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与力行
修学与力行
人生在世,除去童年和老年,可分为两个阶段:求学阶段和工作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用两位名人的话来概括,就是修学储能与好学力行。修学储能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写给毛泽东的,好学力行是蔡元培为焦作矿院题写的校训。一个人从小学读到中学、大学以至读研,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学校不间断学习二十余年,系统掌握了人类创始以来积累的知识,有了专门的学问,为进入社会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一过程是修学储能。进入社会以后,开始进入了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工作领域,从而开始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人生最绚丽多彩,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生的主旋律。在这一阶段,时刻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因此要好学力行。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用毛主席的话来概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修学就涉及到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科教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基础教育领域编写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教材体系,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最为严格的训练,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对教育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投入。但令人遗憾的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威力,培养的大多是照本宣科、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的工具型人才,缺少巨匠级的大师级人才。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效益太低。而西方教育重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不大,作业不多,玩儿的时间多,也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身心得到了健康而平衡的发展。如果说在中小学阶段进行考试竞赛的话,中国学生一定能胜出一筹,进入大学以后,中国学生就逊色的多。中国的教育是灌输教育,西方的是启发教育。目前,中国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强调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效果甚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减负。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革命的内容,就是学制要缩短,教材要精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城市的学校有实习工厂,学生要学习一门工业技术,要定期到实习工厂实习,农村的学校要开设农知课,学生要定期到田间地头劳动实习,那时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差一点,但作业少,课余时间多,孩子们动手能力强,有劳动观念,很少有书呆子。在文革十年期间上学的人,现在正值中壮年,目前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没有因为所谓文革十年教育的失败,而没有担当起社会重任,相反,因为文革期间教育的减负,使自己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从学校获得了基本的知识,到社会后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逐步有所担当的。学校只能提供最起码的知识,而所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后都要落脚到自我教育上。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学校教育不能提供给人生的一切,关键要靠自己。因此,在学校的修学储能,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限的。要认清教育和学习的本质,不要把书教死,也不要把书读死,学生要领会实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让自己牵着书本走,而不是让书本牵着自己走,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校毕业以后就走向了社会,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实践的大学校,在学校修学储能学到的武艺要在社会上要得到全面的检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真理,是经常的功课。社会上没有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敢于面对,把矛盾解决,把问题化解,才能交出合格答卷。人生是一次长跑,要有理想,有毅力,有耐性,德才兼备,脚踏实地,为国奉献,才能在最后胜出。社会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中不断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只有好学力行,致知于行,明德笃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继承中创新,一个人才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成为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的。
201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