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上的城市化副作用日益显现
一哄而上的城市化副作用日益显现
9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实际上是一场经济GDP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次新兴的大跃进运动支流。在市场的支配之下,政府的主导牵引下,在没有认真调查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没有针对性,就东施效颦西方的决策,几乎是一哄而上,把西方几百年才实现的城市化,在中国简单地套用过来,无限放大,臆想一二十年就能完成中国城市化;把一个主要靠自然实现的历史过程,变成跨越穿越过程的城市化。由最初的盲目追求一窝蜂、大呼隆的大城市化大运动,到近期才发现自己的城市化存在严重社会问题,转变成今天的“城镇化”运动改革。目前,即使有调整转变,但在思维方式上沿袭过去,仍然没有调整好自己状态,没有全面认识它正负能量所产生的正负作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在继续发酵,已经多方显现出城市化的副作用。
一、   教育,城市乡村头重脚轻主次倒置。
本来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一直高于城市,农村的教育资源也应该占大头。为此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后就开始改变这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限制地主资本家子弟的受教育权,扩大保障上不起学的贫下中农子弟受教育权,扩大工人阶级子弟的受教育权;六十年代初开始了大规模教育资源下放到农村的举措,动员农村基层组织、社员力量办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根本改善。但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特别是城市化运动紧锣密鼓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悄然逆向改变,以至于今天这一局面发生逆转,教育资源的重心再次转向了城市;伴随着市场化的推力教育资源迅速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今天的农村、城市教育的主次颠倒、头重脚轻局面。
由于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受“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引导,在高考独木桥道路的定式之下,应试教育左右了中国教育局面,因而学生家长牢牢盯住城市里的优质教学资源;由于城市化,有关系户的教师教学能力好一点的教师都买通动用一切关系向城里靠拢,出现了有些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平均年龄已近45岁左右,有的甚至达48或50岁,“越是贫穷的地方,教师流失越严重。”据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调查,许多免费师范生“下不来(农村)”。她提供的相关调研资料,对17个省区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追踪显示,51.8%的毕业生留在了城市,仅有不到10%的学生到农村任教。
优质教育尤其是优质教学都基本城市化了。一方面城里的学校被挤破,家长都不顾一切不择手段把子女搞到城里上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出现了大量的空巢现象,学生大量流失到城市。置家庭就业基本生活于不顾,家长陪读现象大量产生;家庭倾出所有的力量、积蓄的让子女到城市就读,甚至没有条件也被绑架着借钱贷款让子女到城里去上学。另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十年前看到中央台报道,有些县里的城里教师多于农村教师,当时感到很诧异,现在我们这里也变成了这一现实。不久前就听别人在一起议论,某些村级小学的老师多与学生,农村小学教师变成城市大学教授带博士生了。
城市的上升过程中,农村留守下的老人带儿童,给基层教育增大了难以想象的难度。由于隔代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做监护人,老人年纪大了心地过度慈善,对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教育管理大多以溺爱为主,与学校、老师教育的联系沟通与配合缺乏,因而给基层学校、基层教育增大了数以倍计的工作量,超乎寻常的工作难度。由于这一正常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学校教育没有配合起来,使留守儿童的基本教育从小就缺失。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这将会给社会将来的稳定和发展埋藏下大量的隐患,使我国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医疗上的优质资源、城市与农村的医患关系颠倒过来。
当年毛主席以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使中国社会医疗环境很快有了很大的改善。凭着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医疗条件,我国的医疗资源从城市很快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的医疗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但是,这一程序还没有走向成熟,没有系列化、系统化,改革开放就来了,首先是对合作医疗制度来个全盘否定,把合作医疗这个保障农村农民生命线的事业给拉到了事;医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随着新时期的潮流慢慢改变……他们不愿意蹬在偏远落后的农村来为人民服务了,想方设法向城市靠拢。这样做的不久,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就到来,城乡医疗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今天虽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前提下,以 “新农合”的设立,农民的医疗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出现,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这一整体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医疗条件的两极分化还在不断加剧。
由于医生城市化了,医疗资源城市化了;不仅好的医疗设备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大城市,而且技术好的医生也在通过各种途径,上调向城市化转移。所以城市与农村的医患关系颠倒过来。大量的农村患者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条件保护,条件好农村患病者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关系、开后门到城市去就医,往往不惜任何代价,不择手段;也因此造成城市医疗过度拥挤,应该的资源难以发挥科学适当的作用,其它不应该有的负面影响随之产生,甚至产生了不必要的社会腐败和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随着城市化运动,农村出现空心化,老人养老出现不够和谐,老人的生命健康权不仅没有优化,而且出现很大不适应性断裂。
老人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一辈子了,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习惯早已成了自然。农村老人们每天都有必要的活动和适量的劳动,地理环境的熟悉,感情淳朴深厚的左邻右舍,乡亲乡邻,乡情亲情,这些对老人们来说有着城里无法替代精神和他们适应了的物质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习惯虽然有其不科学合理落后的一面,但是它形成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机制,发挥运用好了,有利于这些老年人的健康长寿。老人年纪大了进城生活养老不适应,新的城市生活,虽然有更好的物质消费和更为便利的医疗条件,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断裂和短期难以适应的城市化生活,会直接影响匆忙进城的农村老人的健康,减少他们寿命。我的母亲就是一例,本来母亲在家生活不仅能自理,而且还能照顾老父亲。由于父亲的离去,母亲没有人照顾,只能跟着我来到小城里生活;离开了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故乡、故人,到了城里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缺少了本已经适应了一生的生活方式,缺少应有的精神生活和本有的适量劳动、活动,她衰老的更快,据我感觉她应有的生命缩短了两三年。通过我的耳闻目睹,调查了解,被城市化的老人大多处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中,他们的生命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我们不能仅从一方面来认识老人城市化的作用,夸大其词,应该全面考量,辩证看待,认识到它的副作用实实在在的存在。
四、由于城市化格局没有布置好,城市拥挤化添堵,城市应有的服务功能难以配套跟上、发挥正常效应。
由于没有计划、没有统筹规划好,本来的卫星城和各种文化生活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城市太大、太集中,人口太多,各种资源的分配使用都受到限制,城市的功能发挥有限,交通堵塞;人口过度密集,人的活动场所缺少,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拥挤不堪,这种生活工作局面对所有城市化的人生命健康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负能量。这方面的实例非常多,各种媒体都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报道,无需累赘。
大城市群集中在东南沿海,增加了中西部开发的难度,经济发展难以平衡,制约整体社会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瓶颈因素。
贪大求洋,标新立异,重奢华、讲排场,高价买外国设计方案。作为当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国,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我国建筑几乎在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再到拆除和废弃物利用的每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资源能源“浪费黑洞”。规划设计贪大求洋,许多建筑沦为外国建筑师“试验田”。中国远没有富到可以成为外国建筑师“试验田”的地步,有些工程造价几十亿,中国施工方的利润少得可怜,而外国设计企业却开出总造价10%以上的“天价”,远远高于2%的行价。
五、家庭生活不正常,拆散了许多正常家庭生活,大量的夫妻分居,导致许多家庭破裂。
由于城市化,导致进城了的农民工家庭生活不正常,摧毁了许多正常家庭生活,大量长时间的夫妻分居,导致许多家庭破裂,影响社会稳定。
农民工进城,只有一部分夫妻伴随到一地一公司一工厂去工作,大部分是夫妻分工作、分居。他们有的是丈夫进城,这一部分农民工的妻子留在家里带孩子和赡养老人,造成夫妻常年分居;一部分农民工进城是夫妻分道扬镳、各处异地,那样也是夫妻分居。由于夫妻分多聚少,多年甚至一二十年不能在一起生活,造成夫妻感情淡化,蜕化,甚至破裂,家庭破碎,夫妻离婚率在逐年增高,是今天中国离婚率在不断攀升重要推手之一,潜在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社会也由此不安分不稳定因素陡增。
六、城市化滋生大量的社会腐败,什么妓文化泛滥成灾,卖淫要求合法化;包养,借腹生子,二奶、小三进逼社会腐化,社会生活庸俗堕落化。
另一种农民工进城的方式是以妻子进城为主,而妻子进城打工是幌子,实际上干的是原始糜烂的黄色工作。这样娼妓二奶小三自古以来就有,但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几乎将她们革除掉,新中国的妇女获得彻底解放,妇女在中国从过上了真正的人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大潮的澎湃,新的妓文化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记得上届曾有一位两会女代表逢两会必提议案:允许卖淫合法化,真是应时代而产生。早在一二十年以前我就看到过部分媒体和腐朽汉奸专家学者不遗余力论证中国古代妓文化的社会作用,直到现在中国妓文化滋生大量的社会腐败。什么妓文化泛滥成灾,卖淫要求合法化;包养,借腹生子,二奶、小三进逼社会腐化,社会生活庸俗堕落。当今据有些人统计中国从事地下妓文化活动的妇女已达3000万,她们不仅摧残自己的身心健康,过着寄生虫生活,而且由她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社会问题在不断侵蚀我们的社会肌体,违背社会伦理,掏空社会基础,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毒瘤,如果不做必要的调整控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这一中国梦可能就会破灭。
结束语:一呼隆的城市化,我们没有经验,经验是从西方国家那里捡来的。它的正面作用是,以城市居民消费量远远大于农村居民,通过城市化农民增大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来拉动生产的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GDP的增长。从这方面而言,无疑存在着它的合理性,进步性;但是它的性价比究竟有多高,在全世界并没有一个科学而结论,它过程的持续性与时间、步骤、节点安排的合理性也没有最终解释;更何况各种有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特点,有国土疆域的大小不同因地因事而异。城市化的程度怎样设置才是科学、才符合本国国情,当然应该是因国而异,而不能拿一个模范套下来复制。譬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城市化是80%以上,我国是不是也应该80%以上?这就不能囫囵吞枣了。我们的人口多、人均面积小、人均占有资源少,这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能同日而语,有着很大区别的。假如美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面积只有那么点,那是不是需要这样高的城市化程度?就难说了,这个还得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如果英国有6亿人,那它的城市化就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局面。就世界范围来看,也存在这一有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高度城市化?这也没有盖棺论定。
我国的城市化实际上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不能就紧盯着眼前的GDP不放。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设计好我们千秋万代的城市化大业,把它与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本来城市化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当前正在走的城市化道路,有以前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氛围,甚至有浮夸风的味道,这样的城市化当然它的副作用会日益显现。
前车之鉴,我们似乎早已忘却!
石台中学张新国   2016年4月3日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