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车就是得突出一个通字!
直通车就是得突出一个通字!
马望野
========================
而今的世界果然是进步多了。以前,对领导有了意见或建议,得当面和首长去说。不久,就兴写在纸上,投进意见箱里。接着,又可以抄成大字,糊到墙上。再后来,还允许放进信封,邮走或送去。现在,有了电脑,上了网络,开了博客,添了微博,。。。。。。人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牢骚和怪话,你爱听不听,你爱看不看,铺天盖地而来,前赴后继而来,当不住,躲不开。于是,为了表示要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各级机关,各级首脑,便出现了“留言板”,开设了“直通车”。。。。。。让人民群众直抒胸臆,有话就说。这是大趋势,当然也是大好事了。据媒体报道,在我国互联网上,从2008年到2009年上半年,针对“社会现象”发言的作者上升到54·5%,比2007年增长了44·5%(据中国社会科学蓝皮书《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单学刚等主笔)。另有数据表示,截止今年8月23日,公开回复人民网网民留言的省委书记、省长达到44位,副省、地级市领导已逾百位(见《人民网》)。传闻,广东省有一位县委书记,坐火车出差了,还要抓紧时间,在车上用手提笔记本电脑给留言的群众作出回应。所以,很多网民和他对话,开头都管他叫:“哥”。尽管他们本来并不是真有什么血缘的亲兄弟。我们的先辈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看来,后人还是有点出息了,“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仿佛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渐渐要成为风气似的。
但是,且慢!意见箱的锁头,有不少居然会生锈打不开。曾经威力无比的大字报,终于也被明令取消了。不远千里的上访者,竟有在半路就被截进精神病院的。我们现在的“直通车”就能那么直通?我听说过两个小故事,很普通,很平凡,很有意义,很有教益,很值得给大家聊一聊。
其一:
合肥一市民日前在该市政府网“政民直通车”版块发帖询问中秋国庆放假事宜,网站工作人员以“请百度一下”作为回答,其中“一下”还写成了“以下”。事后,据负责人说,这是因为当时负责回信的人心情不太好。(《扬子晚报》2010年9月16日)。
(见《北京晚报》2010/09/16 张 丽;《点点评:植入广告》)
其二:
2008年4月,四川成都市新都区的香城新都网的“书记区长信箱”有网友来信:“泰兴镇观东村当官的个个肥头大耳,不贪才怪。”据说,这是个回复率已达99·98%的网站。他们的回复如下:“经镇纪委调查,观东村干部没有出现贪污的行为,如你有观东村的村干部贪污的具体证据,请带上直接到镇纪委检举。特别提醒你:判定是否贪污不能以身体胖瘦为依据。”
(见《人民日报》2010/09/28 本报记者梁小琴:《这个政府网站有个性》)
前一个故事中的主角,尽管是心情不太好,回复的内容也是人所共知的答案,听来可笑。有了百度,还要你干吗!但是,他毕竟没有不理会来信人,比之高高坐在办公桌后面鼻孔朝天不理不采凡夫俗子的主儿,我看,还算是个不坏的同志!
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角,就的确值得尊敬了。他不仅把问题搞清楚,还给村干部一个清白,并解除了来信人的疑问,而且满怀着善意调侃地帮助来信人,纠正他认识问题的偏颇。这真是一个认真负责、好歹分明的可爱可敬的公仆。把他安排在管理直通车来往的重要岗位上,其上级也真是颇有识人之明。无怪乎他们网站的事迹被登上了本党机关报的版面,加以提倡。如果我们的负责联系群众、协助领导、沟通上下的同志都能如此工作,那么,我们的社会哪儿会没有和谐呢?
然而,可惜,这毕竟不是我们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员的全部状态。
此话怎讲?
首先,众所周知,现在给政府网站发贴、留言、写电邮的人,能够得到回复的还是极为少数的;尽管眼下也还有不少的很大的首长努力地在回复他们。事实上,有许许多多的求助的人、热心的人,他们所提供的东西,就跟泥牛入海一样了无消息。乞求的手没人理会,热面蛋贴上了上了冷屁股。在近来各种媒体报道中,有的信箱,仅仅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收到的那几万封留言,却见不到有一条作出反馈的消息传出来。当然,几万人发贴、留言、写电邮,都要求能得到回复,那是极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哪怕有一条答谢的回复,却是不难做到的吧?为什么连这都做不到呢?在下以为,那是因为人们对这件重要的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1)先从办理这类公事的单位来说,据传媒报道,有的名称叫做舆情监测部门。这个名字,咋听咋像是个从事情报、侦察、包打听、管安全等等专业的所在。丝毫没有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帮助领导见微知著,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亲如鱼水、血肉相连的一家人的意思。你哪怕叫办公厅、秘书室,叫信访服务部、群众接待处,也比叫那个监测什么好啊,也稍微亲切一点,随和一点嘛!人们现在就是怕管制,怕纠察,怕监控,怕处理。。。。。。因为大家经历中有过那么些年头,如此这般地被为难了好一阵子。可惜,我们有些同志就是不能理解群众的这种心理!
(2)据说,要给首长发贴、留言、写电邮,还是有规定的。事先要学习并按留言版的使用手册进行。如:要经过用户注册、内容审查。。。。等等才能发表。而且使用手册还列举了26类要禁止的条条,违规者可能要被取消发言权。这一切无疑也是必须的。你要对人家提意见,你总得通名报姓吧。你说的话,总不能犯规违法胡说八道吧。可是规定的太具体太细致太硬性了,似乎就有点要推行实名制的味道了。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反对网络实名制?好汉做事好汉当嘛!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啊!可是老兄也要知道,你当好汉可难免别人不当好汉啊!真出了鬼你往哪儿躲?据我所知,大家很难不怀疑那些实名制的提倡者,心术并不完全正派,总带有点秋后算帐的意思。你不是要听大家的意见吗?为何先要查户口,还不许说这,不许说那?首长真的存心是想知道民间平头百姓的各种不同的话语吗?真的能实行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的承诺吗?可惜,我们有些同志也是不能理解群众的这种心理!
(3)网络上的博客、微博。。。。。。等等,不论是总数,内容、跟贴。。。。。。等等,大都是应该公开,能够保留,允许查看的。随意给别人覆盖,删节,篡改,是不文明、是不可以、是不道德的。但是,在一些官网上,却不是这样。总是表现出一种特殊架势和特殊性,不尊重别人权利或权力,不让收信人以外的人也旁观到发贴者发出的声音、发表的意见,特别是对某些不合乎自己口味的东西,下手更加严酷。偶尔回复一两封,也是官话联翩,官气洋溢。这也很不受一般网民的待见。可惜,我们有些同志又是不能理解群众的这种心理!
(4)还有,某些工作人员对网络上的文字图像等等,老带着一种猜疑、挑剔、审查、监视、控制。。。。。。或诸如此类的眼神和态度,总觉着除了自己,别人全“不是东西”。一旦发现了自己认为“不对劲、不合适、不顺心、不好玩、不正常”的,便立即删除出局,摁死胎中,尤其是不利或有损本地机关、本部首长声誉或冠冕的网络言论或网络形象,刚一露头,稍一冒泡,马上正法,就地消灭,而且是快速敏捷、销声匿迹,心狠手辣,以求褒奖。而一个公仆真正需要的并不应该是这样得来的褒奖,反倒应该是另外的一种嘉许。那就是:虚心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纳吸收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对网络和网民给予高度和宽广的包容和谅解,表现出高瞻远瞩的精明的眼光和开阔的思路,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开明的态度和开放的胸怀。过去的老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代的哲裔说:“眼观世界,胸怀天下”,您能成为这种人物吗?或者您有这种素养吗?可惜,我们有些同志还是不能理解群众的这种心理!
。。。。。。
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困难时期,我在一家报纸工作,一位知识组的编辑,好心地写了一篇科普稿子,高调提倡吃杂粮,说高粱米、小米、荞麦等等怎样怎样很有营养价值。从科学上说来,其内容并无多大的偏差。不料文章一发表,马上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有人写的很不客气也不太讲理,指名道性地质问作者说:你怎么不去吃吃豆饼、树叶!那玩意更有营养!。。。。。那时侯,城市粮食供应虽也不足但还勉强凑合,农民要喂饱肚子的困难可就严重得多了去了,能吃上豆饼的真还算是不错的呢!我们这位编辑同行弄出这个偏差,就是当事人太不了解实际情况、太不清楚群众心理造成的。如果不懂得群众在想些什么,往往就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的!一个老报人对我说过,你不要光想着你要说什么,你特别要想着群众想听什么,怎么说群众才爱听!因此,能够理解群众的心理,是十分紧要的!
做群众工作,头一条就得和群众一条心。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离你有多近。你离群众有多远,群众就离你有多远。你和群众站在一起,群众就和你站在一起。你不愿意和群众站在一起,群众就不愿意和你站在一起。你愿意听群众说话,群众就愿意和你说话。你不愿意听群众说话,群众就不愿意和你说话。你愿意为群众干活,群众就愿意为你干活。你脱离群众,群众更脱离你。这些话还用再说吗?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家人不干两家事。直通车要成为直通车,首先就得解决这个感情问题。什么是感情?就是知冷知热,知苦知甜,知哭知笑,知易知难。。。。。。执子之手,与子同心,扶子之肩,与子同行。成了一家人,有事什么不好商量,不好办?即使产生了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性质不是?解决了感情问题,情相近,心就相通。心相通,直通车也就直通了。直通车就是得突出一个通字!如果不通,再直也没意思,没用处,还不如拐着弯通呐!那毕竟是通了,哪怕是意见箱,大字报,信访站。。。。。。能通就好!
(2010/10/05)
补记:
(一)
《北京青年报》(2010/09/26)对《人民日报》报道的四川成都新都区官方网站,有一段介绍,很值得一读:
“四川成都新都区政府官方网站对网上信访工作有两条规定,一是对群众信访有信必复,而且回复要力争让群众满意;二是从不删贴,包括批评的、监督的甚至骂娘的帖子都一律不删。这家名叫香城新都网的政府网站,被网民们尊称为‘最务实也最有个性的官方网站’。”
(潘洪其:《政府网站不删“骂娘帖”,天塌不下来》)
(二)
《人民日报》(2010/09/28)的报道。记录了一个网民对四川成都新都区官方网站的评论,也很值得一读: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解决百姓的事儿难也难在‘认真’二字。香城新都网就是一扇通往民心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真实政治生态,真正实现了老百姓与政府的沟通‘零距离’。”
(梁小琴:《这个政府网站有个性》)
在下以为,如果我的文章不把以上的信息记录下来,那是不应该的。尽管那是风毛麟角的典型,但是她正是网友们日夜期待和盼望着需要早日实现的现实啊!特此剪贴如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