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敬礼,韦炳梅姑娘!你还让我想起了柳宗元。。。。。。 马望野

火烧 2011-06-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韦炳梅坚持八年陪父亲扫街,传承孝顺与劳动精神,致敬柳宗元勤政爱民,展现柳州朴素坚韧文化,弘扬自强不息价值观。

敬礼,韦炳梅姑娘!你还让我想起了柳宗元。。。。。。  

马望野  

=============================================  

是四张拍摄于柳州的新闻照片,或者说是一个环卫工人家的女大学生的故事,让我写下了后面的文字。那是刊登在《北京青年报》(2011/06/19)上,新华社记者黎寒池拍摄的图片故事:《母亲是残疾人,环卫工父亲支撑一家人生活,报父恩,女生课余陪父扫街八年》。  

照片和故事都很很平凡,并没有多少传奇性:  

“韦炳梅是柳州市内一所专科院校的大一学生。因为深知父亲的辛苦,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每逢周末等课余时间,她一有时间便都陪着做环卫工人的父亲上街扫地,如今她已坚持了整整8个年头。”
■照片说明:(新华社发,黎寒池摄)  

韦炳梅在垃圾中转站的一个斜坡帮父亲推车。  

凌晨两点多,韦炳梅坐在三轮车的后面,跟随父亲来到一条巷子里。  

韦炳梅跟随父亲一起在巷子里扫街  

韦炳梅扫街,父亲帮女儿打起雨伞挡雨。  

“韦炳梅的父亲是一名环卫工人,广西柳州市西环路口旁的一条200多米长的巷子是他的责任路段,两旁开着粉店、狗肉店、快餐店等,每天从清晨一直热闹到午夜,父亲的任务就是保持这条巷子的整洁。每逢周末,夜半散场,剩余食物等垃圾散落街道两旁。在清理难度最大之时,韦炳梅都会陪着父亲出来,在天亮前帮忙把巷子里所有的垃圾清理干净。
韦炳梅是柳州市内一所专科院校的大一学生。因为深知父亲的辛苦,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每逢周末等课余时间,她一有时间便都陪着做环卫工人的父亲上街扫地,如今她已坚持了整整8个年头。韦炳梅说,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做环卫工人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但他从未放弃供姐弟俩读书的想法。父亲身体力行地教导韦炳梅自强,不因贫困而自弃。”
——多么熟悉,多么温馨,就是这些场面和情节,把我带回了柳州。。。。。。  

如果在下狂妄一点,应该自诩为柳州人。因为我的籍贯虽不在当地,可也是在那儿长到了17岁那一年,才随南下的解放大军离开那里的。在那以前,除了当地沦陷于日本鬼子的几个岁月,逃难到了桂北山区,我家一直就住在柳江边上。在我的记忆中,那里从来没有过著名的大财主,也没有过著名的大官僚。广西旧军阀兼土皇上李宗仁、白崇禧,名虽灌耳;然而除了赋税徭役之外,却与普通老百姓并无更多的血肉关连。最有名的倒是一位古人:柳宗元[注*]。可他却是个外地人,他是被朝廷辗转贬谪才来到此地充当刺史的,最后病死在了柳州。在柳州,他只留下了一个衣冠冢。衣冠冢一边是柳侯祠,一边是柑香亭,柑香亭前面有一汪水塘,被称为罗池。因之,市区里唯一的公园便被命名为柳侯公园,也叫罗池公园。罗池边上有一条小路,路两旁种满了桂花树。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那香味浓烈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小时侯,每次经过那儿,我都要跑着过去;我从小就更习惯于柳州那种朴素和恬淡的氛围。因为我周围的同年[注**]、同伴、同学,屋头[注***]几乎都是普通的人家,父辈不是机器佬(工人),就是农伯(农民),要不就在各种店铺里打工(店员),年纪大一点的叫先生,年纪小一点的叫后生。那时侯,离现在也差不多是70多年了吧,除了听说香港、广州、上海、北京有过什么公司之外,本地从来没有过一家叫公司的商家。可见,那阵子真闭塞,的确好象土得有点儿掉渣了。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在下看惯了挑担、拉车、编筐、箍桶、制刷、打铁、送水、做鞋、剃头、摇船、放排、榨油、砍蔗、熬糖、打寿材、种菜园、当伙夫、做糕饼、收破烂、阉鸡阉猪、沿街卖“赖”(当地方言:炽热)红薯、上门送云吞面“消夜”(当地方言:夜宵)。。。。。。等等所谓苦力、活路。我周围的人们并不以此为羞,反以为荣,挂在嘴头上的常用于夸奖的词儿是:能干。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当地解放。记得,乍一解放,人们发现在本市的市委书记里,有一位竟然是多年来在街边摆卖香烟的摊贩,不由得就和刚刚走出地下的共产党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直到史无前例岁月当中,当我被发配回入伍之地“劳动改造”之时,还听人传说,除了个别外地人,没有很多本地人去参与对他的什么所谓批斗、抄家之举。一次,有一帮子人想方设法弄出个妖蛾子,以表示“唯我独革”,六月天里,让“牛鬼蛇神”们抬着火炉游街,和他一起搭伴去抬火炉的同事,就把火炉往自己扁担头这边拉,以至热晕倒在了马路上,从而使这种恶作剧不得不在周围老百姓的群起反对之下草草收摊。多少年后,许多市民,都对这个爱护书记的故事念念不忘,常常在我耳朵边上对那位同志加以称赞。很遗憾,也有点儿不好意思,现在我只记得那个情节却记不起其人的姓名了。说实话,那几年,我也因为被分配回这个老地方,在工厂的车间里进行“劳动改造”,除了个别“骨干”的坚定不移的“抬举”与“照顾”之外,而少受了诸多的过分的歧视和打压。原因就在于当地民间历来相互交往的此种情谊极为深厚。由此,也更加深了自己对当地这种习俗、风气、做派。。。。。。的理解。我曾常常思索,这是一种什么传统,什么精神,在默默地常常地起着作用?可是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满意的有哲理性的结论。当然,我们可以把她归纳到民族的、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等等意识形态的层面去解读。然而,事情好象要比这简单得多。在我看来,直截了当地说,那是生活使然,环境使然。在他们那里,为了生存,就不能不劳动。劳动就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劳动的先决条件,起初是体力劳动,进而是脑力劳动。劳动的结果,又使生命得到了延续。劳动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享受。大家看重劳动,也尊重劳动。你劳动,我也劳动。你不比我高,我也不比你低。在劳动中,在生活里,你我血汗相连,用当地方言来说,大家打伙搭伴:互相就是一家人,是兄弟姐妹,是朋友同志。所以,不以为疏反以为亲;不以为羞反以为荣,这是必然的。在外人眼里,大学生帮老父亲去扫街,好象不正常,好象有失身份,而在儿女眼里,在乡亲眼里,那是理所当然,是应该的,是本分啊!新华社的那位记者黎寒池先生赞扬韦炳梅姑娘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自强,不因贫困而自弃”,当然是很确切很对的。而我更在意的是韦炳梅姑娘让我回归到在下儿时所熟悉的氛围里:实在、辛勤、朴素、恬淡,自然而尊严、平凡而伟岸。。。。。。。比之“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比之“当二奶上大学”,韦炳梅姑娘的品格、素质、风范。。。。。。是很值得颂扬和表彰以至效法和学习的。但是,也要看到她本来还有着的那也是理应如此的一面。她的高尚和正直,她的可敬和诚实,是在被扭曲了的社会背景下才突现出来的。我想,还有更多的韦炳梅式的姑娘和小伙子,在同样的生活和环境中奋斗着、抗争着、博弈着。他们也会和韦炳梅一样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今年已经年届八十,偶而有机会和当年的发小儿团聚的时候,大家常常都很开心。我们有的自诩是“师首长”(司机),有的调侃自己是“营级干部”(营业员),而我则大言不惭宣称还算是“军代表”(退役军人)。然而,大家都缺少不了一大段甚至一辈子都是蜗居基层的普通劳动者的经历: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手到擒来的“八(爸)级工”,一生下来就是出人头地的“关(官)老爷”。我不认为,韦炳梅姑娘铁定会一辈子扫大街;就是一辈子扫大街,也可能会是首都工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式的环卫工人!那也是不愧对祖宗不愧对乡亲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啊!所以无须去当二奶,无须坐在宝马车里哭,。。。。。。其实,那才是最没出息,最没出路的去处啊!大不了就象解放前天津老爷儿们说的那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卖豆腐。”后来还有人把最后一句,改成了“爷去投八路”。当然,现在是解放后了,八路军番号也没了,这里就不去多说它了吧。何况,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层出不穷的各地方各种建设把本地面貌都搞得大变其样了;不说世界级的地标性的高楼吧,只说高尔夫球场,没经许可也搞出来了600多个(获得正规批准的只有10个),丝毫不比西方逊色。因之下岗待业了,您就去下海做生意;下海发了,您就下场打高尔夫。就算当不了玩家,也可以当选手;当不了选手,当个球童,那也能靠给玩家捡球混碗饭吃不是?虽然您住的房子,您上学的孩子,您病弱的身子。。。。。。,等等,得靠自家或者亲友去帮忙解决了。但是您绝对是很自由的啊!这真是象有的专家一再演说的那样:前途远大了去,甭再端着铁饭碗,吊死在一棵树上了。就是再不济,叫孩子帮着推个车,扫个大街,也可以让孩子上个大专嘛。回头说到柳州,大文豪、大书圣郭沫若亲临参观之后,曾挥毫写诗赞曰:“地以人传人以地”,凡来者谁都能想起柳宗元。据我所知,这位古人,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哲学家,而且是一位懂民生爱百姓的好官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政府公务员。据史书记载,“柳刺史”第一次登上柳州城楼,便发出了“为政岂可无所作为”的感慨。到任不久,遇天旱,又拖着病弱之躯,作《雷塘祷雨文》,到雷塘(今大龙潭境)祈雨。当他深入民间访查,了解到当地当时“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相当于欠钱还不起则被沦为奴仆,且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便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令负债为奴者可按时记工,工值与债钱相等即得释归,恢复人身自由。无力赎归者,柳宗元自出钱帮助赎还。此举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竟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柳州城南江岸高陡,取水十分艰难,居民迷信,从来不敢破土挖井。他以库存罚金雇工凿井于城北,据说这第一口水井,不分昼夜紧张施工,一直凿到六十六尺深,才打出井水来。此举惊动了全城百姓,扶老携幼跑来观看奇迹。此外,他见孔庙颓坏便集工匠重修,并作《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表其“化夷去陋”、“动以礼法”的为政宗旨,兴办文教,创办学堂。“柳侯以身示教,柳人知学自此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这位柳刺史又亲手在柳江边种下许多柳树,并于城西北隅栽下黄柑二百株,“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可惜,他没来得及品尝所栽黄柑果实的滋味,便病死在任上了。如果拿到现在来参加地方官员政绩评比,如此事迹,大概也能够评上个模范干部或先进工作者什么的吧?后世有人说,贬谪柳州,于柳宗元而言是不幸;对柳州而言,却是幸运。这话好象不假,至今似乎还余音不绝。据老家的熟人传说,当前柳州市的建设越来越好,光过江大桥就修了十余座[注****]。这固然与柳江环柳州而过的地形有关。但是也不能不说与当地政府要便利人民交通的心意有关。而今,柳州已经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同时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经济中心。她名副其实地是一座工业城市,而且被人称为“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的城市。没有这些跨江渡河的天工地设般的桥梁,她怎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为老百姓切盼的安居乐业提供舒适方便、为祖国宏伟的大厦添砖加瓦呐!和某些想把本地政机关办公大楼修得比美国白宫还要豪华,把本地广场扩展得比祖国天安门广场还要辽阔的那些败家子的发昏脑袋相比较,难道这不能算是柳侯懂民生爱百姓之风韵的流布么?  

写到这里,在下竟由韦炳梅想到了柳宗元,想到了劳动,想到了民生,还想到了高尔夫球场,想到了败家子。。。。。。东拉西扯,浮想联翩,真是有点出乎自己的意料。再想下去,这匹野马真不知道还会跑到哪里去,打住吧,不再想了。  

最后,衷心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听到或见到韦炳梅姑娘发人深思的新信息!  

(2011/06/21)  

   

[注*]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虞乡),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出生于当时的京城长安。柳宗元出生时,唐王朝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中唐以后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社会矛盾加剧。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唐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等革新派,试图对积弊深重的朝政进行改革。柳宗元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这场改革开始雷厉风行,然而只经历百余日就失败了,史称“永贞革新”,也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革新的失败,注定了柳宗元随后的人生必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他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至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再被贬为柳州刺史,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任所。(摘自《南国早报》2009-06-15  本报记者李 岚:《千年时空柳侯祠》)  

[注**]同年,当地方言,即:同龄人。  

[注***]屋头,当地方言,即:家里。

[注****]综合各种传闻,柳州市区内共有十余座跨江大桥,分别是:柳江大桥 (一桥)、河东大桥(二桥)、壶东大桥 (三桥)、柳州壶西大桥(四桥)、文惠桥 、红光大桥 、柳州铁桥、双冲大桥、文昌大桥、柳州三门江大桥 、阳和大桥、静兰大桥、洛维大桥、螺丝岭大桥、湘桂铁路柳江双线特大桥等。另有九座立交桥,分别是:胜利立交桥、龙屯立交桥、阳和立交桥、莲花立交桥、飞鹅立交桥、潭中立交桥、雅儒立交桥,三门江桥东立交桥、三门江桥西立交桥等。此外,在建的还有三座跨江大桥,分别是:广雅大桥、鹧鸪江大桥、白露大桥。由于桥多,柳州市被好事者称之为桥的“博物馆”,看来不无根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