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日本帝国宪法》对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影响
自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正式宣布日本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这一落后封建的古老国家,在瞬间似乎焕发生机,崛起了起来。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列强一样须改革现有旧时政治格局,确立一部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由此《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制订成为了“明治维新”的一部分。
宪法是一个国家走出旧时代,全面的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开分气之先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们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组建了一个联邦制的国家。1787年,美国制订了一部体现了厚重法兰西“三权分立”气息的《合众国宪法》。随后制订成文宪法的风潮逐渐波及至了欧洲,法国大革命后,法国资产阶级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于1791年制定了宪法,比利时王国于1831年,欧洲大陆的后起之秀普鲁士也于1848年制订了宪法,众多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建立极大的刺激了日本。
为了使得国家不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甚至可以与西欧列强并驾齐驱,同时瓜分世界,1882年,日本明治政府派遣伊藤博文赴欧洲进行宪制考察。伊藤在英国,奥地利,德国考察近一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奥地利国家学学者洛伦茨 冯 施泰因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施泰因的主要政治观点是:国家是一个具有人格的政治体。施泰因学说的根基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它就是君主,行政,立法三权治国的思想,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这三者各自分工,同步运作,互相管理和牵制以使得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体制。施泰因在这三者中尤其重视行政这一点,他反复强调,真是行政极大的限制了君主的权利,防止君主因个人利益的擅政。这是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与保证。伊藤极大的支持施泰因理论,回国后,伊藤博文陈奏了关于君主立宪制度的奏章,奏章中极力推崇施泰因理论。但是很显然,一旦制订颁布了宪法,开设国会必将与皇权发生矛盾,身为政治家的伊藤自然可以料到,为了增加自己在日本政界的影响力,伊藤对天皇的权威是格外重视。1885年也就日本明治18年,伊藤下令废除旧日本自幕府时代就已沿用的太政官制度,建立了内阁制。伊藤博文也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内阁总理大臣,并组织人员开始制订宪法。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司法省任职的井上毅,此人对日本后来的法制影响极深,他直接参与了拟定宪法的草案。针对天皇在日本的地位,井上毅对宪法条文进行了多次修改,他的主要观点是在宪法中必须对天皇对日本统治的根据进行所谓的明文化。
研究日本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日本历史里,说天照大神的子孙神武天皇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的传说由来已久,以此类推,日本历尽动荡的江户时代,虽各地大名拥兵个霸一方,四代幕府将军把持国政数百余年,但天皇血脉依旧连绵不断,代代相传,这种持续性,被井上毅格外重视之。于是他便注目于明治后在形容日本天皇历史渊源时,时常被人用起的一句话“万世一系”!作为同属汉儒文化熏陶的我们中国,深刻的揣测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人都会错误的认为这个词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出现,实际上这个词被大量使用是在明治时期的许多对外外交辞令中,当时德川幕府刚刚倒台,西方列强仍对新兴的日本虎视眈眈,为了说明自身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作为一种修饰性词语,“万世一系”才开始使用。渐渐的这个不显眼的四个字成了天皇制的根据,我个人感觉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天皇在数百年前是个傀儡,数百年后却成为日本人心中最为崇高的象征了。
1887年,也就是明治20年,伊藤博文和井上毅在神奈川的夏岛草拟了宪法草案。这就是著名的《夏岛草案》。草案第一条是:大日本帝国ハ万世一系ノ天皇之ヲ统治ス。中文含义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而第四条是:天皇ハ国ノ元首ニシテ统治権ヲ総揽シ此ノ宪法ノ条规ニ依リ之ヲ行フ。中文含义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领统治权须依次宪法。在决议过程中司法大臣山田显义发表了反对观点,他认为“依据宪法”应删去,以显得天皇之权威乃本来就有,并非由宪法授予,自然伊藤反驳了这一言论,无此条款,宪法限制君权的意义就已经失去,宪法失去核心,就如同无梁的房屋,要倒坍一样,国家政治就不可为宪法政治了,而成了无边的专制政体了!随后经过多次商议修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最终于1889年2月11日正式颁布生效。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它对天皇,议会,司法,国民的义务,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奠定了现代国家的框架。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款和第四款在某种意义上是矛盾的,既肯定的天皇的绝对领导地位,又肯定了宪法在限制天皇权利上的作用,这恰恰为以后日本军部的霸权政治,及天皇机关论的诞生埋下了祸根。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后,在天皇的领导下,内阁和议会担任实际的政治运作。然而掌握议会的政党,却一味追求自身的党派利益。与此同时军部的势力做大,很显然这也是宪法导致的结果,第11条规定 天皇ハ陆海军ヲ统帅ス。天皇成了军部的后台柱,除了天皇无人可以挟制军部,最终军部势力越来越大,导致日本立宪政治体系的全面崩溃。这一时期日本政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犬养毅,他1880年创刊《东海经济新报》,提倡贸易保护政策。后得大隈重信知遇,1881睥任统计局权少书记官,始步入政坛。1882年参加立宪改进党,投身于大同团结运动。1890年第一次众议院总选举中当选众议院议员,连续十七次当选。1898年任第一次大隈重信内阁的文部大臣。1910年创建立宪国民党。1912年领导护宪运动,主张打倒藩阀,拥护宪政。这导致他与自明治以来一直推行由长洲萨摩藩领导政治的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极为不合,当时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规定只有现役军人方可担任海陆军大臣和次长,军人若担任大臣须有军部首肯。因此即便政党在大选中取胜,只要军部不提交人选就无法组建内阁了。随后为了打压政党派,山县有朋下令军队法令无须总理大臣签署,只要军部管辖下的陆海军大臣同意即可,军部实力如此之大,归根到底还是那个第11款,只要天皇不管,谁还能管的了军部的事情呢?犬养毅于1917年参加寺内内阁的临时外交调查会。1922年组织革新俱乐部。1923-1924年任第二次山本权兵卫内阁、加藤高明内阁的递信大臣。1925年革新俱乐部同政友会合并后退出政界。1929年任政友会总裁。4月海军裁军会议在伦敦召开,海军大臣财部彪在会议前拜访了犬养毅,征求对裁军的谅解,犬养毅并未表示异议。最终的会议却困难重重,美国海军情报处早已破解日本的外交电码,探知了日本方面的最终底线,于是会议开始时美国方面便咄咄逼人,漫天要价,日本方面则颜面打扫,迫于压力无奈的接受了总吨位低于海军部力保的吨位的最低标准,签署了妥协的协议。政友会借机开始抨击政府的无能,打出这是玷污皇权的大牌,使得政友会和军部关系近一步恶化,其实这一现象早在前一任首相田中隆一时就已出现,犬养毅1931年组阁,由于无法解决东三省危机,1931年12月11日,若榇内阁倒台,犬养毅新内阁成立。犬养毅打算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当时的东北危机,12月20日,犬养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与中国政府高层会谈。但首相的秘密和谈工作被曝光,激怒了军队内的激进派。1932年3月1日,在关东军的策划下,"满洲国"宣告成立。但当时犬养首相当政的日本政府却没有对“满洲国”予以承认,这更激怒了激进派军人。1932年5月15日,一伙狂热军人居然明火执仗地闯入首相官邸将犬养毅杀害。这就是著名的 “五·一五事件”。这样犬养毅成了政党政治的末代总理大臣。总的说来,政党政治本身是极为脆弱的,为了生存他们最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和反对政党的机关相勾结,最终政党制整体的崩解。
政党制整体的崩解后,军部势力大大抬头,日本立宪政治体系全面崩溃。此时,代替政党制度的是天皇的绝对主义论。这一对天皇重新定义的理论源于一次政治大辩论。这一辩论首先由时任东京帝国大学美浓部教授的达吉提出,这就是《天皇机关论》,围绕《天皇机关论》的争辩,就是把后来的日本引向战争之路的罪魁祸首。
早在1912年对《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就已经在东京帝国大学兴起。任宪法讲师的上杉慎吉,认为天皇就是国家,天皇的意志决定了国家的动向。这就是所谓的“天皇主权论”, 而美浓部教授的达吉却提出相反的观点。在达吉所著的《宪法谈话》一书中提到“国家乃众多机关所组建的组织,天皇也是其中之一”,美浓部与上杉部的分歧其实只是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理解的分歧,随后的岁月里而者发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美浓部获胜。但这并不是最终的胜者。
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一战的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全面瓦解,新思潮在欧洲逐渐蔓延开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自然也影响到了日本。在日本国内,无政府运动风起云涌。至30年代世界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空前巨大,这类思想的波动,自然使得日本的元老们忧虑不安。首当其冲的是山县有朋,他向政府内部分发了一份“严防共产的意见书”此时在上次论战中失利的上杉派在东京帝国大学组建了名为“七生社”的组织。借着这股声势搞起了所谓的“国体运动”。但遭到了当时日本政府的镇压。1929年4月,上杉去世,他的追随者大多投身恐怖与政变活动。受此影响日本右倾化日益严重,随后鼓吹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理论再次粉末登场。这就是“国粹主义”他的代表人物是北一辉。《大日本改造法大纲》就是他与他的党羽一手炮制出的。其第一条就是:停止宪法。其反动嘴脸可见一般了。1935年2月,也就是昭和10年,在贵族院全会上,原陆军中将菊迟武夫公开发表抨击美浓派的言论,随后作为议员的达吉做了长达2小时的辩白演说。美浓派认为举全国之力扩军备战,将导致国家灭亡,由此得罪了军部的大员们,随着批判美浓部的浪潮日益强大,政府发布声明消除《天皇机关论》,1936年2月26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二二六兵变”,随后日本政治完全把持于军部之手。日本正式进入了战争时代,走向了全面扩张之路...........
个人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萌芽,绝对天皇制的出现并非偶然,日本的社会政治格局就已经决定的那点。再加上民族本性,社会阶级分化及世界格局,这一切的综合促成了侵略策源地的迅速形成。不过我们很是遗憾的看到,日本政党制度在错误的领导和错误的联合后最终覆灭了,宪法约束天皇与军部的能力大大削弱,《大日本帝国宪法》在这一点是极为失败的!这或许伊藤博文始料未及的,宪法最终真的失去了主干,无法抑制某些人物私欲的扩张。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天皇究竟以何种形象而出现依旧是一个极为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