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孤岛落日 第二章 (18-19)

火烧 2010-06-03 00:00:00 历史视野 1030
孤岛落日第二章讲述蒋介石日记公开过程,涉及宋美龄去世、蒋经国保存、蒋孝勇去世及蒋方智怡管理等关键事件,聚焦台湾政界与家族历史。

           孤 岛 落 日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蒋介石遗恨台湾  

宋美龄106岁去世  (18)   

                     蒋介石的日记公开了  

                                        2007年4月2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宣布,继去年3月底公开蒋介石1917-1931年的日记后,即日再开放蒋介石从1932-1945年的日记。  

蒋介石记日记始于1918年,直至1972年因病中止,跨度长达54年。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后,这部分日记由蒋经国保存。13年后,蒋经国去世,蒋氏父子日记继而由蒋经国三子蒋孝勇保存。48岁的蒋孝勇因癌症去世后,这部分档案则一直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因为蒋介石日记记载了很多他早期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蒋家人原本并未有公之于众的想法,只是想保存下来。但是很多机构都一直试图说服蒋家能将这些日记公开。                   方 智 怡  

蒋方智怡是目前蒋家惟一活跃于台湾政界的人士,担任国民党中常委,外电称其为“一个力撑家族荣誉的孝顺媳妇”。  

曾在台湾官至“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的郭岱君”,2000年后担任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是该所“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馆”的负责人之一。她得知蒋介石日记在蒋方智怡手上后,就前去拜访,并表达了将日记委托胡佛研究所管理之意。  

郭岱君的丈夫在辈份上是蒋孝勇的叔叔,所以蒋方智怡叫她婶婶。蒋方智怡接受了这个提议。  

之后,蒋方智怡请了律师与胡佛研究所商谈,经过几个星期谈妥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只能暂存胡佛研究所,时间期限原则上是50年。  

日记到了胡佛研究所以后,胡佛研究所希望史料可以公开。但蒋方智怡对于保存的兴趣大于开放的兴趣。她从来没有看过日记,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她觉得一个“元首”日记的公开需要非常谨慎。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劝说者们找到了绝好的理由。胡佛研究所有一位叫丽萨的女孩,她在浩瀚的日记中不经意间翻阅到了蒋经国的一页日记,在这页日记中,蒋经国提到,他经常看父亲的日记,并觉得父亲非常了不起,很多事情不为人知,很多精神、思想大家不理解,并希望将来有一天父亲的思想能够为人们所知。  

他们如获致宝,赶紧把蒋经国这一篇日记影印下来给蒋家看,他们说这是经国先生的遗愿,希望他父亲的整个心路历程为大家所知道。  

在蒋家一些第三代相继逝世后,蒋方智怡成了蒋家政治上的代言人。当时蒋方良在世,蒋方智怡与蒋方良、蒋经国长媳徐乃锦都达成共识,最终与胡佛研究所达成协议,同意蒋介石与蒋经国日记暂存于胡佛研究院,并把蒋介石日记逐年公开。  

宋曹琍璇被委托为阅读日记的第一人,担负把关的重任。  

宋曹琍璇是宋美龄幼弟宋子安次子宋仲虎的夫人,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作为蒋、宋、孔三大家族的亲属代表,她一人承担着对保存在胡佛研究所的宋子文、蒋介石、蒋经国、孔祥熙档案过滤和把关的重任。  

宋曹琍璇的丈夫宋仲虎是蒋介石与宋美龄最疼爱的后辈之一。他从小每年寒暑假都到台湾去和蒋介石夫妇一起生活,他们二人对宋仲虎疼爱有加。按辈份来说,宋曹琍璇夫妇称孙中山、蒋介石为姑丈,称蒋经国、蒋纬国为表哥。蒋、宋、孔三大家族的后代,特别是第三代多在海外长大,很多不懂中文,只有宋曹琍璇的中文能力强。而且她又是三大家族里大家都信赖的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地标式建筑——约87米高的胡佛塔中,有专门属于宋曹琍璇的办公室。她将其称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她成了一名“塔里的女人”。  

进入这个“家”,需要4把钥匙:塔底的大门一把,古旧的电梯要用钥匙才能开门,办公室所在楼层的走廊外也上着锁,最后一把钥匙则是为开办公室门准备的。  

宋曹琍璇的办公室只有她一人,没有同事,任何外人都不能进,除了每年寒暑假,由蒋家特聘的潘邦正教授从台北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审阅工作。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蒋介石日记。短短几年,她阅尽蒋介石55年中写下的日记。  

2004年底,方智怡代表蒋家宣布将两蒋日记暂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期限50年,蒋家可以随时取回;胡佛研究所提供研究办公室,供蒋家以及蒋家指派的研究人员入研究所及整理资料。消息一披露,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台湾岛内“非仅舆论哗然,也震惊政坛,更令研究者扼腕浩叹”。  

《亚洲周刊》以《两蒋日记负气出走美国内幕》为题写道: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顾问马若孟和该所研究员郭岱君女士,被认为是促成蒋家后人把两蒋日记交给胡佛研究所的两大功臣。马若孟是个精明人,他看到李登辉和陈水扁陆续当权后,台湾政治风云在变,李、陈和绿色政权都希望淡化两蒋的遗泽,蒋家后人更是痛恨台湾的“绿化”,于是和郭岱君开始积极游说,力劝手握宝藏的方智怡把两蒋日记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方智怡在厌恶阿扁当局不尊重蒋家,她本人对台湾的感情又越来越淡的冲击下,决定两蒋日记以“暂存”名义入藏胡佛研究所。方智怡表示,胡佛研究所并未取得两蒋日记手稿的所有权,两蒋日记在时机成熟时“永远保存于中国的土地上”。  

胡佛研究所的创始人赫伯特.胡佛,是美国的前总统,曾于1899年24岁时应清政府的聘请来到天津,任墨林公司驻天津的代理人。不久前往开平煤矿担任总工程师,并起了个中国名字叫胡华。在职期间,他与英国人德璀琳密谋,巧取豪夺,从清政府直隶热河矿务督办手中秘密买下了开平煤矿。1912年6月成立开滦总局,这便是开滦煤矿的由来。胡佛成为美国第一个在中国发财的富翁。1913年,胡佛从中国携带大量财产返回美国,在旧金山自设公司。其后,他凭借这数百万美元为强大后盾,步入政界,青云直上,直至当选为美国第31届总统。1919年,已是美国社会风云人物的胡佛向自己的母校斯坦福大学捐赠了5万美元,在校内设立“胡佛战争收藏”,1957年改名为“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简称“胡佛研究所”。  

很多学者都赞美蒋方智怡:“我真的佩服她的勇气和智慧”,“她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使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资料保存下来,并且开放给学者研究,很了不起”。  

蒋介石的日记部分公开后,两岸三地学者络绎于途,赴美研究日记里的“历史密码”。来自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国民党党史会、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都派人到美国阅看蒋介石的日记,众学者都沉迷于蒋介石龙飞凤舞书法中所隐藏的秘辛。  

各方学者认为,蒋介石的日记势必改写目前已有的历史论述。  

蒋介石是个很喜欢保存个人历史资料的人。有人说,他记日记有三个目的:一个是记事、备忘,为了若干年后自己回忆;二是为了修养;三是为了总结治军、治国、治党的经验,这个前提决定他不能说很多假话。  

蒋介石在早期日记中写了很多个人隐私,那时的蒋介石一方面在上海十里洋场过着浮浪子弟的生活,逛妓院等经历在日记里也有记载。  

在日记里,蒋介石曾写道:“到了妓院,看到床铺脏乱,余拂袖而去。”又有“今晚出去探花”等记载。但蒋同时又在进行痛苦的思想挣扎。在他路经香港时,日记上写着:“香港乃花花世界,余能否经受考验,就看今天!”结果当晚他又去妓院了,并在日记上写下:“我的毛病就是好色也!”就连马路上见到美女而心动,他也在日记上写道:“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  

蒋介石有个女友叫介眉,是个妓女,两人很要好,介眉希望结婚,蒋亦有此意,但要介眉写一个盟约,介眉不肯,此事遂无进展。后来蒋介石要到福建打仗,介眉送蒋上船,要求跟蒋一起走,蒋不允。介眉要求他留在上海陪她几天,蒋介石遂在上海又待了几天。事后,蒋介石感到后悔,日记中写道:“我真是不像话,离开家前,纬儿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母亲重病在床,我都没有理会,但我竟然在介眉家多住了好几天。”  

蒋介石对民主党派、文化人的印象坏透了,对民盟、张澜、黄炎培、左舜生都没好话。蒋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许多都是糊涂蛋,日记中出现大量骂文化人的话。但是,蒋介石很爱读书。蒋是军人,除了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很自负,对自己的文采也很得意,许多文告是他亲自撰写的,他还在日记中形容自己“笔力雄健”。抗战期间,即使军备繁忙,甚至在重庆大轰炸中,他仍保持读书的习惯。抗战期间,他最常读的书是《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这两本书讲的是宋、元、明三代理学家的思想和学术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个人道德修养与待人接物的道理。  

蒋介石常感叹国民党不但没有好的军人,也没有好的文人,连文章都写不过共产党。陈布雷是他少数满意的文胆,但陈的身体不好。抗战期间,蒋介石在重庆举办第一届党政训练班,蒋亲自主持,还对党员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他亲自拟就的,其中有一题问大家:为何国民党处处赶不上共产党?  

另外蒋在日记里骂了许多人,包括胡汉民、戴季陶、孔祥熙等外界认为他最亲密的人,比如称孙科为“阿斗”、“总理的不肖子孙”,说他误党误国。蒋介石在日记里写着,“把孙科叫来,大骂,骂得他低头,哑口无言”。  

蒋介石知道,自己的日记将来会被作为历史文献保留下来,作为后人的研究资料,所以他把自己讲得好一点、美一点,慷慨激昂一点,这也是有的。比如孙中山去世时,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很痛苦,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还不如我去死呢。”这种话有些过于表演性,要打上问号。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当时蒋介石本人于9日离开上海躲到南京,把具体事情交给白崇禧他们,怎么策划、怎么交代给白崇禧,他都没有记载。这种事情他知道,不能给历史留下什么东西,所以他很可能有意识地不写。  

在首批开放的日记中,有不少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记载。有一天蒋介石与张学良谈话,蒋介石后来在日记里写:“我告诉他,我死后,人事如何安排,我不知道张学良听明白了没有。”这好像暗示要张学良做他的接班人,把领导权交给他。  

中国大陆研究蒋介石的权威学者杨天石发现,1945年孔祥熙下台是蒋亲自拍板的;蒋介石对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弊病知之甚详,曾主张将中国国民党改名为“劳动国民党”;1943年及1944年日记记载有:“美国人想把孙中山儿子孙科捧出来取代我。”后来,蒋亲自约见孙科,痛駡他误党误国,还在日记中骂孙科为“阿斗”,是“总理的不肖子孙。”  

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到几件事情显示,蒋早已是孙中山心目中的接班人选。例如1912年1月14日蒋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除掉了孙中山最主要的政敌。蒋介石日后在日记中自白:“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最后信任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刺陶成章时没有日记,是多年后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及的。  

当时,陶成章经常在公开或私下场合批评孙中山,孙中山无可奈何。陈英士密令刺杀陶成章,陶获知消息后躲到医院里装病,结果还是被蒋介石发现后杀掉,从而做了一件孙中山所不能做、更不能言的大事,因此蒋介石在日后日记中提到:“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可他定心有所感。  

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炮轰总统府,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电报后,不顾一切跑到“永丰舰”上相陪,孙中山说,有介石在,所以我就很放心了。  

由于以上原因,蒋介石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1924年,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从此,蒋介石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蒋屡次在演讲时称:“我是靠500条枪起家的。”诸多研究者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一些黄埔学生都不知所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军校根本没有枪,他想办法找到一个开兵工厂的朋友,借了500条枪。那时廖仲恺与蒋介石几乎每天都在商量如何筹款,有一次实在没有办法,就找汪精卫的太太借钱,然后特别言明利息加倍等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国民党改组,孙中山觉得党的纪律不够,需要改组。这时,有两个主要人物反对他,他们认为:我们都志同道合在一起,你不该说要对党主义、对总理效忠,还要签字、盖手印。这两人一个是黄兴,一个是陶成章。两人反对最力。而黄兴与世无争,不赞成,就走了,未与孙中山争执。陶成章却在大小会议上公开骂孙中山,批评他。  

孙中山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人,他没有对陶成章怎样。这时,是陈英士向蒋介石提到了陶的问题,而蒋介石其实是跟着陈英士的。当时,陶已耳闻有人要对他不利,躲到医院里,想暂避风头,但蒋介石还是找到了他,并把他杀了。  

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气走汪精卫,使他的权力更上层楼。对此他曾表示,其中秘密,须等其死后看他的日记。  

1926年,国民党右派为了分化广州国民政府中的左派,造谣称汪精卫与苏联串通,要绑架蒋介石到苏联。欧阳葛将此谣言传给蒋介石,后欧阳葛自认有功,就写了有关中山舰事件的回忆录,蒋介石看后不快,将文章放入抽屉。其日记中所记“欧阳葛来访”即证明了此事。  

抗战前后,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为何?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就有“三日亡国”之论,认为中日国力悬殊,一旦开战,中国沿海地区就会陷入日军之手。因此北伐军要刻意避开日军,绕道北上。日军于1928年出兵游击,制造“五三惨案”,对此蒋介石最早提出对日“不抵抗主义”。另一方面,1930年代蒋介石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与日本各方面维持联系,和谈也一直在进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在日记中以“日倭”“倭寇”称呼日军。他抗战到底,拒绝与日本谈和的思想,可能在此期间首次出现。他在日记中每页都写上“雪耻”二字,提出一条如何“雪耻”的措施,自我惕励。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迹”后,蒋介石的对日主张发生了重大转变,“中日必有一战”成为他的主要观点。  

在日记里,蒋介石一直强调,中国是弱国,根本没有能力抗日,所以只有拖,一直拖到最后决战的时候,好利用这个时间积极备战。另外,他期待日本与苏联能够开战,这样能够两面拉锯,减轻中国战场上的巨大压力。  

中日正式开战后,蒋介石开始坚决反对和谈。  

1939年,日本政府暗中筹划扶植汪精卫政权,并于香港放出消息,称蒋介石如愿意和日本谈判,日本就不再支持汪精卫,且会除掉汪。孔祥熙主张派人和日本谈判,蒋介石坚决反对,指示说: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  

对于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死了很多人,蒋介石怪陈仪。陈仪数次要求派军队,蒋介石在日记中一再强调“勿滥杀无辜,除首恶者”。  

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问题,外界都说他们是政治婚姻。但从蒋介石的日记来看,他们的婚姻还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蒋介石对宋美龄是一见倾心,他们结婚之前,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希望他加入基督教,他回答说:我对基督教没有研究,我要先研究再说。蒋介石订婚后,到日本见倪桂珍,蒋写道:“岳母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让我很不好意思。”这个老太太大概对这个女婿还是喜欢的。有一次倪桂珍重病,蒋介石自我反省,说我的岳母这么疼我,我却没有加入,这时他对基督教已下了一定功夫了,有一定好感。另外孙中山也是基督徒,诸多因素最终导致蒋介石加入基督教。把蒋介石加入基督教仅仅理解为是为了婚姻,好像有些过于狭隘。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内外交困,处境艰难。他准备北上,跟日本人拼一场。但他又很清楚,打不过日本,所以临行前他立了遗嘱。宋美龄也表示愿意一起跟他北上。蒋介石说:“牺牲是我男儿的责任,跟你有什么关系?”反对她北上。宋美龄觉得蒋介石看不起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第二天,宋美龄又回来了,说:“我丈夫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不应该离开他,而应该与他共生死。”  

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需要很多战争经费,而宋子文不批,急坏了宋美龄。她对宋子文说:“战事到了最紧急时,你不给他钱,他一定要失败;我知道介石的脾气,如果失败他一定要自杀,如果他自杀我也跟着死。”她把自己的房产和珠宝抵给宋子文,宋子文很感动,很快筹到了钱。  

1944年7月2日,重庆有一场招待会,共有75人参加。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此会是为美龄送行而办,她因患有严重之精神衰弱症,须到巴西休养。”  

蒋介石在招待会上发言表示:最近重庆有一种传说,“指我和一位护士有不正当关系,并已生下一子。这绝对是谣言。我是新生活运动的发起人,一向高度重视道德观念,怎么会去干这种事?何况我还是个基督徒,干这种事是违反教义的,如此我岂不成了伪君子!”  

宋美龄于7月9日到达巴西,直到隔年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中国。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宋美龄是蒋介石确有外遇才负气远走巴西的。杨天石经过研究认为,并非事实。  

据蒋日记记载,宋美龄赴巴西确实是为了治病。蒋介石在妻子远行之夜,曾于日记中记载:“美龄对我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爱你!”宋赴巴西养病后,蒋常给她打电报,照样向她通报国内形势,两人关系正常。  

不过,就像一般夫妻一样,蒋、宋的婚姻生活也不是平顺无波的,其中一次两人闹别扭是因蒋纬国。  

蒋纬国名义上是蒋介石的二子。蒋在日记中提到,纬国的生母是日本人重松金子。纬国由一个日本人带回上海,因纬国的生父戴季陶家中有难言之隐,于是交蒋介石代为抚养。蒋、宋结婚后,长子经国已前往苏联,纬国也被送到德国,直到抗战爆发,宋美龄都没有见过纬国。  

后来,宋美龄到香港治病,蒋纬国回国经过香港时去见了宋美龄,再前往重庆见蒋。但宋美龄却滞港不归,她是在为蒋纬国的身世生气。因蒋基于对戴的义气,从未告诉她纬国到底是谁生的?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妻留港不归,余回了信,答以夫妻各尽其道,毫不为之所动。”  

宋美龄滞港甚久,蒋在日记中说:“余为家事愁闷”,“对家里事,我只能忍耐,我私德无亏,一切坦然。”等宋美龄回到重庆后,蒋介石要蒋纬国向宋美龄叩头,执人子之礼,母子终于和好。蒋在日记中写道:“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最大幸福是母子团聚,平安。”  

1943年,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到重庆,蒋介石予以接见,让宋美龄很不谅解。陈洁如原隐居上海,一天到百货公司买东西被陈璧君撞见,想拉拢她到汪政权去当官,陈洁如为了躲避困扰才远赴重庆。蒋介石接见她,是否因此旧情重燃,无从考证。宋美龄访美归来后,得知此事,一度和蒋介石分居,住到孔祥熙家里。后来,蒋、宋又重归于好了。  

关于蒋、陈相见之事,陈洁如的女婿陆久之曾写过一封给中国社科院的信中说,抗战期间重庆盛传蒋和一位陈姓小姐过从甚密,有说陈小姐为陈布雷之女,或说是陈立夫的侄女,实则所谓陈小姐就是他的岳母陈洁如也。  

           孤 岛 落 日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蒋介石遗恨台湾  

宋美龄106岁去世  (19)   

        宋美龄曾经小产  

日记记载:蒋介石早年好斗好色,1927年与宋美龄结婚后,改掉了这一坏毛病。  

蒋在日记中常以“三弟”、“三妹”、“爱妻”等蜜语称宋美龄。日记披露,宋美龄之所以没有子嗣,与早年小产有关。  

1929年,宋美龄怀孕,日记记载,蒋介石极为欣喜。当时蒋的领袖地位尚不稳固,数次险遇刺杀。有一个杀手买通了楼下的警卫,甚至已经潜入卧室准备行刺。蒋介石当时睡得比较熟,宋美龄则因外面风传有暗杀行动,极度紧张,特别警醒。听到动静,立即把蒋摇醒,蒋于是大喝一声。杀手胆小,枪掉在地上,人逃走了。宋美龄因此受到惊吓小产,此后再未生育。蒋介石非常伤心,在日记中连续几天都写到此事,而且详述把宋送到别的地方静养等等。  

抗战时战局凶险,蒋介石曾多次要求宋美龄避到安全地区,但宋美龄坚持与蒋共患难,还曾经给友人写信表示,要与蒋共生死,蒋为此极为感动,多次在日记中写到“吾妻爱情甚笃”,“吾妻为余协助之功实更大”等等。  

             蒋介石日记中的宋氏三姐妹  

蒋介石日记中有关于宋庆龄的大篇幅记载。  

1930年12月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及至二十余岁犹如此也。近三年来,必不愿与妻乐别者,岂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耶,余诚不知所以然也。”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蒋介石刻骨铭心的经历。宋美龄前往西安救助他,在见到宋美龄那一刻,蒋介石禁不住号啕大哭。这在日记中,也有记述。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日记中,也大量记载了宋美龄的出访与 外交活动。1943年3月2日,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宋美龄在美国的国事活动:“余妻昨日在纽约市政六厅演讲几至晕厥,其身心之疲乏与精神之愤懑可想而知。此余之审事不周,任其单身前往苦斗之过也。但深信其结果于国家前途必有良效也。”  

与宋美龄相比,蒋介石对宋蔼龄笔墨虽少,但在记载中总是透出浓浓的亲情。  

1927年12月28日,是他结婚后不久的一天,上午他与宋美龄外出骑马郊游,“……晚餐后访大姐(宋蔼龄),谈时局,彼甚以余游息为虑,且轻视之,其实不知鸿鹄之志也。”他与宋蔼龄谈论时局,宋蔼龄警示蒋介石不能耽于享乐。蒋介石很不服气,认为这是她不了解他的远大志向。  

1934年2月4日,蒋介石再次和宋蔼龄、宋美龄游览六合塔。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宋蔼龄被描写成一个有思想,善决断,且充满人情味的长姐。  

在宋氏三姐妹中,蒋介石对宋庆龄的记述最少,很少见到他们之间有所交往的记载。但是每次提到宋庆龄,蒋介石一般是尊敬地称为孙夫人。1943年3月12日下午3时,他与蒋纬国拜访孙夫人,是“以本日为总理逝世忌辰”。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去看望宋庆龄,显然是为了表示对孙中山的尊敬,并对孙夫人宋庆龄表示慰问,当天宋庆龄也非常热情,她用酒酿蛋款待了他们。他得意地对蒋纬国说:“余谓此故乡宁波款待新女婿与外甥之珍品也。”  

但是,宋庆龄与蒋介石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在旧金山会议前,宋庆龄曾与蒋介石商议,让他接受中共的代表参加,这让蒋介石非常不满。他在日记中恨恨地写道:“共匪知我绝无指派其代表参加旧金山会议之可能,彼乃间接运动宋庆龄对我说项,此庆龄与我提共匪事乃十五年来第一次……最后则以宋说项无效……”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真假爱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是近代史专家,尤其以对蒋介石的研究而闻名。  

2006年3月31日,蒋介石的日记(1917-1931年)第一次对公众开放。杨天石提前到达美国,开放当日一大早就在门外守候,并第一个见到日记真面目。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胡佛研究院又陆续开放了蒋介石1932年至1955年的日记。为此,杨天石又两次赴美,抄录下大批珍贵资料。  

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问题,一直有很多传闻。最广泛的说法是,蒋宋之间是一场政治婚姻,两人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尤其是后来有美国人出书,称蒋介石在重庆时期,宋美龄曾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温德尔.里维斯.威尔基有过一段婚外情,更给蒋宋的婚姻蒙上了一层迷雾。  

蒋介石在与宋美龄结婚之前,已有过三位妻妾,分别是原配毛福梅,第二位姚冶诚和第三位陈洁如。  

“奢靡趋俗,招摇败名”、“以洁如治家无方,教育幼稚,不胜怨恨”……这些出自蒋介石早年日记的怨言,是对其前妻的评价。他还在日记中深深慨叹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蒋介石的日记中有“终日想念美妹不已”,“终日想念美妹不至”的记载。  

1926年,蒋介石在广州第一次见到宋美龄是在孙中山的上海故居,两人一见钟情。蒋介石认定宋美龄是自己所爱慕的女性,宋美龄也对蒋介石印象极好,默许非君莫嫁的心愿。  

1926年北伐军从广州出发,到了湖北时,蒋介石写信给宋美龄的大姐宋蔼龄,希望她能够带三妹宋美龄到江西南昌会面,并相约陪同游览山水。  

1927年3月的日记中写道,“终日想念美妹不已”,5月的日记中写道,“终日想念美妹不至”。  

蒋介石这位沙场老将和情场老手“情场如战场”,除了日记抒发相思苦之外,他还写了好几封情书,攻势不断。  

后来,两人终于约会了。他们在上海一家小餐馆谈心,蒋介石事后在日记中留下了“约会别有一番风味”的注脚。  

1927年9月宋美龄私下答应了婚事,认为“人生以订婚为一大乐事”。这只是两人私订终身,宋家还没有答应。  

蒋介石为了求宋家答应婚事,同年11月特别远赴日本见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一天连见3次。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宋母“心情甚为愉快,欣然同意”。  

1927年12月1日他和宋美龄结婚。当日,他在宋家的要求下举行了两次婚礼,一次是在宋家举行的简洁的教会婚礼,一次是在大华饭店举行的豪华、时尚的婚礼,赴宴宾客达1000多人。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见余爱姗姗而出,如云霞飘落,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何地矣。”他还详细地写下他们婚礼后乘车游行、晚宴,以至最后入新房的情景。  

对于这场婚礼,当时曾有人说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也有人说,蒋介石结婚当天在报上发表专文,认为宋美龄是他唯一的终身伴侣,可以让他无后顾之忧,奉献革命事业。  

北伐结束后,蒋宋结婚半年,蒋介石在日记上写道,“北伐成功,夫人之助,居其半”。  

蒋介石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好武尚斗,喜爱冒险。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与宋美龄结婚后,蒋介石改掉了很多坏毛病。  

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威尔基访问重庆,有关宋美龄和威尔基的婚外情的描述,1974年美国出版的一本《皮尔逊日记》就曾谈到此事。在美国的宋美龄读到此书后大为震怒,将出版商告上法庭。最终出版商进行了公开道歉,并承诺再版时将诽谤的文字删除。  

1985年美国人迈可.考尔斯出版的一本名为《迈可回顾》的回忆录,又谈了宋美龄与威尔基的“风流事件”——秘密约会。“蒋介石发觉,气愤至极,率领手持自动步枪的士兵前往捉奸”等等。  

杨天石说,史学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这是美国人的“恶作剧,是很荒唐的事”。杨天石研究了威尔基当年在重庆的所有报道和相关档案资料,认为威尔基没有任何可以和宋美龄单独约会的空隙。  

杨天石说,那时宋美龄一直身体不好,她是不是那种风流女子暂当别论,但她当时根本就无暇他顾。她因在抗战期间到淞沪前线劳军时,突然遭到日军飞机空袭,翻车受了伤。从那以后,宋美龄就常年疾病缠身。1942年10月2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妻体弱时病,未能发现病因,甚忧。”两日后又写道:“妻体弱神衰,其胃恐有癌,甚可虑也。”10月30日他再次写道:“恐妻病癌,心甚不安,决令飞美就医,早为割治。”  

宋美龄此后访美确是去看病,而非像美国人所说的与威尔基之间的“私情”有关。  

1942年11月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为妻将赴美,此心甚抑郁,不知此生尚能有几年同住耶?”11月17日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又写道:“夫妻依依,甚以明日将别为忧也。”  

11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平时不觉夫妻乐,相别方知爱情长。’别后更觉吾妻爱夫之笃,世无其比也。”宋美龄到美国后经医院检查,确认没有患癌症。消息传来,蒋介石大喜:“妻于二十六日平安飞到美国,并据医者检查,决无癌症,此心甚慰。”  

11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妻于十八日赴美,临别凄怆,儿女情长,今又获一次经验也。”  

除夕之夜,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旧历除夕,孤身独影,萧条寂寞极矣。”  

宋美龄到美国医病时,也参加了一些外交活动。1943年3月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充满自责地写道:“余妻昨日在纽约市政6厅演讲,几至晕厥,其身心之疲与精神之愤懑可想而知。此余之审事不周,任其单身前往苦斗之过也。”  

从这些来看,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夫妻情还真是有些爱情的。  

          “蒋家王朝”的遗孀们  

                                          汪长诗 从少奶奶到平凡女子  

最近(2007年),汪长诗和母亲、兄弟及小辈们一行十余人回到连云港灌云县板浦镇祖宅寻根,在同行的小辈中有她与蒋孝武的儿女蒋友兰、蒋友松的身影。  

蒋孝武在22岁时进入慕尼黑政治学院就读。有一天,蒋孝武趁着假期到瑞士游玩,当天晚上在一个宴会中结识了漂亮的汪长诗。汪长诗的父亲汪德官是著名的电信专家,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官员。那时他已从退休并开始经商。由于汪家定居瑞士,汪长诗已加入瑞士国籍。  

   汪长诗当时才17岁,长得娇小玲珑。蒋汪二人认识半年后就决定“闪电”结婚。1969年24岁的蒋孝武与汪长诗结成百年之好。                                                   蒋孝文的夫人徐乃锦  

汪长诗婚后不到两年,就为蒋家生了友兰、友松一对儿女。然而蒋孝武与汪长诗的蜜月期持续了没多久,他们就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冷战”中。汪长诗最终终于忍受不了蒋孝武的花心,恨别蒋家。她离开蒋家那一天,留下了一封信,把两个孩子一起带走了。  

汪回到了在瑞士的娘家,并打算把孩子长留在身边。但后来蒋经国思孙心切,再加上当时“台独”分子欲绑架蒋家幼孙的传言甚嚣尘上,因此蒋经国派人劝汪把小孩送回台湾,汪长  

诗含泪答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单身生活后,汪长诗结识了一位画家,另行改嫁。  

蒋友兰目前在香港从事传播业,经常台北、香港两地跑。蒋友松曾先后在新加坡和瑞士求学,后来在美国旧金山从事风险投资业。2002年蒋友松与台湾姑娘徐子菱在美国结婚,后产下一女,是蒋家第五代第一个孩子。  

         蔡惠媚 从地下情人变成“二太太”  

蔡惠媚是蒋孝武的第二任妻子,她是第一位嫁给蒋家的台湾本地媳妇,也是蒋家最年轻的寡妇。                            

      蔡惠媚出身台中清水的名门望族,父亲蔡垂碧以船务发迹。蔡惠媚在家中最小。1975年,汪长诗从众多的应征中,选中了18岁的蔡惠媚担任蒋友兰和蒋友松的家庭教师。蒋孝武和她见面后对她一见钟情,旋即展开热烈的追求,后来更逐渐化暗为明。汪长诗发觉两人的暧昧关系,一怒之下夜奔慈湖找蒋经国告状,但仍无法挽回蒋孝武那颗不羁的心。

1986年,蒋孝武和蔡惠媚在新加坡举行了结婚仪式,蒋经国派蒋孝勇代表家庭参加了婚礼。  

蔡惠媚没有自己的孩子,把母爱都给了友兰和友松。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1991年7月,蒋孝武突然病逝,当时蔡惠媚年仅32岁,此后她一直守寡至今。                                           蔡 惠 媚  

  方智怡 天之娇女自有福                             方 智 怡  

      方智怡生于1949年,是前“台湾国道高速公路工程局局长”方恩绪最小的女儿。  

蒋孝勇在念“陆军军官党校”预备班的时候,一位同学在高中毕业后,想通过海外留学来逃避兵役,于是很郑重地将自己的女友托付给蒋孝勇代为“照顾”,这位女友就是方智怡。蒋孝勇对朋友的托付十分“认真”,结果赢得了佳人芳心。  

1968年夏天,蒋孝勇带着方智怡去找蒋经国夫妇,正式公开了他们的恋情。据说蒋介石特别喜欢方智怡圆圆大大的脸,觉得方智怡气质很好,还说“这才是大家闺秀应有的样子。”  

蒋孝勇和方智怡在1973年结婚,方智怡嫁入蒋家后过着少奶奶的富贵生活,并为蒋孝勇生了三个儿子:蒋友柏、蒋友常和蒋友青。蒋孝勇从台大政治系毕业后,曾出任过中兴公司总经理和电器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职务。  

蒋经国去世后,蒋家子孙突然失去了荫庇,方智怡也不得不随夫举家移民加拿大。1990年,方智怡在加拿大以41岁“高龄”生下小儿子蒋友青。后来,蒋孝勇开始整理祖父和父亲的日记,方智怡也帮丈夫整理文件。1996年,蒋孝勇因喉癌去世。  

方智怡现定居美国,在旧金山自行创业,如今拥有两座购物中心和一栋豪宅。目前(2007年)担任国民党中常委一职,手头还在整理着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日记。  

    方智怡的长子蒋友柏毕业于纽约大学信息管理专业。他创办的橙果设计公司以创新的商业模式著称。2003年他与台湾女演员林姮怡结婚,现有两个小孩:女儿蒋得曦和儿子蒋得勇。  

  邱爱伦 现在蒋家辈份最高的女人  

蒋纬国的第二任妻子邱爱伦是一位中德混血儿,她是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中央信托局”副处长邱秉敏的女儿。  

蒋纬国早年曾与西北富豪石凤翔之女石静宜结婚,但石静宜因难产于1952年去世。1955年,蒋纬国在孤独中偶然结识了邱爱伦。邱爱伦既有欧洲女子的美貌,又有东方女子的贤淑。蒋纬国一见倾心,很快和她订下终身。订婚后邱爱伦即赴日本学习音乐。两年后,蒋纬国赴日本娶回邱爱伦。  

1962年蒋纬国与邱爱伦生下一子蒋孝刚。传说蒋孝刚是“试管婴儿”。  

邱爱伦长年在美国定居。1997年蒋纬国病重期间,她曾回台北悉心照料。蒋纬国病逝后,邱爱伦料理完丧事后再度飞赴纽约。她常去陪伴百岁高龄的宋美龄,使同样孤独的婆婆消除片刻寂寞。自从宋美龄去世后,原本生活低调的邱爱伦就更主动消失于公众的视线之中了。  

邱爱伦的儿子蒋孝刚是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拥有美国律师资格和博士学位。1987年他与王倚惠结婚,育有儿子蒋友捷和女儿蒋友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