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教授竞聘处长”惹争议是源于一些人对高校现状的无知

火烧 2008-09-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深圳大学教授竞聘处长引发热议,文章指出高校评职称腐败严重,教授已变味,处长职位含金量高,高校行政化问题突出,引发对高校现状的深度讨论。
“教授竞聘处长”惹争议是源于一些人对高校现状的无知

深圳大学40多名教授竞聘一名处长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这么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感到惊奇?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很多人对高校的现状缺乏了解或者无知。

刚才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教授竞聘处长,是耶非耶?》,作者是“已在政府机关混了二十多年的人”。这样的人,显然是对高校的现状一知半解,也来谈论这样的话题,的确是难为他了。

这件事,要从两方面看。

一是从教授职称方面看。不在高校工作和生活的人,一听说教授,就吓住了。首先你得搞清教授是如何产生的。教授的产生,就是凭学历,凭年限,凭论文。前两条,在高校谁也不缺。而论文,则是看你的“剪刀”功夫了。即便在北大,也有王酩酩这样的“剪刀客”,遑论其他二、三流高校乎?其实,现在每所高校都有学报,互相抄袭论文的现象很普遍,那些铺天盖地的论文有多少能有真正的价值?有多少论文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鬼知道。这样的论文,说成是高校教师的“自娱自乐”一点也不过分。真正有独创能力的,能写出很有价值的论文的教师,并不多。稍微有点本事的,就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比如易中天、于丹、孔庆东什么的,有人对他们可能说三道四,但在高校,他们还算是有能耐的。有他们那样的一个水平,就可以出大名了,你说教授有多能?现在的教授早就变味了,再不是什么学者、专家的代名词,至于过去那种意义上“大师”已是凤毛麟角了。北大评教授可能是最难的,孔庆东是中文系的头目,还是个副教授,如果放在二、三流大学,早就可以给教授当教授了。在高校,尤其二、三流高校,教授已经评烂了。而且,评教授本身就充满腐败,真正有才学的人,未必能顺利地当上教授,甚至很多年都当不上教授,比如网上所说的那个陈必红。搞歪门邪道的,很快就能当上教授,一申报就一个准。高校评职称当中的腐败,已经公开化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比如请评委吃饭,给评委送礼、送钱等等。既然如此,这样的教授还有多少分量?如果你是个硕士、博士,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层次”高,还可以破格,30岁前当上教授完全可能。

二是从处长职务方面看。当一个处长,最起码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熬,从副科、正科、副处、正处,没有个十几年的工夫,你就不要想。除非你在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在省级机关,“庙”大,职数多,当个处长也就是个“大干事”,容易一些。即便如此,省级机关40多岁、50岁才当上处长的也不少。在高校,当一个处长,尤其是有权力的处长,要比当一个教授困难多了。而且高校处长中很多都是教授,这叫“双肩挑”,既拿处长津贴,又拿教授档次的讲课费,还有上升校级领导的机会。如果你仅是教授,或者仅是处长,当校级领导基本没有机会。现在的高校,可能只有很少的学校不允许“双肩挑”,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如此,有的学校还鼓励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仅当教授,几年也出不了一次差,出国的机会一般也让系领导(现在是二级学院)优先了,当处长,就可以公款游玩,理由很容易找,什么考察啦,论文交流啦,处室里的经费自己支配,只要分管校级领导同意就可以成行。而教授很少有理由出差,如果因论文交流想要出差,除非你自己掏钱,系上哪有钱出?即便有钱,也不会照顾了你。

至于说到油水,那就看什么部门、负责什么工作了,物资采购、招生、学生转系、学生补考、学籍处理、教材和图书采购、基建工程、后勤系统、人事管理(进教师、进职工、评职称)、提拔干部(组织部),等等,都是令人眼热的事,就不细说了。高校腐败问题,也多因此诱发。

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行政化、衙门化。从教学一线到行政管理部门这样的“逆向流动”在高校已经比比皆是。据在西北某地一所高校工作的一位朋友说,他们学校有一个所谓的“教学名师”、教授、系主任,死缠硬磨,还加上和党委书记是老乡的关系,才当上人事处长的。

知道了这些,你还对“教授竞聘处长”感到惊奇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