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十
中庸十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成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王也,纯亦不已。
【诠释】 上面是从整体上讲,现在从个体上说。个体的构形生成规律与整体构形生成规律一样也是自然的。有什么种类的个体规律就有什么样式的自组织构形。这种自组织从模糊精微直至轮廓清晰,其构形一旦明显表露人们也就可以清楚认识了。首先认识到的是其本质(固有形态)的运动,其次是其本质的突变,本质的突变才是化。只有太极阴阳原理,即大道、恒道、常道,才能完成万事万物基胎的本质突变。
本质,是大自然生成的;法则,是宇宙显现的。规律,是自然事物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所经历的必然轨迹。没有过程,也就没有事物。所以,有道德的大智慧之人珍贵的是时间中的真实存在。
规律,不是仅仅作为形而上的理性存在,才称其为必然性的,而是因为它与“物”的构形互为原因和根据。完成具象刻划,只是认识到个体之人的生存性质知识;认识到人类的整体命运、社会的和谐本质,才能掌握“中庸”的大智慧。德,是形而上的理性存在,是整体核心与个体中心两种本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轴心”本质的运动轨迹。所以,德是随着时空的不同处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着相应的品性规定的。
只有贯穿于时间始终、遍布于空间各处的太极阴阳原理,即大道,才是永不止步的。只有永不止步,才能够无限地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无限表征,才可以达到突变性的远大目标;只有包容了各种事物本质的社会形态,才能实现人类博大宽厚全面协调的目的;只有能够促使人类社会形态博大宽厚的自然之子,才是崇高而道德的公共管理者。博大宽厚,才能承载无限的法则、规律;道德高尚,才能包容万千的气象、事物;既有本质的长久保持,又有本质的突变,才可以生生。博大宽厚,是不可分割的阴阳构形;道德崇高,是大自然的必然性智慧;思维与躯体自然结合,才使人的心灵通达宇宙。到了这样的境界,不用眼睛看,也可以勾勒事物得以推行的逻辑;不用直接体验,也能够描述事物变化的规律;一切科学、艺术创造的前提,必须遵循生生的自然法则,才能走向真、善、美!
太极阴阳原理,宇宙的总规律,人类社会通行的大道、恒道、常道,用一句话尽括其根本,就是:不在范畴上作道、器两分、阴阳之别、仁义之论,那么,我们就无法掌握大自然根本法则的判断标准和权衡准绳。
太极阴阳原理,博大、宽厚、崇高、显著、变化、恒久。这里所说的天,是形而上的法则、规律,不是事物,即使连说出 “法则”和“规律”来,都显得是多余和累赘。但其存在的无限性和自然的规定性,不但超越于地球之外,日、月、星、辰都靠她来维系,而且,万事万物也都被她所包容。这里所说的地,是器物的本质构形,即便摄取一小撮泥土,也包含了无数之“地”的分子基胎。但其广大宽厚,不但承托起五岳之山而不觉重,江河奔腾,大海激荡,也不会从地上溅出半点浪花,何况于一般事物。山,一片石头就绰绰有余地将其代表,至于其峻岭连绵、峰峦迭翠,不但生长花草树木,奔跑着各色走兽,栖居着各式飞禽,还储蓄着无尽的宝石矿藏,使人类得以兴起隆隆的工业生产科技的张狂。水,一小羹匙就足以让人认识其丰富性,至于其深渊无底,浩瀚无边,不但蛟龙盘旋、鱼鳖徜徉,还有不尽的珍珠玛瑙在其中生长繁殖,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生活资源。
《诗经》歌颂:“大自然的生生法则,深远幽微,无穷无尽。”大概这就是所谓形而上的本质所在吧!“呜呼!不仗权势压制,不表白于眼前的事物,不附着在面子工程上,而助益于子孙万代的生生不息,这就是文王的大德啊!”大概这也就是文王之所以为文王,并让人们千载怀念的原因吧。生生之道,才能远;生生之德,才能久;生生之道德,才能万载流芳!
【把握】 相对来说无关轻重的一句话,却需要打几个断点折扣,以使接续不至于有本质上的偏差。而对于攸关《中庸》核心本质内容的如此至关重要的篇章却能一气呵成,思如泉涌。古今根本相通,现象殊异也。老子曰:“大象无形,大辩若讷。”一肚子的浪言奋语尽在释文当中了。
曲:(一)qū。1.蚕箔。《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裴骃集解苏林曰:“薄,一名曲。”司马贞索引:“谓勃本以织蚕箔为生业也。韦昭云:‘北方谓薄为曲。’许慎注《淮南》云:‘曲,苇薄也。’”2.弯曲。与“直”相对。如:曲线;曲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三》:“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3.折;弯。《后汉书·郑弘传》:“时举将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4.邪曲不正。《玉篇·曲部》:“曲,枉也。”《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唐柳宗元《斩曲几文》:“且人道甚恶,惟曲为先。”5.理亏;过错。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者而听命焉。”6.弯曲的地方;隐蔽的地方;偏僻的地方。《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朱熹注:“心曲,心中委曲之处也。”7.局部的;小的。《淮南子·缪称》:“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高诱注:“一曲,一事也。”《汉书·礼乐志》:“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王念孙杂志:“大事曰事,小事曰曲。”清戴震《原善》:“曲其所分,限于一曲,性人得之也全,曲与全之数判之于生初。”(笔者按:戴震名副其实者也。)8.委曲;周全;普遍。宋陈亮《问答上》:“天下既定,周防曲虑,如一家私物,此岂三代公天下之法耶?”清方苞《古文约选序》:“永叔摹《史记》之格调,而曲得其风神。”9.委屈。唐柳宗元《断刑论》:“又何必枉吾之道,曲顺其时,以谄是物哉!” 10.古代军事编制的较小单位。《孙子·计》:“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杜牧注:“曲者,部曲队伍有分划也。”11.近;相近。《释名·释言语》:“曲,局也,相近局也。”王光谦疏证补:“局训近,曲亦训近,故成国以局释曲。”
(二)qǔ.1.乐曲;歌曲。《玉篇·曲部》:“曲,章也。”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史记·周本纪》:“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又奏曲。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3.量词。⑴用于歌曲;乐曲。五代李煜《一斛珠》:“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⑵用于水湾处。宋王安石《泛舟清溪》:“十围但见诸营柳,九曲难寻故国溪。”
能:《说文》:“能,熊属。足似鹿。从肉,“以”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徐铉等注:“以”非声,疑皆象形。”徐灏注笺:“能,古熊字……假借为贤能之能,后为借义所专,遂以火光之熊为兽名之能,久而昧其本义矣。”
(一)néng.1.一种像熊的野兽。《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能入于寝门。”2.才能;技能。《玉篇·能部》:“能,多技艺也。”《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史记·高祖本纪》:“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3.有才能的人。《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诏王驭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敬;三曰进贤;四曰使能。”《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实行。《国礼·天官·小宰》:“小宰之职……以听官府之六计,弊君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晋陆机《文赋》:“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5.兼备。《释名·释言语》:“能,该也,无物不兼该也。”(笔者按:此处可以推步,内外因的关系是互为条件和根据的。)6.能够。《广雅·释诂二》:“能,任也。”《书·西伯戡黎》:“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7.善长;长于。《玉篇·能部》:“能,工也,善也。”《管子·五辅》:“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8.亲善;和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范鞅)故与乐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荀子·正名》:“能有所合谓之能。”9.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一对范畴。“能知”与“所知”的简称。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10.能量。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一般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能的基本类型有:位能、动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原子能。一种能也可以转化为别一种能。能的大小用功率单位来表示。11.及;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12.代词。表示指示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唐张九龄《庭梅》:“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宋文天祥《酹江月·和》:“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13.宁;宁可。宋苏轼《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出山定被江湖涴,能为山僧更少留。”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一折》:“能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元郑德辉《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二折》:“休将军国咨臣下,能把文章教尔曹。”14.会有。唐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鬃发各已苍。”唐韩偓《秋林夜忆家》:“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15.多。少数民族用语。《集韵·等韵》:“能,夷人语,多也。”16.副词。⑴表示动态,相当于“乃”、“就”。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三》:“《诗》云:‘燎之方阳,能或灭之。’能字古读若耐,声与乃相近,故义亦相同。”《管子·权修》:“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⑵表示程度,相当于“何其”。唐杜甫《赠裴南部》:“独醒时所嫉,群小谤能深。”唐王维《送奚侍郎夫人冠氏挽歌》:“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⑶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唐白居易《生离别》:“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宋苏轼《舟中夜起》:“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17.连词。表示转折或相承,相当于“而”。汉崔骃《大理箴》:“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见残。”
(二)tái.1.通“台”,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曰三台。”2.通“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清孙诒让《札移·卷十一》:“能为胎之借字。”3.通“态”,形状。《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关也。夫是之谓天官。”王念孙杂志:“形能当连读。‘能’读为‘态’,……言耳目鼻口形态,名与物接而不能相为用也。”《论衡·累害》:“非俊疑杰,固庸态也。”4.通“治”。治理。《左传·昭公十一年》:“蔡侯获罪于其君而不能其民,天将假手于楚以毖之。”《韩非子·有度》:“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
(三)nái.1.三足鳖。2.传说中的兽名。
(四)nài.1.通“耐”。经受得住。《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者以薄药。”2.姓。
(五)xióng.兽名。后作“熊”。《集韵·东韵》:“熊,《说文》:‘兽似豕,山居,冬蛰。’亦姓。或作能。”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