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168:特别就绝对精神的质疑回答批评
写了很多文章,有必要总结一下它们的反响。
搜狐文化漫谈和搜狐经济学堂对我的文章比较偏爱,绝大部分列为精品,“斑竹”有好几人,感觉是抱成一团的爱好文化,常常在我文章中选出关键性的思想句子作为读后语录,这种“弘道”的文化形式,我很赞成,从中我也知道他们取了哪些思想价值。
网易也略采用这种读后摘要留言形式。
新浪,我的文章阅读量在五百左右维持,评论几乎空白。
凤凰网与新浪颇同。
新华网,有些意外,我的文章阅读量经常两三千,但是评论空白。
新浪本人博客网站,可能是近来不写经济文章,而大谈思想性的文化,阅读量骤然下降。
乌有之乡,一如既往,尽管他们思想鲜明,而我是不偏不倚,但是我的文章思想特色原汁原味,他们对我也不离不弃。我的文章转载,不少是出自该网站的原发。
炎黄春秋,如同乌有之乡一如既往。阅读量三五百,评论接近零。
博客中国,我的文章常常被推荐到首页,因网站不稳定,阅读量难以判断,评论有一些,参差不齐。
草根网,一如既往,我的文章默默的在守望。
有些人评论我的文章,不用脑子,只是抓住我文章中片言只语,而不耐心的理解我文章的思想体系。比如我对老子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家之言,我没有发现国内有和我相同的认识,对老子的看法,使一些人暴跳如雷,但是他们对我的批斗一直是停留在谩骂的水平。
对于片面的批判,我建议他们很好的理解我思想后,再去思考批判的问题。
因此,一般来说没有借题发挥的意义,我对片面的批评,一概置之不理。
下面,我就借几则读者对绝对精神的质疑进一步侧重分析绝对精神的对立面——绝对物质崇拜精神。
前几篇文章谈了中西文化“绝对精神”的根本区别。
尽管在文章中我简略的指出,中国人很容易把绝对精神和片面的绝对性混同,很遗憾,这种文化理解,仍然是我行我素的在读者对我文章的批评中反复表现。
本文我回答他们的批评,因为绝对精神的文化,中国很缺少,而要主张这种文化,首先要把它同坏的绝对性文化区分开来。
进行这种区分,把误解绝对精神的对立面观点摆出来评论,则是很好的方法。
什么叫坏的绝对性文化?本质的定义就是物质利益崇拜第一。这样表达它的定义,可能我是第一人。
中国人很熟悉如下的话:刻舟求剑;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便拥护,等等。
这些思想,都是物质性文化表达形式。
举例刻舟求剑:物质环境变化了,原则必须跟着变,比如原来是酒肉朋友,现在吃不到他的肉了,而且他还觊觎我的酒肉,朋友关系就不存在了,此一时,彼一时。
没有绝对精神纽带,那么必须有一个东西作为绝对联系的纽带,这个纽带必然是物质利益。
因此,精神有绝对性,物质也有绝对性,它们是相互对应的,相互排斥的,也因此,中国文化缺少绝对精神,那么绝对物质性的精神文化就大行其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成败论英雄”,都是中国物质文化的绝对性特点。
物质性文化特点是绝对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因为物质利益是独占排他的;
因此爱和恨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物质利益;
因此阶级斗争可以绝对化,因为彼此物质利益对立是绝对的;
因此物质崇拜文化与天下为敌,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切主张自己物质利益的人,随时可能和我发生物质利益冲突,都是我潜在的敌人,因此没有永远朋友,人与人关系如同狼与狼;
因此一旦朋友变成敌人,再极端推理就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便反对,以前一切友谊,因为物质利益变成对立而轻易的一刀两断;
什么样的敌人,值得如此势不两立一样的深仇大恨?最终的归结只能是物质利益的绝对对立和物质性的弱肉强食。
简单的概括物质利益绝对性文化:就是独占性、对立性、排他性,就是非此即彼。即使社会或者国际关系中由互相合作而提高到相互友爱的双赢文化,那也是出于自私性的虚情假意。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庸文化,对于绝对物质文化分子,是遥不可及的;而基督教的爱你的仇敌的绝对善的精神文化,对于它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的人类之外的世界。
道不同,不相谋。绝对物质文化主义者和绝对精神文化主张者,是性质不同和对立的两个世界。而把绝对精神文化当做绝对物质文化加以怀疑和抨击,无疑是有眼不识泰山,错把鱼目混同珍珠。
以下摘录几段《博客中国》读者对我绝对精神剖析文章的批评,它们共同误区是把绝对精神误解为绝对物质的或者绝对感性的精神。
读者对《中国专制的相对人性论》评论:
“文革里两派武斗都拿着红宝书,天主教新教互砍都拿着圣经,这就是绝对化思维的后果。”
刘泰特回答:这种绝对化不是精神深思熟虑的神圣信仰,而是物质性感性精神的绝对自我表现,如同每个人都有过感性的疯狂,你能承认自己永远会执著在感性疯狂中吗?不能永远,哪有绝对性?
读者对《中国专制的相对人性论》评论:
“在这社会,当党性高于人性时,问题就存在了。”
刘泰特评论:高于人性的党性的绝对化,就是一种典型的绝对物质崇拜,不要把它同绝对精神崇拜混为一谈。
读者对《中国专制的相对人性论》评论:
“人性是不存在恶和善的,自私才是人的本性,一切所谓的善恶都是自私的结果。”
刘泰特评论:人性善恶的存在是客观的,如同人的物质躯体要靠两条腿走路,人的精神要靠善恶两条腿走路。关于人性善恶不同的认识,便构成了不同文化的本质特点,笔者就它们各自特点写了不少文章,本处不再重复。
你说人性没有善恶,而是自私本性,请问自私和善恶是什么关系?你的思想是自私带来善恶的结果,那你岂不又自相矛盾,因为人性是自私,自私导致善恶,人性岂不是又回到善恶上了?
你的思想逻辑是混乱的,善和是恶都是自私结果的判断,如同无米之炊的荒谬:请问人性中没有善恶,世界上哪还来善恶?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