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种提法的混淆性很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调,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先什么可以用实践来检验?什么是真理?必须先搞清楚。
不成熟的计划,产品,结论都可以用实践来检验,但是真理能不能呢?什么是真理?
一,真理不等于新事物。
工厂的新产品、足球教练的新战术等等都是新事物。扩大一下范围不难想到,其实,由恒星衰变而来的白矮星、病毒变异后的新物种、家庭不要孩子的“丁克”主义也是新事物。新事物(或者是物质范畴的或者是意识范畴的,但意识范畴的也来源于大脑和物质实践等物质范畴)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由客观规律支配的,这可以看做是客观规律对新事物的“检验”。自然界的新事物由自然界的物理规律支配,生物界的新事物由生物界的进化规律支配,人类社会的新事物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演变规律支配,人类意识的新事物由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演变规律支配。物理规律支配下的新化合物诞生、发展还是消亡,进化规律支配下的新物种诞生、发展还是消亡,生产方式演变规律支配下的新产品诞生、发展还是消亡,上层建筑演变规律下的新思想诞生、发展还是消亡,都可以看做是客观规律对新事物的“检验”,也都可以看做是客观规律对新事物的“淘汰”,这在概念上与事实上是吻合的,是不会发生错误的。但如果把真理也类比等同于一个产品或一个物种,用所谓的“实践”来检验,优胜劣汰、合则留不合则去,那就犯了严重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在概念上混淆了真理与新事物的本质不同。真理是客观规律,是用来检验新事物的,怎能把真理看成事物呢?难道真理有新真理、旧真理之分?有对真理、错真理之分?有活真理、死真理之分?有过时的真理、新潮的真理之分?有成功的真理、失败的真理之分?“用实践检验真理”,猛一看是那么回事,符合大众的认识经验,仔细想完全不对。如果不仔细想的话,就容易陷入错误观点,说它有很大的混淆性不冤枉。
二,真理不等于常识。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家畜吃豆子比吃豆叶更强壮,一个国家的天然资源不足就容易引发对外侵略战争等等都是常识。常识也属于客观规律的范畴,也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但是常识不是真理。常识只是一种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表面的、形象的、暂时的认识和总结,是浅显的;而真理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内在的、抽象的、历史的认识和总结,是本质的。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是因为地轴的倾斜和地球对太阳的公转,而这又是由万有引力定律范畴下的行星运动定律支配的。在这里,四季分明就是常识,万有引力定律才是真理;
家畜吃豆子比吃豆叶更强壮,是因为豆子里含有比豆叶更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豆科植物为了更好地繁衍和生长,果实比茎叶含有更丰富的有机物,这是由生物界种的繁衍规律和新陈代谢规律决定的。在这里,吃豆子强壮就是常识,种的繁衍和新陈代谢规律才是真理;
一个国家的天然资源不足就容易引发对外侵略战争,是因为这个国家内部因为劳动和需求的对立所造成的阶级对立威胁到了剥削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用煽动侵略战争的方式来缓和内部矛盾的措施,资源不足只是影响了剥削阶级对劳动阶级的统治,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冠冕堂皇的政治目的。从本质上看,剥削阶级最终通过战争夺取的是更多的人类劳动,而不是自然资源。在这里,引发战争需要政治口号就是常识,劳动价值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才是真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常识就是对事物运动的一种表面认识,它根本达不到真理的深度。如果误把常识当成真理,就是严重的形而上学。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导实践,或者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直接导致失误,或者容易陷入实用主义泥潭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上面的一、二两点意在说明真理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不是一般的客观存在,绝不等同于物质和物质运动。它是对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揭示,是特殊的客观存在。因此,不能想当然地用产品合不合格、自然现象能不能重复出现这样的不同类的概念来进行比较,否则,很容易误导人们。那么,真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呢?请看下面的第三点。
三,真理揭示的是对立统一。
真理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本质规律,这种规律的根本特点就是对立统一,任何真理都如此,在此点上无差别。对立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存在矛盾,统一就是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构成事物整体。
万有引力规律说两个东西之间有引力。首先,两个东西你是你我是我不是一家子,这是对立的表现;其次,只有一个不行,只有一个东西引力不存在,两个都在引力才在,相互依存不能分开,要想保持引力两个都不能消失,这样看起来两个又像是一家子这就是统一的表现。万有引力是真理,这个“真”就“真”在揭示了客观存在的矛盾上。
生物进化规律说基因的重组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源动力。首先,父基因和母基因与子代基因是对立的(单性繁殖生物有两代之间老基因和新基因的对立),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不一样;其次,子代基因是父基因和母基因重组(或新基因在老基因基础上的变异,针对单性)的结果,没有子代基因就没有种的繁衍进化的概念就不存在,没有父基因和母基因连子代基因都不可能有就更没有进化的概念了,因此老子和儿子在物种的进化上、在时间上又是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对立统一在两代之间表现出来,生物进化规律就是真理。
劳动价值规律说人类劳动创造了真正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首先,劳动和价值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人类的付出,一个是对人类有用,完全不同相互对立;其次,劳动和价值又是统一的,没有劳动海里的活鱼不会自己跳到碟子里成为烤鱼,没有劳动地下的原煤不会自己跑到地面上来变成焦炭,没有劳动就没有产品也就不会产生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产品,对人类无用,为此付出的就不是劳动,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的。因此,劳动价值规律也是真理。
例子不再一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
1、对立统一的双方,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或者会向新的对立统一着的双方转化,这就表现为真理会存在一个适用的范围的说法,比如牛顿运动定律在微观状况下不再适用而量子力学规律适用,就是当物质分割为粒子后,矛盾双方发生了变化的缘故,但这不是说牛顿力学定律这个真理错了;如果非要说错,只能是硬把牛顿定律放在微观情况下使用的人错了。起码是人在概念上偷换了,把完全不同类的牛顿定律和量子力学定律硬缠在一起说,从逻辑上硬认为牛顿定律在微观内应用是真理的失效,这是和使用物品差不多的经验化观点,是主观化的,从而根本上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化了。或者说实现了纯逻辑上的胜利,却在现实世界面前走向了思想的泥潭。
2、矛盾不可任意构造,不能人为地臆造不存在的矛盾。真理的得出要以实际为来源,以实践为手段。这就是下文将要说的真理是怎么得出来的。
3、认识到真理所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一定是对立统一的,是矛盾的。这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把真理偷换概念成新事物,或者偷换成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规律,或者无视真理所揭示的对立统一,都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误人不轻!
所以,综上所述,真理是不需要检验的。真理只所以被人们呼之为真理,就是因为真理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规律,是在经过大量人类劳动基础上被抽象地总结出来的,是对大量事物的形象运动进行抽象思维的加工后的意识范畴的表述。它是真理,就不存在“对”还是“错”,就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正确的论断,无一例外。条件变了,别的真理来发挥作用,真理与真理之间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是非的差别。那些貌似“真理”,实际上并不是在大量人类劳动基础上被抽象地总结出来的一些看似合乎大众经验的论断,最终必然会被大自然的铁律、被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所否定。这根本不是真理的错误,而是那些秉持所谓“真理”的、形而上学者的耻辱。
四,真理是怎么得出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想,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解答了真理是怎么得出来的问题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人类实践活动(既包括体力的也包括脑力的)是人类从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发掘真理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只不过真理是在对历史上前人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辩证的结论而已。
纵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真理,都是由各个领域的哲学家在前人大量的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足够的抽象思维提出来的,这些真理都展现出对立统一的内容。
牛顿就是在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前人大量钻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抽象辩证思维,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总结出了蕴含对立统一内容的经典力学和运动学定律。
麦克斯韦就是在库伦、欧姆、安培、法拉第等前人大量钻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抽象辩证思维,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总结出了蕴含对立统一内容的电磁波的性质和传输规律。
达尔文就是在孟德尔、伊尔蒂斯等前人大量钻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自己5年的实地考察和抽象辩证思维,总结出了蕴含对立统一内容的生物进化规律。
马克思就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前人大量钻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对人类历史的抽象辩证思维,总结出了蕴含对立统一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在伟人提出真理之后,后人只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应用真理,不存在要用实践来检验和否定真理的情况,有,也是唯心主义者或形而上学者的偷梁换柱和生搬硬套。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祸不浅
1,模糊了真理与一般结论、计划等的界限,使得本来可以用作指导实践的真理也因为这一点使得人们难以确信,结果极容易导致一方面真理被抛到一边、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还在做大量无用功去论证所谓的“真理”。
2,拔高了实践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一般的结论、计划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适不适用。但是,如果把实践拔高到所谓的“检验”真理的高度,无形中在人脑里成为了一把最高尺度,结果极容易导致一方面人们不再致力于对真理的发现,不再去做艰苦地抽象辩证思维,另一方面一切向实践看齐,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把实践功利化和庸俗化。
3,忽视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科学论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极容易一方面忽视前期阶段艰苦的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长远思量,面对系统问题只根据表面和临时的情形仓促拍脑袋决定,到底结果会不会导致陷入危机不认真考虑,反而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形而上学理论为自己辩护,出发点错了还振振有词;另一方面忽视后期阶段的不良后果是前期工作不足所造成的这一本质原因,反而用“改革是有代价的”来进行辩护,无视策略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不仅打击了实践者的积极性,而且动摇了决策者的威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