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人不怕油锅烫” ――毛泽东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和期望
1960年12月25日,在自己67岁寿辰的前夜,毛泽东请他的几位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吃了一顿便饭。参加者有李敏、李讷、毛远新、王博文(江青的侄子)、汪东兴、叶子龙、王敬先、吴旭君、张仙朋、林克、高智、李银桥、封耀松。席间,毛泽东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八岁的小孩子,到了阎王老爷那里。阎王要把他下油锅,油烧得滚滚的,一丢进去,结果没有什么动静。阎王到油锅跟前一看,那个小孩子在油锅里游过来游过去,看样子倒舒服得很。阎王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我是汉口人。阎王一听,说:怪不得,你是汉口人噢,不怕油锅烫。原来汉口的夏天是很热的,汉口人是热惯了的,经受了锻炼。阎王拿他没有办法,只好说:算了吧,放他回去。看来人就是要锻炼,不要怕锻炼。
这个故事很风趣,且令人深思。一个人,在烧得滚滚的油锅里游来游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一种十分夸张的说法,但汉口的夏天很热,热惯了的人不把热当作一回事又是实实在在的。毛泽东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为什么人必须接受锻炼,包括艰苦条件锻炼的道理。
从这个道理出发,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又引出一个更深刻的道理:“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他也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就是战国时苏秦、张仪的例子。这两位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苏秦当了六国的宰相,张仪去投靠他,却受到冷遇。张仪气得骂苏秦无情无义,一点也不给老同学面子,于是跑到秦国,后来也当上了宰相。多年后张仪才知道,苏秦之所以怠慢他,是因为他知道张仪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如果把他留在自己身边,顶多当个“科长”;不留张仪是逼他更加发愤图强,做出更大的成绩。毛泽东还举了他自己的经历:“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掉过军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所以他说:“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毛泽东用历史人物的遭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风趣而又十分深刻地告诫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进步就要到最艰苦的实践中去,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去克服困难,经受磨练。在谈话的最后,毛泽东要王敬先等人到农村去,一方面是作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下基层去锻炼。“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说去就去,过了阳历年,一月二日走怎么样?”毛泽东把这件事雷厉风行地决定了下来。
谈话后的第二天,即12月26日,毛泽东又写了一封信:“林克、高智、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小封、汪东兴七同志认真一阅。除汪东兴外,你们六人都下去,不去山东,改去信阳专区,那里开始好转,又有救济粮吃,对你们身体会要好些。我给你们每个备一份药包,让我的护士长给你们讲一次如何用药法。淮河流域气候暖些,比山东好。一月二日去北京训练班上课两星期,使你们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请汪东兴同志作准备。”
如果说25日的谈话,是毛泽东对亲属、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那么26日这封信,则更多地表现出慈父般的体贴入微和关怀备至。25日要他们去山东,现在改去河南信阳地区,因为信阳地区情况开始好转,气候又比较暖和;25日讲:“下去以后,一个礼拜来个报告,直接写给我。三个月回来汇报一次。如果你们真正活不下去了,不行了,快要死了,打个电话来,我们把你们接回来。”26日的信中,毛泽东则进一步想到给每人准备药包,要护士长给他们讲用药方法,要求去训练班上课。这些安排是多么周到和体贴!
在26日信的最后,毛泽东写道:“十二月二十六日,我的生辰。明年我就有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期望殷殷,溢于言表,虽然不无一点人生感叹,但更多的是对青年一代的激励。这就是一代伟人感人至深的情怀!〔作者潘鈜,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史办公室原主任、副研究员,上海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