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计财税模式让大明王朝走向覆灭
文章分析大明王朝因家计财税模式导致财政崩溃,皇族与文官集团土地兼并,百姓税负沉重引发流民之乱,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家计财政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基本财政模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侯。大明王朝并没有出现贞观开元那样的盛世局面,最终沦于流民之乱,一代貌似勤政的君主,自绝于景山歪脖树上。原因众说纷纭,但以财税观点解释,却颇为合理。
大明王朝始建于朱元璋之手,这个乞丐出身,又当和尚避于乱世的人,最后在风起云涌的反元浪潮中胜出。建明以始,为荫及后代子孙,免于乞丐游僧的命运,确立了皇族子孙不工作就获得俸禄田产的制度,明初年,太祖子孙虽多,但可以数得过来,但是到了明末,子孙繁衍不息,已形成数十万的皇族集团,兼并了大量田产,官府不敢动辄征收田赋。而大明培养的文官集团,虽然经过儒家的教育,八股文式的考核,其实并不身体力行,象海瑞那样的官员,靠俸禄活着,最终连下葬的棺材都买不起,这样的事例已经告诉文官集团,清廉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哪怕被剥皮,也得贪腐。文官集团中的首辅徐阶,属于清流的典范、士林的楷模,家族仍有良田数十万亩,既有好名声,又占有大量田产,可谓名利双收。若问文官集团为何口是心非,盖因对下自然官威无限,对上则是皇权的奴仆。在帝王眼中,权势煊赫的文官集团不过是打工仔群体而已,文官集团既然清楚了自己的定位,那么就可以放开手脚,高举忠君爱民的大旗挖大明的墙角了,于是土地兼并的浪潮中除了皇族子孙也加入了达官显贵的身影。建立在土地基础上的财税制度,不可能把皇族和官员作为纳税主体的,这不符合自身的核心利益。于是这两者之外的那一小部分土地,承载了大明所有的财税负荷。再加上明末开征的辽饷、练饷、剿饷、终于使种地的人们发现无论怎样努力耕种,都不能交纳足够的税赋,甚至还有饿死的危险,于是流离失所,造成土地撂荒的现象,大明的税赋征收面临了更大困境,为了减少支出,开始减员增效,把李自成这样有能力没门路的驿卒裁撤掉了。而自成起于民间,驿途劳顿中,深知大明病入膏肓,于是登高一呼,万众响应,聚百万之众,横扫天下。此时,即使秦皇汉武再世,也无力回天了。
有意思的是,李自成进北京后,大搞逼供信,从皇族和文官集团那里共缴获七千万两白银(大明直到亡国也没有补上对关宁边防军拖欠的20万饷银),七千万两白银也直接导致了起义军大发横财后,军心涣散。百万雄师,在山海关败于关宁铁骑和满八旗后,便迅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久地黯淡消亡了,盖因财宝在身,不能舍生忘死,更惶论再造万里江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