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狄德罗的影响
(1)霍尔巴赫与中国文化
霍尔巴赫(P.H.D. Baron Holbach,1723-1789),百科全书派的重要代表。霍尔巴赫1723年1月出生于德国的埃德斯海姆。他兴趣广泛,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霍尔巴赫继承了伯父的遗产和爵位,是启蒙哲学家中最有钱和地位的人。他于是花钱来办沙龙,联络各界启蒙思想家,支持《百科全书》的编写。这个沙龙从1751年开始,直到1780年左右,长达三十多年。霍尔巴赫十分博学,为百科全书纂写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条目,另外有许多条目论述神圣罗马帝国的宪法。
他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系统化了,所写的《自然的体系》被看作“唯物论的圣书”。他的《自然体系》直接攻击基督教主张的“神”,主张从宗教桎梏中解放人类。他在书中所提出的“自然的体系”,其实就是无神论的思想。“所以在此书中,革命尖锋已可感到,而法兰西革命就是以此原理为根据的。”(271页,《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他的另一本书《健全的思想—或和超自然观念对立的自然观念》,进一步批判神学、宗教,陈述它们和政治结合的弊端,强调道德的建立并不需要宗教,人们应该拥抱理性和道德而摈弃宗教。他以中国为例:“亚洲东部有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繁荣、物产丰富的国家,这里的人口十分稠密,这里行使的法律是如此英明,连最野蛮的侵略者也恭恭敬敬地效法他们。这个国家就是中国。除了被当作极其危险的宗教教理而从中国驱逐出去的基督教以外,住在这个国家里的所有民族都可以信奉他们所选择的任何一种宗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上帝没有把自己的恩典给予其统治者不大关心于崇拜这上帝的人民;恰恰相反,中国人享受的幸福和安定是值得其他许多四分五裂、备受精神痛苦,并且常常为宗教问题诉诸武力的民族羡慕的。”(转引自《健全的思想--或和超自然观念对立的自然观念》,《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234页)
他以中国为例,赞美中国的道德和政治体系,认为道德和政治相结合,是治理国家的理想形式。他认为道德政治结合的理想模式,是尧舜的政治。“中国有一位天子,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够不上做 成伟大 君主的资格的时候,他便选出才德兼优的市民为后继者。他说:‘我与其使儿子幸福,人民不幸,不如使我的儿子不幸,而一切的人民得到幸福。’”
1773年,霍尔巴赫写了《社会体系》一书,提出以中国的道德原理和政治体系作为建立新社会体系的榜样。他在《社会体系》中说:“中国可算世界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而此历史悠久的帝国,无疑乎告诉支配者的人们,使知国家的繁荣必须依靠道德。……在中国,法律充满圣智,甚至曾经征服中国的野蛮满洲人亦为所屈服。这就是说,理性对 于 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所征服。……帖木儿毁坏了田舍与村落,可是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表示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一句话来说尽,无论君主或其代表者—大臣、知事、官吏等均热心从事于人民教育。……我们至少可以说,在那里,某种道德,尤其孝道,如同宗教一般。又无论何国,也没有像中国事业那样发达。”(273页,《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在书中他说:“欧洲政府非学中国政府不可”。(273页,《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国后来的政治并不总是延续尧舜那时家天下的理想政治。霍氏看到的是一种有些被耶酥会士们美化了的情形。但是,毕竟在中国文化中出现过这种理想的政治时代。
(2)狄德罗与中国文化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百科全书思潮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法国启蒙运动卓越的领袖之一。生于法国东北部的朗格尔城,在本地一所耶酥会学校读书。他在巴黎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746年匿名发表《哲学思想录》,阐释自然神论思想,产生很大影响,被当局下令烧毁。1747年开始与达兰贝共同主编《百科全书》。狄德罗是唯物论者,信仰人的理性,认为理性加上感官经验可以增进人的知识和幸福,他的思想也因此向传统和权威提出了挑战。
他一生中最卓越的事业,是担任《百科全书》的主编。这部宏篇巨制的工具书,超越了工具书的功能,正象狄德罗所说的,其旨在“改变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引发人类心灵的革命”。他吸引了许多作家和科学家参加《百科全书》编撰。由于该书对时政和宗教现状提出挑战,受到政府盘查,出版工作一度被中断。
对于中国文化,狄德罗采取了辨证分析的态度。他对中国历史是否真的那么古老有怀疑,因为与《圣经》所记载的年代差了好几个世纪。但他又承认,中国毕竟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华帝国出现的年代与大洪水的年代是非常近的”。对于中华文明的古老,他认为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优点。
谈到中国人的优越,“我们是大诗人,大哲学家,大辩士,大建筑家,大天文家,大地理学者,胜过这善良的人民,却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善意与道德的科学。如果有一天发现这种科学是居一切科学的第一位,那么他们将可以确定地说,他们有两只眼,我们只有一只眼,而全世界其余的人都是盲者了。”(298页,《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对中国商人有冷酷批评的狄德罗,认可中国政治思想制度的合理性。在编撰《百科全书》期间,狄德罗看来也如伏尔泰一样赞赏家长制下的政治制度,称赞以此为基础的中国政府的稳定性,说这个帝国的皇帝可以变换,但它的政体却固若金汤。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对中国下的结论是:“人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优于亚洲其他民族,因为他们的历史悠久,精神高尚,艺术精湛,才智出众,政治清明,还具有哲学素养。在以上各方面,根据某些人的看法,他们甚至可以和欧洲文明最发达的国家相媲美。”(231页,《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
他赞美所谓的孔子学说,认为他的学说证明,只需要以“理性”便可以天下大治。这暗中就表达了他对基督教的否定。他认为孔子不谈奇迹,不谈灵感,不脱离伦理学政治学的范围。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根据耶酥会士提供的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勾勒出了简单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把从《易经》到明末清初的中国哲学梳理了一遍。他把中国哲学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以欧洲时代看)、现代哲学。
古代哲学中,他介绍了五经(《书经》、《诗经》、《易经》、《春秋》、《礼记》)的主要内容,尤其对《易经》做了比较多的介绍,其中还谈到了易经与莱布尼茨二进制的关系。他说,五经是一部最神圣、最权威、最可信而且备受尊崇的巨著,但是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还有待后人把这些开创性的智慧完善起来。他认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是这类关于五经的评论中最重要的文集。在古代哲学中,他也介绍了就是老子、孔子等百家争鸣的哲人时代。他认为孔、老之前是道德哲学时代,之后才有了形而上学,开创了思想上的学派林立的局面。对孔子,他也给出了明显高出同时代思想家的评价。他专门介绍了孔子的53条“道德警句”。他认为孔子研究是人和风俗,而不是自然及其起因,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中国人长期信奉的主流哲学。他也提到了孟子,肯定了他的机敏和雄辩。
关于中世纪的中国哲学,狄德罗相当重视,所以着墨很多,前后有58条是关于这一时期的哲学。他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哲人奉行的原理,也是他所处时代的中国文人所奉行的原理。他认为,这是一个以儒教为正统并兼容佛教和道教的时代。由于中国语言文字难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阐释者各自理解,他感叹很难确定中国哲学是无神论、有神论还是多神论。
对现代阶段,他叙述比较少。他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政府对此采取宽容态度。他谈到中国欢迎欧洲的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也谈到了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三个皇帝对西方传教士的政策。
此外,他还努力地对欧洲传教士介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总结。这是他努力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的尝试。因为在当时的别的哲学家,都试图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文化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努力真正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在《百科全书》中,他对中国民族下了结论:
“中国民族,其历史的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据一部分学者的意见,他们所有的优点甚至可以和欧洲最开明的民族抗争云。”(300页,《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摘自《东方有圣人--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家的影响》)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