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两个故事
再讲两个故事
昨天,我发表《 我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思考(续八)》时提到我在2008年2月25日发表在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上的《再讲两个故事》。现在,我直接把这篇文章在发表出来,我认为它很有现实意义。
我在《明年我写博客》里讲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上,我的思想无法统一于十七大报告,不能不询问报告人,不能不争论”。
面对国家现在遇到的问题,乌有之乡这边每天都有近十篇文章论及。2008年1月30日,乌有之乡发布的强国老吴文章《和网友讲讲与时俱进及当前形势的判断问题,希望共同讨论》,提出“今天的左派不但需要批判的立场,更需要一个建设的立场,不仅需要展开现实的批判,更需要进行现实的建设”问题。我很支持这个观点。面临新的一届人大召开在即,眼前有几件事情要先说
现在,美国经济减速已成事实,会不会衰退,各说不一,过段时间才分明。它对中国经济有多大影响,虽然还不完全清楚,但是考虑到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外贸拉动,因此负面影响不会小的。2008年1月21日《今天的现实和过去的故事》里,讲了我一个平民,只能从网络上了解一些大概,只能谈些想法,不可能提出切实的意见。那篇文中,我讲了一个改革开放前蔬菜公司如何调节市场供求、稳定居民生活的故事,今天我再讲两个故事,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传说。
第一个是传说。
说是在一场洪水中,一个农民带着窝窝头,和一个财主抱着元宝一同躲避在一棵树上。时间一长,财主自然饿了,想买农民的窝窝头吃,但是舍不得出高价,没有成交;过了一天,财主饿得不行了,愿意出高价,但这时农民带的窝窝头已经不多,而洪水又没有要退去的迹象,农民要留着自己吃,不愿意卖。我这是简单地讲,传说还有一些过程,总之,由于洪水久不退,结果是财主抱着元宝饿死了,而农民活了下来。
另一个是真实的故事。
改革之初,政府鼓励私人贷款经商办企业,那时一般老实人不敢贷,向银行贷款的多是些敢冒险者,其中有刚出狱不久的。结果多数把钱赔光或花个精光;少数人把企业办了起来,并就成了富人、名人,银行的经常客户,政府的座上客。在这些中,有几个一直存活到现在,发大财了,其余的都在市场经济中沉浮,一个个相继垮了。在他们垮的过程中,银行为了不使贷款成为坏账,被迫地不断新贷款给他们,“杨白劳倒逼黄世仁”这话就是那时的流行语。
我想,这两个故事,传说也好,真事也好,都很有寓意,也许于我们应对今天的世界经济问题有所启示。
且不讲马克思主义,就以西方经济学而言,有一个基本原则,即稀缺性原则。它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认为在商品的价值形成中,稀缺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价格首先是由稀缺性决定。那么今日世界稀缺的是什么?是钱、还是资源?在今日之世界经济历史洪流中,能救命的,是农民的窝窝头,还是财主的元宝?
今天美国这个财主有元宝吗?根据有资料表明,时至2001年底为止,美国负债总额为31.1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居民负债总额7.7万亿美元;美国政府负债总额7.16万亿美元;美国企业负债总额16.3万亿美元。还有资料表明,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国内债务总金额已高达33.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居民家庭负债金额为8.38万亿美元;美国企业负债金额为18.36万亿美元。在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万亿美元。有人计算过,美国每年至少要有7000亿美元的流入,才能维护美元的霸权。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为自己持有的美元不贬值,而被迫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很象上面讲的那个真实的故事。
我相信经济学家、银行家等专家学者会理解得更真切,但是作为局内人,也难免“身在此山中”,会当局者迷。听说著名金融学家陈志武建议:中投公司应该趁着次贷危机这一“十年难遇”的机会,买入受次贷危机影响而急需资本注入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股权!真是如马克思所讲的,信用经济中,股份公司的经理是拿社会的钱去搞投机的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