,出自权威领导人之口,负面影响极为严重:它已导致给封建专制招魂、助长官僚作风、使“权威”失去理性等恶果。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对人民群众跟踪盯梢,窃听监控、造谣诬蔑,恐吓殴打,关押收买,顾凶伤害……。总之,剥削统治阶级用过的手段,“人民政府”末效法的已经不多。一些“共产党人”,“人民公仆”,无需、也已经不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无需,也已经不会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惯于出动数以百千计的公安干警威慑、镇压群众。这种腐败恶果,不能说与这种导向没有关系。  

还如,“发展才是硬道理”,什么是软道理?政治思想?精神文明?光荣传统?  

铺张挥霍,政绩工程,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国有资产流到私人名下,可以美其名曰“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人们不再提政治方向、不再提毛泽东思想,不再提人民专政,数以百万计的干部被封、资糖弹击中打倒,可以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实际状况是:政治经济形势不能反腐败,当权的人不能真心实意反腐败,一般干部不敢反腐败,人民群众正常渠道无法反腐败。什么“忧患”呀,“存亡”呀,都只能沦为空话!人民群众除了“骂娘 ”还能怎么样?  

二是,没有保障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政治模式”,封建专制造成了利于腐败的具体环境。  

人们说一些地方政府实际是封建专制,是客观事实还是诬蔑?请看事实:  

甘肃岩昌县委书记王先民,上任伊始,就垄断了辖区内的政治、经济、人事、资源、纪检、司法、财政所有大权。特别是人事和工程,谁也不准插手。他执政四年时间,在一个贫困小县,贪污1500多万。他实行的是什么统治?人民当家作主了吗?  

河南某县委书记说:“在位时,我做的决定,99.99%都不会有人反对,我反对的,其他人也不敢赞成。”他光是逢年过节收的礼金就达百万之巨。他实行的是什么统治?人民当家作主了吗?  

四川某县委书记说:“几乎所有的下级,都是我提拔的,每次民主测评我都是全票,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绝对没有半个反对的,到后来,我都不需要说了,使一个眼色,下面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办”。请问,这是什么统治?人民当家作主了吗?  

这样的状况,不是个别现象。有关调查披露,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省次之,地市再次,县市最差。山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人民是在县以下政府的直接统治下,可见,不良统治,不是个别现象。  

专制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专制与腐败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具体环境下,辖区成了独立王国,还有什么事不敢干呢?  

至今,中国还没有保障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治模式。中国几千年剥削阶级专制形成的传统、思想、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腐蚀执政党。我们可以这样断言: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遏制腐败。  

记者:哎呀,太沉重了!听你一席话,我的心都紧缩起来了。  

答:说的不对吗?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不谈,没有关系。  

记者:决无此意,别误会,我认为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了问题,请继续。  

三是,腐朽民俗泛滥,给腐败滋生提供了沃土。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陈规陋习,腐朽文化,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一提中国,我们往往只说五千年灿烂文化,不说举世无双的文化糟泊,腐朽民俗。  

吃喝风。工农商学兵,都刮吃喝风。公款消费,一次动则数千,数万,记录与时俱进,不断刷新。吃喝总额是3000亿,还是7000亿,准确数字只有天知道。  

要面子,讲排场,摆阔气。贫困县市、乡镇,要与发达地区攀比,盖豪华办公大楼(有消息披露,一个贫困县的办公楼占地面积是美国白宫的5倍),配豪华轿车,大吃大喝毫不逊色。  

送礼风。“礼仪之邦”“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提拔,要给上级送礼;办事,要给当权的送礼:上学,要给老师送礼;就医,要给大夫送礼;甚至老人住养老院,也要给护工送礼……。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贵体欠安,成了权贵名正言顺敛财的机会。一个落马公安局长的礼品,竟达15邮件汽车之巨,可见一斑。  

迷信风。算命先生随处可见;风水大师堂而皇之游走官场。干部占卜官运,谘询何时提升,能升多高多大。官场不顺,看是否祖坟有碍。贪污,或做了坏事,请求指点迷津,拿妖捉邪,念咒、画符、作法,逢凶化吉,保佑平安等等。迷信已达中国顶盛时期,这难道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干部?。  

办事托人风。遇事,无论大小,国民的第一反映是“找人”。 一个退休干部,孙子上中学要住宿,“听说”床位紧张,要我找一个厅长“老乡”,我问找他干什么,他说让其打个电话疏通关系。令人啼笑皆非!  

本人曾对一个法官的电话,做了5个上午跟踪统计:最多接听32个,最少16个,日上午平均21个。其中,吃饭约请电话,最多12个,最少3个,平均7个。他手中积案60多个,时间跨度20多年,整天忙得“没日没夜”“晕头转向”。   

改革开放后,陈规陋习恶性发展,到了人民无法容忍的程度。西方社会有的,中国有。西方社会没有的,中国也有。什么金钱万能,拜金主义,性解放,包二奶,甚至连“女体盛”这样的东西,也大行其道。  

文化是形成人格的决定性条件。社会是塑造人品的主要因素。恶劣的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的不良诱导,严重的精神污染,干部天天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能有几人像“唐玄奘”那样,坚持信仰,“守身如玉”?  

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发展先进文化,提倡健康民俗,旗帜鲜明地抵制落后陈规陋习,就没有资格张贴“先进”“社会主义”等标签。就不可能防治腐败。  

四是,物质和精神分配不公平,使干部心理失衡,强化了腐败需要。  

物质和精神分配不公平,与防治腐败有没有关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是干部腐败的一大诱因,而且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两个例子。

首先看周鲲腐败案例。37岁的周鲲,系贵州水城县公安局缉毒大队长。他曾300多次深入毒穴,令毒贩闻风丧胆,恨之入骨。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禁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青年卫士”等称号。这样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做了如此大的贡献,他每月工资(2002年前)却只有区区一千多块钱。他买不起好点的衣服和皮鞋,当然更买不起住房。这样的物质分配公平吗?

周鲲妻子下岗,一年多没有解决。周鲲竞选副局长,同事都认为非他莫属,但却任命了别人。眼看那些工作平平、贪污腐化,却照样升官发财、吃香喝辣、逍遥自在的一些人,他感慨万端,心里失衡。周鲲的父亲去世,直到出殡,局里的领导竟无一人前来看望慰问。更令其灰心失望的是:当时,一位政府官员的父亲也去世了,局里的领导都到了灵堂,去慰问的人络绎不绝,而自己门庭冷落。强烈的反差让他难以接受:“自己卖命工作,图个啥啊?英雄患有糖尿病肾结石,多次向领导申请辞职,均遭驳回。

由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周鲲为社会提供了高风险、高质量劳动,物质上,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回馈;精神上,没有得到应有尊重。令其心理失衡,愤愤不平,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一次又一次萌生“油锅”捞钱的冲动,最终走向腐败犯罪道路。  

其次,我们再看看《官路》的作者姜宗福的亲身体验。他的工资情况是:扣除保险,每月工资2600元。他贷款15万买了房,每月还贷904.8元,女儿补课费1000元,还要捐款,人情世故应酬。他的工资,只能个人糊口,难以养家,更不要说应对天灾人祸了。

他为什么感到“金钱”是“诱惑”,是“煎熬”,并列为官场四大“煎熬”之首?因为,一方面他的工资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渴望金钱。另一方面,权钱交易又不被社会认可。左右为难,矛盾焦虑,岂不是一种煎熬?

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精神分配——思想政治工作的严重缺失!周鲲、姜宗福在心理不平衡时,固然需要钱,但是,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更需要精神鼓舞,心灵沟通。思想政治工作,是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法宝,现在还有吗?

需要,是获取行动的动力源泉。工资分配脱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缺失,容易造成干部心理失衡,强化了腐败需要。  

记者:你怎么还说分配不公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呢?

答:是的。这方面的问题太多了。国企职工下岗问题,国企教师问题(2011年07月国务院已发文解决),国企军队转业干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也是腐败,决策渎职腐败。我举个例子:陈某,1653年入伍,原航空兵飞行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击落过敌机,多次立功受奖,在部队服役20多年后,转业至国企继续做贡献。他的退休金只有小学教师的四分之一。这公平吗?这是荒唐!

更令人震惊的是恶果:我到广西桂林市调研,与11名企业军队转业干部进行了交谈,他们都已年过花甲,大多愤慲抑郁成疾,有的双目失明,有的狂躁偏执。说起他们的内心悲愤煎熬,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令人肝肠寸断……。本人家乡即有四个军队转业干部相继自杀:一团职干部,一营职高级工程师,一营职夫妇双双自杀。一些国有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厂长经理领导干部,他们本来是国家工业发展中坚力量,劳动人事部一纸红头文件,以“改革”的名义,将其贡献一笔抹杀,抛入生活灾难,这有公平、合理、科学可言?这是典型的剥夺、决策腐败。  

记者:依你的看法政企不应分开,不应改革?  

答:否!我坚决支持改革。我指责、反对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要以人为本、不要公平、不讲道理,不要科学的“度”,不要实事求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到“一律”、“一刀切”、“一个按钮”。这种做法谁省事?害了多少人?北京大学司法监定室主任孙东东有关上访户有精神病的言论,可以印证这一点。孙氏的错误,是其冷酷、草率老爷态度,颠倒了因果关系,颠倒了是非。在他看来,因为有精神疾病——所以才重复上访。问题的客观逻辑是: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导致上访——不得解决反受折磨——导致忧郁成疾——导致再上访,形成恶性循环。受荒唐的分配制度伤害的干部、职工数以千万计。他们聚众集会,集体上访,不是社会问题?  

五是,干部制度没有与时俱进,落后的官僚制度致干部无视党纪国法。  

干部是国家的脊梁,人民的向导,落实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近30年夺取政权斗争中,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干部理论、制度。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和群众打成一片,干部的“根”深植民众沃土,命运系于群众,俗称“鱼水关系” “血肉相连”。上下级关系,只是分工不同,人格一律平等。干部的模范行动,影响、提高了群众素质,群众地支持爱护,给干部以鼓舞和力量。那时,形成的机制是:干群、上下,互滋互养,良性互动。  

现在呢?干部的选拔升降,完全掌握在上级一个或几个人手中,其机制是: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所谓推荐,是干部推荐干部,上级推荐下级。所谓考察,是在领导中考察,干部中考察。对干部服务对象的看法和感受,却不闻不问。干部高踞群众之上,“根”子扎在“上级”,命运系于“关系”。上下级,变成了“人身依附”、“相互利用”的关系。   

在这种机制下,干部只能是想上级所想,琢磨领导心事,看领导脸色。  

在这种机制下,干部无需深入群众,无需倾听群众呼声,无需与群众打成一片。干部从根本上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理由和动力。  

在这种机制下,“上级”有意无意成了腐败干部的保护伞。使干部产生腐败不受惩罚的侥幸心理,强化了干部腐败冲动。干部连连“带病提拔”。江苏徐州的一个贪官明目张胆地对群众恐吓:“我南京有人!北京有人!不怕你告!”  

在这种机制下,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现象:好干部日子难过——经济困难,官场难顺,心理失衡——精神疾病——自杀,跳楼!坏干部日子也不好过——权钱交换、权色交换、买官卖官……寝食难安,心理失衡——精神疾病——短寿、自杀、跳楼。可谓殊途同归。近两年高官自杀大有增长之势,足以说明问题。  

   

干部是扎错了“根”,攀错了“亲”, 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位置,导致政体背离了国体,人民当家作主权力被剥夺、被虚化。人民群众有冤无处伸诉的情况比比皆是,桩桩件件都与干部机制相关连。因此,干部制度不改革,就不可能遏制腐败。  

记者先生不妨去翻翻中国的反腐《纲要》、《白皮书》,上述这五个原因,都没有针对性的措施。  

记者: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次再“晒晒”你的治疗药方如何?  

答:可以。不过,我应该说明一点:虽然中国存在这么多问题,并非事物全部。成就,进步,仍然是主流。(2011.07.25尹玉整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