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公正的底线(7):对劳动权的反思

火烧 2006-12-2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劳动权与社会公正的关系,批判丛林法则,强调充分就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保障并非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呼吁社会以平等机会促进劳动者的自由与尊严。

公正的底线(7):对劳动权的反思

  学术界在探讨就业的时候,经常表现出“超人”般的冷静,似乎失业数据后面仅仅是经济现象,看不到具体的“人”,这反映了学术界在就业的问题所持有的不平等的“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认为别人失业是正常现象,与自己无关。我们可以反问:为什么别人必须失业,而你可以从容就业呢?他们或许会说,那是因为我的能力强,这样,你就能看出,他推崇的还是 “丛林法则”,缺少最基本的人文精神,而这是知识界天天津津乐道的。

    社会要彻底消灭失业现象就必须放弃“丛林法则”,铲除它带来的影响。必须认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你不想失业,别人也不想。

  失业不是社会的必然现象,而是社会不完善和畸形发展的表现,是“丛林世界”的表征。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时候,决不会把人象“包袱”一样抛弃,而是会千方百计发掘人的所有潜力,使人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充分就业。只有充分就业才能充分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平等的机会。

  “充分就业”将给每个愿意劳动的人平等的劳动机会,这是社会公正的标志,即不以个人或部分群体利益为转移,以满足每个人的客观需要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根据平等、统一的标准,按照客观、公开、中立、均衡、有效、配比的原则,给予社会成员平等的机会,并对人的客观作用作出肯定和回报。全员的社会保障是是必要的,但只能在生存上给人以最基本的条件,并不能给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华,发挥创造力,增加收入,赢得社会尊重的机会。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只能依靠“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只起辅助作用,不能作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思路。

  有人说,加快经济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但经济发展如果只是满足少数人追逐高额利润,陷入GDP崇拜,置“人”于不顾,反而会加速资本和机器对劳动的排挤,带来劳动者之间的“战争”,并不会必然地增加就业。如此发展路径只能造就少数富豪,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福利和幸福,在这个体系中创造出来的产品不会带来全社会的整体发展,会形成劳动的异化,反过来压迫劳动者,走到人类的对立面。

  下列算式给出了一个说明。可知,试以下列算式可知,如果需求增加,总产量增加1000的要求下,就业人口可以从(1)式的50增加为(2)式的100:

  ∑总产量1000→=单位时间产量2×人均工作时间10×就业人口50           (1)

  ∑总产量2000↑=单位时间产量2×人均工作时间10×就业人口↑100        (2)

  但是技术进步,单位时间产量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人均工作时间不变,就业人口将减少50,得到(3)式。

  ∑总产量2000→=单位时间产量↑4×人均工作时间10×就业人口↓50        (3)

  依据资本的本性,人均工作时间增加,以增加对人力资源的剥削,达到20,那么,就业人口就进一步减少。

  ∑总产量2000→=单位时间产量↑4×人均工作时间↑20×就业人口↓25       (4)

  目前的世界难道不是按这个路径发展的吗?一切都变成了商品进行交换,只注重经济、物质利益,劳动者不能充分地占有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相分离,劳动的成果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机会分配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劳动者之间的斗争。经济增长了,但是,人的健康、道德、素质,社会的公德、伦理、信用、文化、传统、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舆论、艺术,环境与资源等等社会发展要素却日益衰竭或坍塌。人的发展被物的增加取代了。既然“物”是衡量世界的标准,那么“人”的发展势必遭到排挤和削弱。

  未来中国社会的大趋势是:

  1、  人力资源供给规模依然庞大;

  2、  技术不断进步,机器对人的排挤将有增无减,导致

  3、  社会工作时间总量将不断减少。

  4、  新增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但是是不是人类没有了出路?

  肯定地说:有。出路在于让经济发展回归 “人”本身。

  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人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质量、全面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人们对工作条件的改善给予期望,希望获得有较好生存环境的工作;

  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和个性化的生活;

  人们希望获得高质量的婚姻、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

  人们希望获得工作以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人们对思想、文化、艺术、体育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人们也需要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深度社会服务。

  这些需要给我们很大启示:

  大量的人的发展需要必然产生对时间、空间和物质文化资料的需要,这些时间与空间以及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投入与劳动时间和空间的投入同等重要。这些需要可以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不要忘了,我们发明各种技术,就是用来增进人类福利,把人从繁重压抑的生产中解放出来。人类如能从“以人为本,追求公正”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向着“科学、进步、公正、和谐”方向发展,满足这些需要。同时,就业的困境随之迎刃而解:

  Ⅰ 实行劳动者的国家“雇佣”制度

  将现在的“企业-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变为“企业-(劳动者-国家)”的关系。就业人员与国家之间形成无条件的雇佣关系,作为国家“派出人员”到各类型企业工作。国家与企业签定用人协议。国家实行对就业人员的最低就业保障。确保就业人员的就业,获得就业承诺。

  Ⅱ 作为国家雇佣制度的条件,国家建立“公民信息管理帐户系统”。

  国家对所有劳动者自然状况和受教育、培训状况、健康状况、工资薪金标准和收付进行时序记录。

  这个系统如同国家的“员工名单”,国家通过这个系统进行就业人员管理,推荐适宜的职位,提供培训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查询和招聘适应自己岗位的人员。

  有了这一系统,国家可以根据劳动法和用人协议向用人单位索取工资,转付给劳动者。防止企业工资拖欠情况。

  Ⅲ 国家对就业进行中央计划调节。

  国家应对全国就业进行计划调节,这包括

  对国有和私营部门就业岗位的调查,对所有就业岗位进行统计;

  对行业、职业需求进行统计、预测;

  国家对就业人员进行能力和就业兴趣测试,并客观记录;

  劳动者的岗位培训;

  寻找合适劳动者,推荐就业;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进行劳动者流动;

  开发新的职业和岗位;

  对劳动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进行监控。

  Ⅳ 重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加强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确保劳动权就必须确保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劳者有其业”。这是与中国千百年来农业社会人类期待的“耕者有其田”一样伟大的理想。然而,只有重建公有制经济才能在全社会确保绝大多数愿意劳动的劳动者的劳动权。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动力、没有“义务”、没有能力实现这样的承诺。只有作为社会经济载体的公有制经济才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满足这样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吸收劳动者。

  Ⅴ 公有制经济内部应改革收入分配和用人机制。

  公有制经济并不意味着“养懒汉”和“低效率”。公有制经济内部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创新和先进。

  公有制经济应该是一个整体,各企业间资本、设备、人员流动,柔性生产,对人员实行“因才荐岗、合理流动、鼓励争先、奖优罚劣”的制度,根据劳动者的能力和特长以及兴趣安排比较合适的岗位,以促进劳动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有制经济应该改革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现象,按照“基本工资+岗位业绩工资+企业分红+国家分红”来进行分配。真正落实“多劳者多得”,将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活力。

  Ⅵ 工作时间调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就业,增加劳动的休闲学习时间。

  在上述(3)式的基础上,如果,人均工作时间减为5,那么,(5)式中就业人口就可以增加一倍:

  ∑总产量2000→=单位时间产量↑4×人均工作时间5×就业人口↑100        (5)

  缩短人均工作时间,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好比“车轮战”,确保劳动者的休息、娱乐、学习、人际交往的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中国劳动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我国就业人口约75200万人,如果按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天工作时间总量约75200×8=601600万小时;

  如实行那么实行7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601600万小时÷7小时≈85943万人,每天的就业者可以增加: 85943-75200=10743万人就业。

  当然,因为技术装备增加的“滞后性”,实际增加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增加的就业规模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工作时间并不是一个不能变的常量,并不是说,不可以浮动调节的,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有效调节劳动供给的重要变量。在就业人口规模增加,效率提高的条件,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社会引导人们充分利用好休闲时间,将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业务技能、文化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激活相应的文化、艺术、体育、休闲、旅游等消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缩短工作时间是社会发展趋势。如果进一步发展,实行六小时工作制也是可能的。假如遇到短时间较大规模供给需要,社会可以临时增加加班,实行短期八小时来满足需要,以应付例如战争、灾害等情况。

  但是缩短工作时间必然是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体可以凭借社会权威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就业。就目前来看,八小时工作制在许多私营部门形同虚设,资本为降低成本,仍然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剥削。希望在资本主义或私营部门的体制内增加就业是不可能的。

  Ⅶ 深度开发就业岗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产生深层次需要,这些需要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以满足。如:

  学校教育将更多实现个性化,势必要降低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教师进行交流,这必然导致教师需求数量增加,如增加投入,可以增加教师岗位;

  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长,睡眠不足,国家可以增加投入,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大大节约学生上下学的途中时间。寄宿学校可以增加建筑、餐饮、物业、生活辅导方面的岗位。国家可以通过寄宿制让现代的独生子女进入集体生活,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技能。学生宿舍的建设可以通过改造旧房获得;

  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在提高,为帮助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心理咨询、婚姻咨询、时间管理等岗位,提供高效优质的应服务;

        中国将加快进入老龄化,国家应加快养老院建设,增加相关设施,可安排大量人员就业;

  未来社会需要增加信用管理服务,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和硬件系统也可以大量增加岗位;

  国家对市场的计划调节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调查需求和供给,实现市场供求的基本均衡,这项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

  而未来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在艺术、体育、图书馆、展览等等事业全面发展,有必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因此,各地需要建设体育场、游泳馆、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公园等社会设施,可以安排大量岗位;

  而缩短城乡差别,实现地区均衡,还有必要在环境的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加快对各农村、县镇等城市化进程,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服务的特点是盈利少,甚至是没有利润的,私营部门是不愿意经营的,但是要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需要,需要就必须依赖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深度开发,公有制经济和政府责无旁贷。

  私营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应当保留,不过,依赖个人创业来增加就业是杯水车薪之举。这是因为个人进行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而且私营部门创业将使资产趋于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风险较大,竞争力难以保证,这是私营部门低效率的表现之一,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是可行的,但试图靠发展个体和私营部门作为经济的重要部门来增进就业,在短期内或许有成效,长期来看加速劳动机会分配的两极分化,适得其反。实践证明:此路不通。

(全文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