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落日 第二章 (10-11)
孤 岛 落 日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蒋介石遗恨台湾
宋美龄106岁去世 (10)
蒋氏父子遗体的防腐
蒋介石、蒋经国遗体防腐手术是由计、雷两位老先生完成的。他们两年轻时均在上海殡仪馆工作,1949年到台湾,后来相继进入台北市政府殡葬处。
1975年蒋介石过世时遗体防腐,是由计老先生负责;1988年蒋经国过世时则由雷老先生负责。
计老先生的防腐技术很传统,是吊点滴式的,即在人体打四个洞,再将福尔马林灌进点滴桶,让福尔马林顺着管子流进人体。同时将人体中的血液放出来。
后来雷老先生做了改进,只要在身上打两个洞,将福尔马林打进人体。注入福尔马林时,十分小心,注入太多尸体会肿,太少又不行,注入后还要轻轻按摩、拍打,以打平血管中的福尔马林。
蒋介石灵柩何时回迁故土?
蒋介石1975年4月5日去世前曾留下遗愿,死后棺木暂时安放慈湖,“日后光复大陆后,遗体移返大陆,葬于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以警示后世不要忘记“反攻大陆、统一中国”。蒋介石去世的第二天,国民党“治丧委员会”便将其“遗体目前暂厝慈湖,俟将来光复大陆再行奉安”,并在慈湖宾馆举行了安灵仪式,将之改称为“慈湖陵寝”。
蒋经国去世后也曾嘱咐过子女,死后暂时安放大溪,两岸统一后再迁葬奉化溪口生母墓旁。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辞世后,国民党“治丧委员会”同样决定将其遗体暂时安放在距“慈湖陵寝”约2公里外的“头寮宾馆”,改称“大溪陵寝”。
2003年10月宋美龄在美国去世,遗体暂时安放在纽约北部的芬克里夫公墓,等待与蒋介石适时合葬。
2004年12月底,蒋经国遗孀蒋方良去世,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大溪头寮陵寝,置于蒋经国灵榇左方,等待来日合葬。
因对李登辉上台主政后逐步翦除、排挤外省籍政治精英以及走“台独”路线极度不满,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于1996年7月8日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而患喉癌的蒋经国三子蒋孝勇自知来日无多,为在生前了却两位长辈心愿,以尽孝道,也力主“移灵”大陆,并前往浙江溪口考察,了解祖父、父亲未来墓址的情况,还告知妻子蒋方智怡有关安排,嘱咐她今后去完成。
蒋纬国赴美国为宋美龄祝寿时曾谈及蒋介石“入土为安”的彻底解决方案。宋美龄说,若蒋介石能够归葬南京紫金山,则她在百年之后亦愿意归葬上海,和她母亲倪桂珍葬在一块儿。因为紫金山是“总理”(孙中山)和“总裁”(蒋介石)奉安之地,不是她可以安葬的。假使蒋介石不能归葬南京紫金山而能归葬奉化老家,那么,她百年后,愿意和蒋遗骨一起归葬奉化溪口祖坟。但是,在国民党高层,两位蒋“总统”的“奉安”,被列为“国葬”,一种说法是:“兹事体大,要好好研究,待统一后再谈移灵比较合适。”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蒋介石的后人陆续来过大陆,他们有让蒋介石叶落归根的打算。他们从台湾请来风水先生到奉化看过地形,选中过三个地方,一处位于雪窦山风景区内,一处在蒋母墓道下面,另一处在一个叫柳家塘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名为“五龟下山”。
为应付这一棘手问题,国民党中常会组成了“两蒋移灵奉安研究小组”,由蒋彦士任召集人,成员包括李焕、俞国华等人。
但随着蒋孝勇于1996年年底时去世,1997年9月23日,蒋纬国因呼吸问题和内出血不治也辞世(享年82岁)了,迁灵一事,暂时被搁置。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宜会会长陈昭典说,浙江人民对台湾同胞非常热情,包括蒋介石老家奉化的老百姓对蒋也很宽容,如果蒋家愿意让蒋介石的灵柩回乡安葬,而且按一定程序来办,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指出,蒋介石一直希望能把自己葬在紫金山,与孙中山葬在一起,这恐怕不能实现。
两蒋灵柩将入土台湾?
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7月8日报道,蒋家后人达成共识,改变过去等国家统一后再把蒋介石、蒋经国灵柩安葬大陆的计划,向台湾当局申请依“国葬”礼遇把蒋介石、蒋经国灵柩下葬于台湾。台“国防部”已经接获蒋经国遗孀蒋方良的申请,要求“国防部”安排两位已故“总统”依“国葬法办理安葬”,并希望把两个灵柩葬于台湾五指山军队公墓。 民进党当局初步决定明年4月5日是蒋介石30年忌日,为两蒋移灵“奉安”之日。
蒋介石、蒋经国分别于1975年和1988年因病去世,按照他们的生前遗愿及当时国民党当局的共识,蒋介石、蒋经国的遗体装殓后分别暂厝于桃园县大溪镇的慈湖和头寮,等国家统一后再运回大陆下葬。当局修建了两座四合院状的陵寝院落,两蒋的遗体均经防腐处理后装在铜棺内,放置于两座陵寝正屋的中央,铜棺外面罩着黑色大理石。昼夜均有卫兵把守。由于陵寝管理处由“国防部”负责,因此蒋家家属向“国防部”提出了申请。
据悉,由蒋方良率全体家属具名递交负责管理两蒋陵寝的“国防部”的申请于今(2004)年1月就提出了,一切事宜由蒋经国儿媳妇蒋方智怡出面办理。方智怡于7月8日表示,两蒋灵柩入土下葬是蒋家大型家族会议决定的,蒋家也公推蒋纬国之子蒋孝刚为家族唯一发言人。蒋家到目前为止,尚未就此事正式向外发言。
蒋经国庶子、“立委”章孝严表示,两蒋灵柩下葬台湾之事是蒋方良女士的决定,他“毫无保留地尊重”。他认为以目前的政治情况、社会变迁来看,移灵“国葬”的做法非常正确,“是很自然的事”。
有记者问章孝严:“蒋家是否放弃了移葬大陆的初衷?”章孝严回答说:“大家没必要作延伸联想。”
台“国防部”官员说,蒋家后人既然决定两蒋“奉安”台北,且是全家人的共识,“国防部”没有不受理的道理。
台湾现任“总统”陈水扁表示,针对蒋家家属请求移灵一事,已指示相关部门要“尊重家属意愿,并依国葬法妥慎办理”。台“行政院”表示,将遵照陈水扁的指示,“将移灵奉安大事办得非常隆重与尊崇”。
蒋介石、蒋经国即将在台湾入土的消息,立即引起台湾蓝、绿两大政治阵营的强烈反应。两阵营的大部分人士持肯定态度。
两蒋遗体系经防腐处理,置于密封铜棺,并抽尽内部空气。明年下葬于台北五指山军队公墓时,按台湾“国防部”内部研究,可将铜棺原封不动地入土安葬,但最后决定仍要尊重家属的意见。
据台湾《新新闻》周报2004年7月15日报道,陈水扁精心计算两蒋“国葬”。
两蒋移灵怎么移?从起灵到下葬,预计邀请外国元首及嘉宾、上百万民众参与,并可能耗资数亿元台币,甚至,战机也可能升空致敬……但这一切的成本效益,其实早在阿扁的盘算中。两蒋移灵,对陈水扁至少有三大好处:
第一、连蒋介石和蒋经国,都终于要“认同台湾”入土为安,当然可宣示是“本土化”胜利的一项历史象征。
第二、蒋介石是写入世界史的重要人物,陈水扁广发国葬邀请贴,各国还是会买账,这是突破中共外交封锁,增加国际曝光的妙招。
第三、两蒋移灵,陈水扁当然是主祭官,当然可以邀请连(战)、宋(楚俞)与祭,主从分明;连宋不到,将要如何向国民党历史交代?
总之,这非常有利于陈水扁搞台独。
天上掉下来的机会,阿扁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蒋方良想与先夫同葬的意愿,催生了两蒋移灵五指山的计划。而民进党在意的,则是如何借两蒋国葬引起世界对台湾的注意。蒋方良的一个心愿,意外成为民进党在两岸与外交上的筹码。
两蒋这两位20世纪世界级名人早已去世,选在21世纪下葬,陈水扁亲笔批示以国葬规格办理,将成为考验台湾定位与两岸关系的重大国际事件。
为了移灵,早在1996年就发生过敏感的政治争议,当时蒋经国之弟蒋纬国公开主张,要将两蒋陵寝移回大陆浙江奉化老家,以示落叶归根。由于当时国民党主流与非主流的斗争未歇,蒋纬国的主张被解读为对李登辉意识形态与治国方针的最后对抗。
为了因应两蒋移灵,国民党中常会决定组成“两蒋移灵研究小组”,并于1997年拟出两案,甲案是移灵大陆,但恐有落入中共统战之虞;乙案则是在中华民国管辖的国土范围内举行国葬,彰显两蒋爱台湾的感情。国民党当局当时即倾向采取暂葬台湾的乙案。
当时宋美龄也以手谕同意两阶段移灵方案,亦即先落土台湾,如果两岸统一,再移灵大陆。
台湾政权转移后,移灵变得遥遥无期,但在宋美龄去世后,移灵问题再度受到讨论。由于宋美龄要葬在纽约却不愿与其先夫葬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宋美龄无法像蒋介石一样采用浮棺。这个问题同样让高龄90岁的蒋方良深感困扰,因其先夫蒋经国浮棺问题未解决,蒋方良百年之后,不知如何下葬甚至无法与先夫同葬,这对与蒋经国感情很深的蒋方良是难以接受的。
陈水扁对两移灵大做文章。台湾首次举行国葬,而且是以历史名人两蒋移灵落土台湾为名,广发邀请函给包括中国大陆及美、日等政要的话,于政治上将有极为震撼的效果。
原来只是为蒋方良单纯想与其先夫蒋经国合葬而提出的国葬,如今变成民进党政府两岸、国际外交的筹码,蒋家人心中不知是啥滋味。
蒋家后人为何请求移灵入土?
蒋介石、蒋经国的亲属要求台湾当局把两人的遗体入土安葬在台北近郊的五指山台军公墓,这对于希望能“反攻大陆”、“光复大陆”的蒋介石、蒋经国而言,尤其对失去大陆的蒋介石来说,当然会“死不瞑目”。
1968年是风烛残年的蒋介石最后一次到金门。过去,思大陆心切的蒋介石经常到金门眺望大陆,聊解乡愁。
这年,蒋介石还在其太武山的行馆,登上面对大陆的一处小亭,远眺对岸,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默默无语,也不许旁人打扰。过了七年,蒋介石就带着无法如愿的梦,含恨 离开人世。
蒋介石念念不忘、也一直想回被他失去的大陆,由一件事可看出来。到台湾后,在他有生之年,他始终抱着整军经武的心态,只想在台湾暂住,不想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他最常教训人的一句话便是:“两年准备,一年反攻”,因此,碰到有部属建议要建设经济时,他往往会训斥:“马上要反攻大陆了,还建设什么?”因此,直到他辞世前两年,由于身体不行,政务由蒋经国总揽,务实的蒋经国才开始台湾的经济建设。台湾之所以能在经济上起飞,跻身亚洲“四小龙”,一来是当时时机所然,二来是蒋经国“违反”其父的“光复大陆”遗志,有心扎根台湾所致。
两蒋先后在1975年及1988年故世前,都曾下令把其棺木“暂厝”桃园大溪慈湖及头寮,棺木放在地面上,不得入土,要等“光复大陆”后才能入土安葬于大陆。
如今,由蒋经国之子蒋孝勇的遗孀蒋方智怡为首的家属,以蒋经国遗孀蒋方良的名义致函台湾“国防部”,要求把两蒋的棺木“移灵”安葬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并由蒋纬国的儿子蒋孝刚为发言人,更令人为历史的苍桑感到唏嘘。
蒋家为何在2004年3月“总统”选举前夕提出“移灵”请求?据说一方面是在宋美龄去世的刺激下,考虑到蒋家这几年男丁不断凋零,希望让两位长辈早点入土为安,避免先人灵棺停放过久殃及子孙,以重振家运;另一方面也对国民党在“大选”中取胜寄予了较大的希望,希望泛兰重新执政即刻启动“移灵”。
台独分子陈水扁获此机会,当然要做出“两面光”的措施,下令准备以超“国葬”礼去安葬两蒋,也趁此向独派人士显示:“我终于动了两蒋的遗体。”
“国葬”也好,“移灵”也罢,对已无法“光复大陆”的两蒋而言,“蒋家王朝”至此正式告终,连遗体都回不了大陆的两蒋,在史页上也以悲剧性的句点,收拾往昔的风风雨雨,也许,在九泉之下,蒋家父子只有摇头叹息了。
最后,因台湾当局各部门、国民党内部与蒋家家属意见不一,特别是家属顾虑民进党当局在“移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礼遇和维安保障,导致“移灵”再度搁置。
孤 岛 落 日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蒋介石遗恨台湾
宋美龄106岁去世 (11)
蒋介石“陵寝”命运难测
蒋介石“陵寝”
为了有朝一日能“返回大陆”,蒋介石死后,棺木一直没有安葬,只是“暂时安放”在台湾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的慈湖。慈湖原名“埤尾”,本是一个呈牛角形的人工水库,水碧山青。
慈湖附近有一座海拔300多米的死火山,叫草岭山,是桃园县惟一的火山遗址。
当时蒋介石看中这里,并不是为了身后“安寝”,而是想把这里变成“总统府”的战时疏散办公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正遭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困难,与苏联的关系也走向破裂。蒋介石认为,这正是“反攻大陆”的绝好时机。他考虑到,一旦战争打响,位于台北市中心的“总统府”目标太大,很容易遭到攻击,于是打算在台北附近寻找一个“总统府”战时疏散办公地。恰好,台湾望族林本源家族有意向当局捐献一块地皮,这块地皮就在桃园县大溪镇,乃是林家的发源地。
1959年6月,国民党当局在这里建了一座四合院,名为“洞口宾馆”,建筑面积为1628平方米。1961年,蒋介石来视察,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与自己的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的景色十分相似,便动了思乡之情,决定把这里改为“总统行宫”。第二年,蒋介石为“洞口宾馆”题写了“慈湖”二字,以表达对其母王太夫人的怀念,感谢母亲的慈爱。此后,“洞口宾馆”改名为“慈湖宾馆”,“埤尾”的地名也随之改成了“慈湖”。
那时,蒋介石虽口口声声要“反攻大陆”,其实心中也明白,大陆已无法“反攻”,这也意味着他无法再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因而常来“慈湖宾馆”小住,略慰思乡之情。蒋介石每次来到慈湖,都要说起奉化,说起溪口。
那时,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一年中有近四个月的时间都住在这里。
人们通常所说的“前慈湖”兼有别墅休闲和办公功能,与此相对的“后慈湖”则是可以在特殊时期充当“临时总统府”的军事基地。两个设施由地道相连,基地内部的5栋建筑则是计划中的司令部。
管制区内驻扎着蒋介石最为信赖的装甲师团,周边的山头上都部署有高射炮,100个以上的哨所防范着来自外部的入侵。在全长150米的地道内除了指挥部,还设有空调系统和厨房,当遭遇围困之时可以发挥避难所的功能。此外还预留了向台北、宜兰和新竹撤离的通道。
蒋介石没想到,“慈湖宾馆”建好没几年,他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75年4月5日,正值清明节时蒋介石去世了。4月16日下午,在“慈湖宾馆”举行了安灵仪式,慈湖即成了蒋介石棺木的暂时安放地。此后“慈湖宾馆”改称为“慈湖陵寝”。
由于“陵寝”当时是为战时的紧急状态而建造的,所以建地面积不大,空间有限。“陵寝”旁边有一个专门为蒋介石打造的原子弹防空洞,防空洞的材质超过了二战时的所有防空洞。
蒋经国病逝后,蒋经国治丧委员会曾主张将蒋经国的灵柩安放在蒋介石的“陵寝”处,但宋美龄表示“不能接受”。她认为,虽然蒋经国和蒋介石的灵柩安放在一起,有利于日后官员们的谒陵和悼祭,却不符合蒋氏父子生前的意愿。后来,治丧委员会选中了“头寮宾馆”。
“头寮宾馆”距蒋介石“陵寝”两公里,以体现蒋经国随伺父亲的孝心,规模比蒋介石的“陵寝”小。“头寮宾馆”原本是用来存放“总统府”文件档案的,占地1165平方米。蒋经国的灵柩安放于正厅,办公室在灵柩旁边的房间,里面保存着蒋经国的遗物。
据媒体后来披露,蒋经国遗体的防腐处理比蒋介石的好。
蒋经国去世后,蒋介石的“陵寝”“很受伤”,台湾当局经常打它的主意。
陈水扁上台后,为了满足政治需要,经常没事找事地“折腾”“两蒋陵寝”。2004年,陈水扁相信蒋介石“入土”能给他带来好运,便鼓动将“两蒋陵寝”移至五指山“国军公墓”。当时,蒋家的遗孀们也希望两蒋“入土为安”,于是表示了同意。陈水扁便下令成立“移灵奉安筹备委员会”,并亲自指派“奉安大员”,要求“隆重办理”。后因蒋家内部意见不合,才紧急“刹车”。
2007年初, 了配合台湾当局的“正名运动”,陈水扁的心腹、民进党主席游锡堃,提出取消“两蒋陵寝”的预算,撤走驻守的“宪兵”。陈水扁即声称“可以考虑”,后因各界强烈质疑而搁置下来。2月份,陈水扁就借口“蒋介石是二·二八事件元凶”,再次提出处理蒋介石“陵寝”。看来,随着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蒋介石“陵寝”的命运充满了变数。
2007年5月,大陆记者陈斌华到慈湖陵寝参观了平常不对外开放的正厅两侧房间。他在文章中写出了看到的情况:一侧是蒋介石、宋美龄生前的卧室和宋美龄的画室。蒋介石的卧室有一张床和一张榻,榻上放有专门用来看书、批示公文的小书桌。书桌上放置着放大镜和装着润喉片的小药瓶。靠墙的是一排书柜,里面陈列着《庄子》、《孙子》、《墨子》、《经史百家杂抄》等书籍。浴室整体白色,墙角放着一个痰盂,墙上挂着两件浴袍和毛巾。
宋美龄的卧室与蒋介石的卧室相通,里面放置一张床和几件中式木制家具。与卧室相邻的宋美龄的卫生间,墙壁瓷砖是粉红色的,浴缸和抽水马桶也都是粉红色的。据说这个马桶是当年专门从日本买来的,到现在还能使用。再往前走,就是宋美龄的会客室和画室,当年的家具都随宋美龄运到美国去了,所以房间里显得有些空荡。
慈湖陵寝全年开放,每天从早8点到正午5点。平均每天有三四百人来参观。现在大陆去台湾旅游的人,有些也来这里参观。
蒋介石自选墓地
在南京东郊钟山南麓,孙中山陵寝中山陵与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陵孝陵之间,有一座很特别的建筑——正气亭。
据说此处是当年蒋介石为自己选中的墓地,因是未来的陵寝地宫所在,特筑亭标志。
蒋介石曾对幕僚表示,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也能安葬在中山陵附近,永远陪伴孙总理。但墓址的地理位置很讲究,相传当年蒋介石自诩,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明一点,这里应高于明孝陵;但不能和孙中山先生相比,此址应低于中山陵。“正气亭”所在地正合乎此标准。
1946年春民国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后,蒋介石率幕僚祭中山陵时觅得这块风水宝地。“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嘱在此处建亭,“将与国人共游赏之”。亭记并没有明示此处即为蒋介石的百年归葬处。 南京钟山
另有一种说法,蒋介石的归葬地并非蒋介石亲自选中,而是由一名来自浙江奉化溪口老家雪窦寺的名僧太虚相中的。太虚是蒋家的座上宾。在民国政府迁回南京后,蒋介石刚好是60岁,自觉年岁渐老,遂开始考虑选一块墓地。于是,与蒋家缘分不浅的太虚被请到了南京,秘密执行蒋介石交代的选陵事宜。
由于正气亭所在地缺“水”,蒋介石相信太虚之言,在亭脚下重修紫霞湖,以弥补风水上的缺陷。而为什么要在此筑亭,也并非蒋所谓“与国人共游赏之”,而是出于风水考虑。据说太虚当时建议,为防止龙气外泄,先建亭镇之,以锁定风水。正气亭于1947年11月29日破土动工,当时并没有正式名字,暂称“半山亭”。直到亭子建好了,蒋介石亲自命名,并手书“正气亭”三字。“正”即“镇”也,蒋介石用心良苦。
从上面说法来看,蒋介石是希望死后葬于钟山。另有一种说法,蒋介石是希望百年之后,葬于与钟山遥遥相对的方山上。
当时媒体曾公开报道过,1946年秋天,蒋介石请了方山脚下横岭一个叫丁福智的村民做领路人,与一行风水先生,带罗盘等物来方山,在方山东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选择墓地,当时还做了适当标志。当年蒋介石带的“风水先生”,就是蒋家座上客雪窦寺僧人太虚。
蒋介石羡慕方山风水好的同时,还有政治上的考虑。 钟山紫霞湖
蒋介石自称一生追随孙总理,多次表示“是中山先生的学生”,“死后也要做中山先生学生”。如果在方山的北坡营建陵寝,正好与中山陵形成“对陵”,呈学生面向老师鞠躬的“师生之礼”。另外还有传言,蒋介石的老家慈溪在南方,蒋选方山也有靠近一步之说。
实际上,早在1937年之前,蒋介石即注意到了方山。当年淞沪保卫战失利后,侵华日军立即沿沪宁线疯狂向南京进攻。为保卫首都南京,蒋介石花费巨资在中华门外南郊建了很多地堡、碉堡一类的军事设施,形成一条很长的防线,时称“东方马奇诺防线”。该防线的地下指挥所就设在方山定林寺附近。但后来此防线未能起到军事防御作用,日本人侦破蒋的用意后,避实就虚,绕开方山防线,经南京东汤山攻打中山门。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蒋介石当年曾亲临方山地下指挥所视察。据说蒋站在定林寺塔前,向北方的钟山遥望,可以看到中山陵,蒋介石当时即心仪此地,最早萌动墓地首选方山之意。
据说择好墓地后,有一次蒋介石站在方山北坡向北望,中山陵仅是若隐若现。蒋介石觉得这样不能与孙中山相依终古,才决定将墓址选定在钟山。所以宋美龄在美国时曾向外界证实,“蒋公生前有遗愿,回大陆,葬钟山”。
蒋介石败逃台湾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湾,终未能“葬钟山”。
蒋介石的五个孙子
一、大孙子蒋孝文:1943年12月出生在苏联西伯利亚乌拉尔机械厂。蒋经国当时不敢为他以蒋氏命名,给他取了一个有俄罗斯的名字爱伦。
二、二孙子蒋孝武:1945年春天在重庆出生。1949年,蒋孝武随全家来到台湾。
蒋孝武置身在蒋氏家族的光环里,有强烈的优越感。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都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业上,中学毕业前夕,他的学习成绩已经滑到全班最低的位置。
蒋介石一直为这个不争气的孙子心烦意乱,蒋孝武小时就喜欢舞枪弄棒,于是送他到凤山军校报了到。长孙生病以后,蒋介石把全部希望都寄于在蒋孝武身上。
蒋经国也感到对不起父亲:“孝武当初进凤山军校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将来如若让他们在台湾发展,没有大学文凭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孝武进大学,然后再出国深造?”
蒋介石听了这个主意,点了点头说:“这倒是个好主意,我看,索性就让孝武到台湾大学当插班生吧。”
三、蒋孝勇:蒋经国的三子蒋孝勇1948年10月出生于上海。蒋孝勇中学毕业后,蒋介石和蒋经国又商量许久,竟然又打算让他进凤山军校。因为蒋介石始终认为,蒋家第三代在他百年之后是否能够继承其衣钵,关键在于是否手中握有兵权。蒋孝勇能否在台湾政坛发迹,首先应从国民党的军界干起。
然而,因为蒋孝勇中途受伤,不得不进了台湾大学政治系的课堂。后来蒋孝勇自己走了一条与政治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商之路。
四、蒋孝严、蒋孝慈:这是蒋经国与章亚若的非婚生子,1942年3月3日出生于广西桂林的双胞胎。原来名叫章孝严、章孝慈。
蒋介石获知章亚若在桂林生下两个孩子的消息后,大为震惊。
“混账!真是为女人就不要前程了!”他无法允许一个女人随便毁坏他儿子的政治前程,于是便向陈立夫吩咐马上派人,去桂林执行一个秘密计划......
不久,章亚若突然病亡。
孩子交给外婆抚养,1949年章孝严和章孝慈随外婆和舅舅从江西前往台湾。
章孝严和章孝慈少年时在台湾新竹县的乡间生活,1966年章孝严以新竹考生绝无仅有的成绩,考进台北的大学攻读,1967年章孝慈也步其兄的后尘,考进台北东吴大学。章孝严1970年以优秀成绩考上公费留学,随之弟弟章孝慈也于1971年赴美国留学,继续攻读法律专业。
兄弟学成归来后,哥哥章孝严在国民党“外交部”任职,弟弟章孝慈在东吴大学执教,先后历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东吴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及校长等职。蒋经国去世后,章孝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 章孝慈在母亲章亚若墓前敬香
1993年章孝慈毅然辞去公职,成为前来大陆为亡母扫墓的蒋氏家族第一人。
蒋介石曾要枪毙蒋孝文
越剧有个剧名叫《王老虎抢亲》。王老虎是一位花花公子,他的父亲在京为相,他在杭州家乡无恶不作,带着家丁横行全城,见着美女就抢。而蒋孝文在台北,正如王老虎之在杭州,台湾曾上演过一本《辕门斩孙》的好戏。
蒋经国在苏联吃苦了14年,总算还有点革命精神,至少还能吃苦耐劳。他虽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却也想做点事,若干方面,比他父亲还像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人。可是,蒋孝文到了台湾,就变成花花公子,太保头子了。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在台北无法无天,身揣手枪,见着中意的女人,就要卫士们把她拖了走。他的好色,颇有其父亲和祖父的遗风。
好久以前,这位太保太孙看中了一个女学生,他要拖了走。那女生的男同学挺身而出,要仗义救美,蒋孝文就拔出手枪,一枪把那男同学打死了。那地区的警察不敢拘捕他,只好向蒋经国投诉。蒋经国叫人赔了那男生家属一笔钱算了事。
可是不久蒋孝文又出事了。他看中了一位少女,一定要拖了她走。那少女的哥哥愤而向前干涉,直斥蒋孝文。蒋孝文拔出手枪来,打死了那少女的哥哥。蒋介石听了大怒,叫卫士把蒋孝文拖出去枪毙了再说。这时,蒋经国夫妇和宋美龄都跪下求情,才算不曾斩孙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